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7)

1. 疏五過論(七十)

黃帝曰:嗚呼遠哉!閔閔乎若視深淵,若迎浮雲,視深淵,尚可測,迎浮雲,莫知其際。聖人之術,為萬民式,論裁志意,必有法則,循經守數,按循醫事,為萬民副,故事有五過四德,汝知之乎?雷公避席再拜曰:臣年幼小,蒙愚以惑,不聞五過與四德,比類形名,虛引其經,心無所對。

比類形名,以求其義,虛引經文,絕無此說,故無所對。(若視深淵六語,與「六微旨論」重)

帝曰: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名曰脫營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,五氣留連,病有所並。醫工診之,不在臟腑,不變軀形,診之而疑,不知病名。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。病深者,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營。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,此亦治之一過也。

嘗貴後賤,抑鬱傷心,火動血耗,名曰脫營,雖不中於虛邪,而病從內生。嘗富後貧,憂悴傷脾,燥動精亡,名曰失精,五臟之氣留連,而病有所並。醫工診之,不在臟腑,不變軀形,診之而疑,不知病名。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病深而無氣,洒洒然驚。病之深者,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營。良工之所失,不知其病情,此亦治之一過也。
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,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並,此亦治之二過也。

苦樂縈心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則形體毀沮。暴怒則傷陰,木鬱風動,故精耗也。暴喜則傷陽,火泄根拔,故神散也。木火升逆,則厥氣上行,氣滿於經脈,而神去於形骸(肝膽皆主怒,怒則肝陷而膽逆,厥氣上行者,膽木也)。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久而精華日脫,邪氣乃並,此亦治之二過也。

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乃欲侯王,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,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。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為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,此治之三過也。

診有三常(經常之法),必問貴賤之等差,或是昔日之封君而至敗傷,或是今日之朝官而欲侯王。其故貴而脫勢者,雖不中邪,而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其始富而後貧者,雖不傷邪,而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。醫不能嚴詞危論以開導之,則不能動其神思以致改悔,外為柔弱以事將順,久而血氣撓亂至於失常,其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,此治之三過也。

凡診者,必知終始,又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,離絕菀結,憂恐喜怒,血氣離守,五臟空虛,工不能知,何術之語,嘗富大傷,斬筋絕脈,身體復行,令澤不息,故傷敗結,留薄歸陽,膿積寒炅。粗工治之,亟刺陰陽,身體解散,四肢轉筋,死日有期。醫不能明,不問所發,唯言死日,亦為粗工,此治之四過也。

白話文:

《疏五過論》:

黃帝說:深遠啊!醫道如凝視深淵、仰望浮雲般奧妙。深淵尚可測量,浮雲卻無邊無際。聖人的醫術是百姓的典範,需依循法則,謹守經脈規律行醫,方能造福萬民。醫事中有「五過四德」,你知道嗎?
雷公起身拜答:臣學識淺薄,未曾聽聞五過四德之理,雖試圖對照經文推求,卻無所得,內心惶恐無以回應。


第一過:未察社會處境致誤治
診病前,須問明患者是否曾顯貴後落魄(「脫營」),或曾富裕後貧困(「失精」)。此類人雖未受外邪侵襲,卻因情志抑鬱導致內傷:

  • 脫營:地位驟降使心神抑鬱,陰血耗損。
  • 失精:財富流失使脾憂思過度,精氣消亡。

五臟之氣因而鬱滯,病症錯綜複雜。醫者若僅檢視臟腑軀體而未發現異常,便無法確診。患者會日漸消瘦、氣虛驚悸,此因外耗衛氣、內損營血。高明醫者若忽略此類情志病因,即為第一過。


第二過:忽視情緒劇變的影響
診病必須詢問飲食起居,以及是否經歷大樂大悲(如先樂後苦)。極端情緒會損傷精氣,導致形體衰敗:

  • 暴怒傷陰:肝氣鬱結,精血耗損。
  • 暴喜傷陽:心神渙散,陽氣外洩。

氣機逆亂上衝,充斥經脈而神形分離。庸醫不辨虛實、不懂調理,使精氣日衰、邪氣乘虛而入,此為第二過。


第三過:不諫患者改正心態
診病有三項常規:必問地位變遷,例如權貴失勢或野心求位。這些人心神受創,即使無外邪亦會衰亡;富豪破產者則形銷骨立,甚至肢體痿弱攣縮。

醫者若不敢嚴正勸誡,僅溫順迎合,患者血氣紊亂將加重,終至不治。此因醫師失職,乃第三過。


第四過:不究病因妄斷生死
診治需通曉疾病來龍去脈,並結合性別、離愁鬱結、憂恐喜怒等因素。若血氣失調、五臟空虛,醫者卻不明究理,何以談醫術?

例如:富家子因重大打擊致筋脈損傷,勉強行動使氣血瘀滯,化膿發熱。庸醫草率針灸陰陽經脈,反令患者肢體癱軟、抽搐瀕死。醫者不問病因,只預判死期,此為第四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