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8)
卷九 (8)
1. 疏五過論(七十)
診病必知其終始,又知其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(《難經》:男脈在關上,女脈在關下),其或情意離絕,以致心緒菀結(菀與郁同),久而血氣離守,五臟空虛,工於此不能知,何醫術之足語!或嘗富而大傷,至斬筋而絕脈,身體雖復行走,而令膏澤不得滋息,故傷敗結,留連薄迫,而歸陽經,陽氣鬱蒸,血肉腐爛,膿積而生寒熱。粗工治之,亟刺其陰陽之脈,漸而身體解散,四肢轉筋,死有日期,不可挽矣。
醫不能明,不問所發,唯言死日,亦為粗工,此治之四過也。
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,明引比類從容,是以名曰診經,是謂至道也。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五過也。明引比類三句,舊誤在「示從容論」。
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恆(奇,異也,恆,常也)。從容,審度而知之。明引比類,出以《從容》,是以名曰診經,是謂至道也。為工而不知道,則診不足貴,此治之五過也。
凡此五者,皆受術不通,人事不明也。故曰聖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陰陽,四時經紀,五臟六腑,雌雄表裡,刺灸砭石毒藥所主,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,貴賤貧富,各異品理,問年少長,勇怯之理,審乎分部,知病本始,八正九候,診必副矣。
八正,八方之正風。九候,三部九候。副,符也。
治病之道,氣內為寶,循求其理,求之不得,過在表裡。守數據治,無失腧理,能行此術,終身不殆。不知腧理,五臟鬱熱,癰發六腑。
腧,穴;腧理,腠理。不知腧理,以瀉經邪,經邪內逼,故五臟鬱熱,而癰發於六腑也。
診病不審,是謂失常,謹守此治,與經相明。《上經》、《下經》:揆度陰陽奇恆五中,決以明堂,審於終始,可以橫行。
五中,五臟,「方盛衰論」章五中之情是也。《靈樞·五色》:五色獨決於明堂,明堂者鼻也,故既察五中之情,又複決以明堂。
《上經》者,言氣之通天也。《下經》者,言病之變化也。《金匱》者,決死生也。揆度者,切度之也,所謂揆者,切求之也,言切求其脈理也,度者,得其病處,以四時度之也。奇恆者,言奇病也,所謂奇者,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,恆者,得以四時死也。此段舊誤在病能論。
《上經》《下經》《金匱》,皆古書也。
白話文:
疏五過論(七十)
診斷疾病必須瞭解病情的起因與發展,同時掌握相關細節,透過把脈與問診,並考慮男女脈象的不同(《難經》記載:男性脈象偏於關上,女性脈象偏於關下)。若因情緒過度悲傷、心結鬱積難解,久而久之導致血氣失調、五臟虛弱,而醫生卻未能察覺,這樣的醫術有何價值?
有些人曾經富貴卻遭遇重大打擊,甚至筋脈受損、氣血阻絕,雖然身體看似恢復行動,但精氣無法滋養,舊傷未癒、氣血瘀滯,病邪深入陽經,陽氣鬱積化熱,導致血肉腐爛,膿瘡形成並引發寒熱症狀。低劣的醫生治療時,急著針灸陰陽經脈,反而使患者身體衰敗、四肢抽搐,逐漸瀕臨死亡,無力回天。
若醫生不明病因、不問病情發展,只會斷言死期,同樣是庸醫所為,這是診治的第四種過失。
擅長脈診的醫生,必能透過類比異常與常態、從容審慎地分析病情。明確引用比類與從容之法,才可稱為「診經」,這才是最高明的醫道。行醫卻不通此理,診斷便毫無價值,此為第五種過失。
以上五種過失,皆因醫術不精、不通人情所致。故聖人治病時,必先明瞭天地陰陽、四季規律、五臟六腑的關聯,以及針灸砭石藥物的運用,並細察患者社會地位、性格勇怯,審視病症部位,推究病因,配合八正之氣與九候脈象,診斷方能準確。
治病的關鍵在於內在氣機,需循其規律。若病因不在表象,便在於裡。遵循醫理治療,不違背腧穴與氣血運行,如此行醫終生無礙。若不識腧理,強行瀉邪,反使五臟鬱熱,病邪轉至六腑而生癰瘍。
診病若不嚴謹,便是違反常道。謹守此法,與醫經相合。《上經》《下經》記載:推測陰陽異常與五臟變化,結合面部望診(明堂),仔細追查病程,醫術便能自如施展。《上經》論氣與自然相通,《下經》述疾病演變,《金匱》則判生死。「揆度」指切脈探究病機,「奇恆」指特殊病症與常規病症的區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