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0)

1. 方盛衰論(七十二)

寐後血氣寧靜,獨能覺之,於是心隨氣變,想逐心移,境自心生,形從想化,隨其臟腑虛實,結為夢幻。喜怒悲懼,生殺予奪,飛沉榮悴,聲色飲食,萬狀紛紜,不可殫述,皆其臟氣使之也。

人身有寐,人心常醒,醒則思,思則夢,夢者,身寐而心不寐也。思有繁簡,夢有少多,雖緣心君之靜躁不一,而實關中氣。中氣者,陰陽升降之原,精神交濟之樞也。中氣虛敗,水火失交,土鬱思動(脾主思),多夢所由來也。此皆五臟氣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之故。

五臟氣虛者,水虛則不上濟,火虛則不下根,金虛則不左交,木虛則不右並,土虛則不能媒合四象,攢聚五行也。陽氣有餘者,陽泄而不歸也,陰氣不足者,陰馳而不守也。陽有餘於上而下則不足,陰不足於上而下則有餘,總之,陰陽離決,均是虛也。

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,度事上下,脈事因格。是以形弱氣虛死,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,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。

起於其所有餘,而知其所不足,合其上下而揆度之,脈事乃至(格,至也)。蓋上有餘者,下必不足,下有餘者,上必不足,人之常也。上下皆有餘、皆不足者,十中之一耳,未可概論也。於其有餘之中,而得不足之象,是謂上工。是以形弱氣虛死,內外皆不足也。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,外有餘而內不足也。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,內有餘而外不足也。

診有五度,度人,脈度、臟度、肉度、筋度、腧度。合之五診,調之陰陽,以在經脈。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。至陰虛,天氣絕,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

診有五度,以度人身,脈度診其脈象也,臟度候其臟腑也,肉度相其肌肉也,筋度量其筋膜也,腧度測其腧穴也,是為五診。合之五診,調之陰陽,則以在經脈,經脈者,臟腑筋肉之所會通,陰陽盛衰悉現於此,則脈度其最要者也。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,形影相應,無所逃也。

人之陰陽,上下相交,陽降而化濁陰,是為地氣,陰升而化清陽,是為天氣,至陰虛則陽根下敗,天氣絕,至陽盛則陰根上亡,地氣不足。偏盛偏虛而不交,皆非平氣也,惟陰陽並交,則上下調和,乃是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,陽倡陰隨,治安之象也。

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,奇恆之勢,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其中之論,乃足以診。是以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得陽不得陰,守學不湛,知右不知左,知左不知右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久。

知病知不病,知醜知善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世不殆。湛,音沉。

白話文:

方盛衰論(七十二)

人在入睡後,血氣趨於平靜,但心神仍能感知,此時心念隨氣機變化,思緒隨心而轉,情景由心而生,形貌因想而化,並依據臟腑的虛實狀態,交織成各種夢境。無論是喜怒悲懼、生殺得失、浮沈榮枯,或聲色飲食,夢中皆呈現紛雜景象,難以一一詳述,這些都是臟腑之氣所驅動的。

人體雖入睡,但心神始終清醒;清醒時會思考,思考便引發夢境。所謂夢,就是身體沈睡而心未眠。思慮有繁簡,夢境也就有多少,雖然與心神的靜躁有關,但關鍵在於「中氣」。中氣是陰陽升降的根本,精神交融的樞紐。若中氣虛弱,水火無法交濟,脾土鬱滯而思慮過度(脾主思),便容易多夢。這都源自五臟氣虛,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。

五臟氣虛的表現如下:腎水虛則無法上濟心火,心火虛則不能下溫腎水,肺金虛則無力左交肝木,肝木虛則難以右協肺金,脾土虛則無法調和四象、統整五行。所謂陽氣有餘,是指陽氣外洩不歸根;陰氣不足,則指陰氣散逸不固守。陽氣過盛於上則下虛,陰氣不足於上則下盛,總歸是陰陽失衡,皆屬虛象。

從表象的「有餘」推斷內在的「不足」,綜合上下整體來衡量,脈象便會顯現真相(「格」即顯現)。通常上部有餘者,下部必不足;下部有餘者,上部必不足,此為常理。若上下皆過盛或皆不足,僅十中有一,不能一概而論。能從有餘的表象中察覺不足之徵,才是高明醫者。因此:形體衰弱兼氣虛者會死(內外皆虛);形氣旺盛但脈氣不足者會死(外強中乾);脈氣充沛而形氣虛弱者可生(內實外虛)。

診斷有五項標準(五度):脈象、臟腑、肌肉、筋膜、腧穴。結合五診,調和陰陽,關鍵在於經脈——因為經脈是臟腑筋肉氣血匯通之處,陰陽盛衰皆反映於此,其中脈象最為重要。當陰陽之氣耗盡,病症便無所遁形。

人體陰陽需上下交融:陽氣下降化為地氣(濁陰),陰氣上升化為天氣(清陽)。若陰氣極虛,陽根斷絕則天氣衰敗;陽氣過盛,陰根消亡則地氣不足。偏盛偏虛而不交融,均非平衡狀態。唯有陰陽交濟(陽氣先至,陰氣隨之),上下調和,才是聖人的養生之道。

因此,聖人診病時必先審察陰陽,掌握常變之理(六十首診法),綜合細微徵象,追蹤陰陽變化,釐清五臟狀況,把握虛實關鍵,確立五度診斷。唯有透徹此理,方能正確診治。若只切得陰脈而忽略陽脈,診斷將失準;僅知陽脈不知陰脈,醫術便不精;偏執左右上下或先後之一端,治療難長久。

真正懂診斷者,須明辨有病無病、異常正常、高低動靜、行止進退,運用得有法度,診道才算完備,方能流傳萬世而無過失(「湛」音同「沈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