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11)
卷九 (11)
1. 方盛衰論(七十二)
陰陽之至,有先有後,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,奇恆之勢(奇,異也,恆,常也,上古診法),乃六十首(首,篇也),診合微之事(合於微妙),追陰陽之變(陰陽變化),章五中之情(五臟性情),取虛實之要(虛實節要),定五度之事(五度,度人)。五者,六十首中之大綱也,必能知此其中之論,乃足以診也。
是以切陰不得其陽,則診法消亡,得陽不得乎陰,是守學不湛(湛,深也),知右不知左,知左不知右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得半而止,故治不久。知病知不病,知醜知善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(紀,律),診道乃具(全備),傳之將來,萬世不殆。
診有大方,坐起有常,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。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。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,脈脫不具,診無常行。受師不卒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。妄行無徵,示畏侯王。持雌失雄,棄陰附陽,不知併合,診故不明,傳之後世,反亂自章。妄行無徵,示畏侯王二句,舊誤在「氣交變論」。
診有大法(方法也),坐起有常,出入有行,節度。動止不亂,所以轉運一身之神明,使之察微而通幽也。診必上下審諦,度其為民為君為卿,居養不同,治療亦異也。人之脈動無常,有散陰頗陽之殊(散陰,陰氣耗散也,頗陽,陽氣偏頗也),脈法脫不全具(脫,或也),則無常行也(行,法度也)。受業於師,不能卒業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。
妄行而無徵驗,將示畏於王侯(王侯畏懼不用)。緣其持雌而失雄,棄陰而附陽,不知併合而參觀,診故不明,傳之後世,反亂自章也。
必清必靜,上觀下觀,司八正邪,別五中部,按脈動靜,循尺滑澀寒溫之意,視其大小,合之病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故診之或視息視意,不失條理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久。不知此道,失經絕理,此謂失道,妄言無期。
必清必靜,上觀下觀,司察八正之邪(八方虛邪),辨別五中之部,按脈動靜,循尺膚滑澀寒溫之意,視其脈之大小,合之病之形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故診之或視其息,或視其意,不失條理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久。不知此道,失經而絕理,此謂失道,妄言而無期也(無驗期也)。
白話文:
《方盛衰論(七十二)》:
陰陽的極盛狀態有先後順序,因此聖人診病的法則,是根據陰陽的先後變化來掌握。異常與正常的脈象(「奇」指特殊,「恆」指常態,為上古診脈方法),共歸納為六十篇診法,探究其中細微的現象,追尋陰陽的變化,闡明五臟的特性,掌握虛實的關鍵,確立「五度」的準則(五度指衡量人的健康標準)。這五項是六十篇診法的核心綱領,必須透徹理解這些理論,才能真正具備診斷能力。
若只診察陰脈而忽略陽脈,診法便失去意義;僅知陽脈而不識陰脈,是學術不精深的表現。瞭解右側卻不懂左側,知曉上部而不知下部,掌握先發症狀卻忽略後續發展,只懂一半便停止,這樣的治療難以持久。須同時辨識有病與無病、不良與良好、高與低、靜坐與行動、進行與停止等對立狀態,運用時遵循規律,診斷之道才算完備,傳承後世方能歷久不衰。
診治有重要原則:舉止須有常規,行動合乎規範,如此才能靈活運用精神。診斷必須全面審視上下,考量患者身分差異(如平民、君主、官員),因生活條件不同,治療方式亦異。脈象變化無窮,或有陰氣渙散、陽氣偏亢的狀況,若脈診方法不完備,便失去準則。跟隨老師學習未能貫通,致使醫術模糊,不辨順逆,便是盲目施治。
盲目施治缺乏驗證,將使王侯畏懼拒絕。若偏重陰柔忽略陽剛,或只顧陽氣拋棄陰血,不懂綜合判斷,診斷自然失準,流傳後世反而造成混亂。
診斷時需心神清明,全面觀察,辨別八方邪氣與五臟病位,探測脈搏動靜,體會尺膚滑澀寒溫的變化,比較脈象粗細,結合病症表現,釐清順逆關係,確立病名,才能達到完美診斷且符合實際。診察時無論觀察呼吸或神志,皆須條理分明,道理透徹則醫術長存。不懂此道,背離經典與原理,便是喪失正途,虛妄言論終難驗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