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6)
卷九 (6)
1. 示從容論(六十九)
由此言之,是一人之氣(年少之人),病在一臟也(腎臟),若言三臟俱行(肝腎脾三臟俱虛),不在診法也。
雷公曰:於此有人,四肢懈惰,喘咳血泄,而愚診之,以為傷肺,切脈浮大而緊,愚不敢治,粗工下砭石,多出血,血止身輕病愈,此何物也?帝曰:子所能知,治亦眾多,與此病失矣,譬以鴻飛,亦衝於天。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經。
今夫脈浮大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胃外歸陽明也。夫二火不勝三水,是以脈絕亂而無常也。四肢懈惰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喘咳者,是氣並陽明也。血泄者,脈急血無所行也。若夫以為傷肺者,由失以狂也。不引比類,是知不明也。
子所能知,治亦眾多,獨與此病失矣,譬以鴻飛,亦衝於天,何其遠也,是緣守經而不化耳。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雖順其常,不遺其變,及其化之冥冥,則循上及下,因時制宜,何必守經,拘而不化也。今夫脈浮大而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離胃腑而外歸陽明之經也。
蓋陽衰濕旺,脾氣不能上達,去胃腑而病下陷,故外絕本經,而見虛象。脾陷則胃逆,陽明之經不降,故見浮大。其浮大而上逆者,太陰之濕歸於陽明也。陽明上逆,則君相二火不歸,以其三水在裡也。水起於腎,泛於胃,溢於肺,是謂三水。夫二火不勝三水,則陽不根陰,而浮蕩無歸.是以脈亂而無常也。
四肢秉氣脾胃,四肢懈惰,此水泛土濕,脾精之不行也。肺隨胃土右降,喘咳者,是水氣並於陽明,胃土上逆,而肺無降路也。心主脈,脈藏血,血泄者,是心火上炎,經脈緊而血無所行也(火炎脈緊,血不得從容流布,故從便泄。以水寒土濕,風木鬱陷故也)。若夫以為傷肺者,由失以狂惑也。
不引比類以考證之,是知不精明也。
夫傷肺者,脾氣不守,胃氣不清,經氣不為使,真臟壞決,經脈旁絕,五臟漏泄,不衄則嘔,此二者不相類也。譬如天之無形,地之無理,白與黑相去遠矣。
夫傷肺者,脾氣陷而不守,胃氣逆而不清,臟腑倒置,則經氣不為所使,真臟壞決於內,經脈旁絕於外,五臟漏泄,不衄則嘔,由肺金失斂,是以上溢,此二者一為上逆,一為下陷,不相類也。天有文,地有理,以不類為類,譬如上窮九天,以至無形,下窮九地,以至無理,幽明異象,白與黑相去遠矣。
白話文:
【示從容論(六十九)】
從這點來看,這是年輕人(氣血旺盛)的病症,問題在單一臟腑(腎臟)。若說肝、腎、脾三臟同時虛弱,則不符合診斷的常理。
雷公問:假設有人四肢無力、氣喘咳嗽、便血,我診斷為肺傷,脈象浮大而緊,不敢輕易治療。但技術粗淺的醫者用砭石放血,大量出血後反而止血康復,這是為什麼?
黃帝回答:你雖然懂得許多治法,卻誤判此症。就像鴻雁飛天,道理看似簡單實則深遠。聖人治病遵循法則卻不拘泥,能比類推演、靈活應變,何需死守經典?
脈象浮大虛弱,是脾氣外散脫離胃腑、轉入陽明經的徵兆。體內「二火」(君火、相火)壓制不住「三水」(腎、胃、肺的水濕泛濫),導致脈象紊亂失常。
- 四肢無力:脾的精氣無法輸布。
- 氣喘咳嗽:水濕之氣併入陽明經,胃氣上逆迫使肺失宣降。
- 便血:因脈絡緊迫使血行異常(水寒土濕導致肝木鬱陷,火炎脈緊迫使血從下竅溢出)。
若誤判為肺傷,是因未經比類推究而思路混亂。肺傷的真正表現應是:
脾氣下陷不固、胃氣上逆不降,經脈失調,臟腑機能崩解,導致吐血或嘔血——與此症截然不同。如同天與地、黑與白的差異,不可混為一談。
聖人治病既遵循常法,亦通曉變化。脾氣外絕而脈浮大,實為陽衰濕盛、脾胃升降逆亂:
- 脾陷使濕邪歸於陽明經,胃氣上逆帶動脈象浮大;
- 陽明不降導致君相二火浮越,加上「三水」(腎寒、胃濕、肺溢)內擾,使陽氣無根、脈象失序。
總之,拘泥經典而不懂變通,猶如誤認遠飛的鴻雁僅是衝向天際,離真相何其遙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