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9)
卷九 (9)
1. 徵四失論(七十一)
黃帝坐明堂,雷公侍坐,黃帝曰: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,試言得失之意,所以得之?所以失之?雷公對曰:循經受業,皆言十全,其時有過失者,願聞其事解也。帝曰:子年少智未及耶?將言以雜合耶?夫經脈十二,絡脈三百六十五,此皆人之所明知,工之所循用也,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內相失,故時疑殆,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矣。
言以雜合,言以雜合而淆亂也。
受師不卒,妄作雜術,繆言為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後遺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。
受師不卒,受於師者,不能卒業也(卒,終也)。
不適貧富貴賤之居,坐之薄厚,形之寒溫,不適飲食之宜,不別人之勇怯,不知比類,足以自亂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。
適,合也。
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干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病何能中,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卒,音猝。
毒,毒藥。妄言作名,妄立名目。粗,粗工也。
是以世人之語者,馳千里之外,不明尺寸之論,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。妄治時愈,愚心自得,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是故治不能循理,棄術於市。
世人之語者,論醫者也。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,「著至教論」所謂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也(「疏五過論」: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)。葆,珍藏也。
嗚呼!窈窈冥冥,敦知其道!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。汝不知道之諭,受以明為晦,是失吾過矣。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。是失吾過三句,舊誤在「示從容論」。
諭,誨諭;受,受業。汝不知道之諭,受以明為晦,是其失(四失)由吾之過矣。平日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也。
白話文:
徵四失論(七十一)
黃帝坐在明堂,雷公陪坐一旁。黃帝說:「你所讀的醫書和學習的醫術已很多,試著說說診治成功與失敗的原因,為何成功?為何失敗?」雷公回答:「我遵循經典學習醫術,都說能十全十美,但實際仍有失誤,願聽您解釋原因。」
黃帝說:「是你年輕智慧不足?還是學問雜亂不精?人體有十二經脈、三百六十五絡脈,這些都是醫者應熟知並遵循的。之所以無法十全十美,是因精神不專注、思慮不清晰,內外診察失誤,以致時常疑惑。若診病不懂陰陽順逆的道理,這是第一個過失。」
「跟隨老師學習卻未完成學業,妄自混用旁門雜術,誤將錯誤言論當作醫道,自創名目誇耀功勞,胡亂使用砭石治療,最終招致禍患,這是第二個過失。」
「不考慮病人貧富貴賤的居住環境、生活條件、身體寒熱狀況,忽略飲食宜忌,不分辨體質強弱,不懂比類推斷,如此只會自我混亂,無法明辨病情,這是第三個過失。」
「診病時不詢問發病根源,忽略患者是否因憂慮、飲食失調、起居失常,或誤用毒藥所致。未先釐清這些,倉促把脈,怎能準確診斷?胡亂定立病名,被粗淺醫術所困,這是第四個過失。」
因此,世人談論醫道時,誇誇其談卻不懂脈理要旨,診治不顧人情事理,違背治療法則與從容細緻的診察之道。妄加治療偶爾見效,便自以為是;僅憑把脈卻診不出五臟脈象,不知百病根源,最終只能懊悔,反將過錯推給老師。如此不循醫理行事,等於在街市拋棄醫術。
唉!醫道深奧玄妙,誰能真正領悟?其宏大可比天地,廣博如四海。你若不懂醫道真諭,即使學習也將明理變晦暗,這是我教導的過失。本以為你已明白,故未多言。(此三句原誤載於《示從容論》。)
2. 方盛衰論(七十二)
雷公請問:氣之多少,何者為逆?何者為從?黃帝答曰:陽從左,陰從右,老從上,少從下,是以陽歸春夏為生,歸秋冬為死,反之則歸秋冬為生。氣有多少,逆皆為厥。
陽從左升,春夏之令也,陰從右降,秋冬之令也,老者如秋冬,則陰從上降,少者如春夏,則陽從下升,是以陽歸春夏為生,歸秋冬為死,陽生於春夏而死於秋冬,少者之氣候也,若反之,則歸秋冬為生,陰生於秋冬而死於春夏,老者之氣候也。老者陰氣多而陽氣少,少者陽氣多而陰氣少,氣有多少,逆皆為厥,厥者,升降倒行而手足寒冷也。
間曰:有餘者厥耶?答曰: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,少者秋冬死,老者秋冬生。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,求陽不得,求陰不審,五部隔無徵,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綿綿乎屬不滿日。三陽絕,三陰微,是為少氣。
有餘,氣多者也。陰氣降斂,陽蟄九地則下暖,厥家陽氣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。少者秋冬則死,年少而陽下衰,是為逆也。老者秋冬則生,年老而陽下衰,是為順也。方其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(巔,頂也),以為陽多而求陽不得,其下無陽也,以為陰多而求陰不審,其上無陰也。
五臟之部,懸隔無徵,不知是陽是陰,若居曠野之中,若伏空室之內,綿綿乎氣息僅屬,似不滿日(似不終日)。此其陰陽離絕,氣血紛亂,莫可名言其證狀也(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言其神魂飛蕩,無依著也)。夫求陽不得,是三陽絕也,求陰不審,是三陰微也,陽絕陰微,是為少氣,何謂有餘耶!
是以少氣之厥,令人妄夢,其極至迷。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,見人斬血籍籍,得其時則夢見兵戰。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,得其時則夢伏水中,若有畏恐。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,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。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,得其時則夢燔灼。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,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。
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,陽盛則夢大火燔灼,陰陽俱盛則夢相殺。上盛則夢飛,下盛則夢墮。甚飽則夢予,甚飢則夢取。肝盛則夢怒,肺盛則夢哭。短蟲多則夢聚眾,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。此皆五臟氣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。是知陰盛至相擊毀傷一段,舊誤在「脈要精微論」。
少氣者,陰陽俱虧,二氣不交,最易發厥。少氣之厥,微者神魂飛蕩,令人妄夢,其極則陰陽逆亂,至於昏迷,厥逆無知者,氣亂而神迷也。
蓋精魄陰也,其性斂藏,神魂陽也,其性發越,神魂發越則人寤,精魄斂藏則人寐。平人寐後,神魂斂藏於精魄之中,動變為靜,是以夢少。少氣之家,陰虛不能抱陽,陽弱不能根陰,身雖臥寐而神魂失藏,浮蕩無歸,是以多夢。人之陰陽水火,雖虛實不同,而醒時不覺,氣血動而精神擾也。
白話文:
《方盛衰論(七十二)》:
雷公問:「氣的盛衰變化中,哪些是逆,哪些是順?」黃帝回答:「陽氣從左升發,陰氣從右下降;老年人氣機由上而下衰,年輕人氣機由下而上長。因此,陽氣順應春夏生長則生,若在秋冬反而衰退則死;反之,陰氣若在秋冬旺盛則生(對應老年人),陽氣在秋冬不足則死(對應年輕人)。氣的盛衰失常,逆亂就會導致『厥』(氣機逆亂的病證)。
陽氣左升是春夏的規律,陰氣右降是秋冬的規律。老年人氣機如秋冬,陰氣由上降;年輕人氣機如春夏,陽氣從下升。年輕人陽氣順應春夏則生,逆於秋冬則死;而老年人陰氣順應秋冬則生,逆於春夏則死。老人陰氣盛而陽氣衰,年輕人陽氣盛而陰氣衰。若氣機逆亂,就會形成『厥』,表現為氣血升降失常、手足冰冷。
雷公又問:「氣有餘也會導致厥嗎?」黃帝說:「若陽氣上行不降,寒厥會延伸到膝蓋。年輕人在秋冬出現此症會死(因陽衰違逆生機),老年人在秋冬反而能生(因順應自然衰退)。氣逆上行不下,會引發頭痛巔頂病症——若誤認陽盛卻找不到實證(因下焦無陽),或誤認陰盛卻無法確認(因上焦無陰)。五臟氣機阻隔、無跡可循,患者如置身荒野或空屋,氣息微弱似難續命。此時三陽斷絕、三陰微弱,實為『少氣』(氣虛),而非真正的有餘。
這種氣虛的厥證,會使人幻夢甚至昏迷。例如:肺氣虛夢見白色血腥場景;腎氣虛夢見沈船溺水;肝氣虛夢見草木或躲藏樹下;心氣虛夢見救火焚燒;脾氣虛夢見飢餓或建造房屋。陰盛會夢涉水恐懼,陽盛會夢大火焚身,陰陽俱盛則夢廝殺。上盛夢飛翔,下盛夢墜落;過飽夢給予,過飢夢索取;肝盛夢憤怒,肺盛夢哭泣;寄生蟲多則夢聚眾或打鬥(此段原屬《脈要精微論》誤入)。
氣虛者因陰陽兩虧、氣機不交,易發厥證。輕則神魂不寧多夢,重則昏迷不醒。正常睡眠時神魂應內斂於精魄,但氣虛者陰不涵陽、陽不固陰,即使入睡神魂仍浮蕩,故多夢。人醒時難覺陰陽失衡,是因氣血擾動精神之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