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5)

1. 著至教論(六十八)

而從容既不出(脈法不精),人事又不殷(殷,篤至也),外無刻期,內無證據(正與證通),其法不中經紀,則診無上下,以志分別(三陽之上下不能診別之),何以別其陰陽,應乎四時,合之五行!不知合之四時五行,因加相勝,以伐正氣,釋邪攻正,適以絕人長命耳。

雷公曰:臣治疏愚,說意而已。陽言不別,陰言不理,請起受解,以為至道。帝曰:善。無失之,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。子言不明不別,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,是世之學盡矣。夫道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語子至道之要,子若受傳,且以知天下,以教眾庶,亦不疑殆。醫道論篇,可以為寶,可傳後世,可以長久。

陽言不別,陰言不理,陰陽之微言不能辨別而分理也。至道之要,陰陽分表裡,配上下,殊雌雄,別彼此,相輸應也。子言不明不別(解而未能別,別而未能明),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,是妙理不傳,世之醫學自此盡矣。夫道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語子至道之要,子若受傳,且以遍知天下之奧,何止醫也,醫理既精,以教眾庶,亦不疑殆。醫道之論篇,可以為寶,並可傳之後世,長久不泯也。

白話文:

【著至教論(六十八)】

若醫者既不精通脈法(診斷技巧粗淺),對病患狀況又未能深入考究(「殷」指細緻周全),診治時既無明確的外在病程推演,內在又缺乏確切的病理依據(「證」通「正」,指確鑿證明),如此不合醫學常規的診斷方式,將導致無法辨別三陽經的上病下病,又怎能區分陰陽屬性、呼應四時變化、契合五行生剋之理?若不通曉四時五行相合之道,反因誤判而加劇病情相剋,攻伐人體正氣。這等於放任邪氣侵襲正氣,無異於斷送病患性命!

雷公回答:「臣才疏學淺,僅能粗略領會大意。若闡述陽理未能分明,剖析陰義亦未透徹,懇請容臣進一步求教,以參悟至高醫道。」黃帝說:「善!關鍵在於不可偏廢——此皆關乎陰陽表裡、上下雌雄相互對應影響之理。你未能明晰辨別,是因未將所學融會貫通於至道,以致困惑於師承教誨。若此,世間醫術真諦恐將湮滅!所謂『道』,須上通天文,下察地理,中悉人事。今傳授你至道精要:若得此真傳,不僅能洞悉天下至理,更能教化眾生而無所疑慮。此醫道論述堪稱瑰寶,當流傳後世而永世不替。」

2. 示從容論(六十九)

黃帝燕坐,召雷公而問之曰:汝受術誦書,若能覽觀雜學,及於比類,通合道理,為余言子所長。五臟六腑,膽胃大腸小腸脾胞膀胱,此皆人之所生,治之過失,子務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為世所怨。

及於比類,通合道理,援引比類而通合於道理也。五臟六腑之中,膽胃大腸小腸脾胞(女子胞)膀胱,此皆人之所生,治之多致過失。唯務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必將為世所怨也。

雷公曰:臣請誦《脈經》、《上下篇》,甚眾多矣,別異比類,猶未能以十全,又安足以明之?帝曰:子別試通五臟之過,六腑之所不和,針石之敗,毒藥所宜,湯液滋味,具言其狀,悉意以對,請問不知。

別異,別其異也。比類,比其類也。通,窮究也。

雷公曰:肝虛腎虛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,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,或已或不已,願聞其解。帝曰: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?余真問以自繆也。吾問子窈冥,子言《上下篇》以對,何也?夫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。若夫三臟土木水參居,此童子之所知,問之何也?

肺脈浮,而脾之虛浮似肺,脾脈亦浮,而腎之小浮似脾,腎脈已沉,而肝之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淆亂也,然從容之法得之,從容,脈法也。

雷公曰:於此有人,頭痛筋攣骨重,怯然少氣,噦噫腹滿,時驚不嗜臥,此何臟之發也?脈浮而弦,切之石堅,不知其解,復問所以三臟者,以知其比類也。帝曰:夫年長則求之於腑,年少則求之於經,年壯則求之於臟,夫從容之謂也。今子所言皆失,八風菀熱,五臟消爍,傳邪相受。

夫浮而弦者,是腎不足也。沉而石者,是腎氣內著也。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。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一人之氣,病在一臟也,若言三臟俱行,不在法也

年長者,腸胃日弱,容納少而傳化遲,腑病為多,故求之於腑。年少者,起居不謹,風寒襲而營衛閉,經病為多,故求之於經。年壯者,情欲不節,勞傷積而氣血敗,臟病為多,故求之於臟。此之求法,夫乃從容之謂也。雷公所言頭痛筋攣諸證,皆失之。八風侵凌,經絡菀(菀與郁同)熱,以致津液枯乾,五臟消爍,是由外邪內傳,裡氣受傷而成,則年少求之於經者也。夫所謂浮之而弦者,是腎精不足,風木失滋也(水枯木槁,郁動不已,故脈弦浮)。

沉之而石者(切之石堅,沉取也),是腎氣內著,陽根失居也(火升陽泄,孤陰下陷)。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(火炎水敗,形消氣乏)。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,相火上泄也(膽火升泄,不根腎水)。蓋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(「上古天真論」語),熱盛陰亡,雖五臟皆傷,而腎居其重,故病歸腎家。

白話文:

【示從容論(六十九)】

黃帝閒坐時召見雷公,問道:「你研習醫術、誦讀醫書時,若能廣泛涉獵各家學說,並運用比類取象的方法融會貫通,就向我談談你的專長吧。五臟六腑如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脾、胞宮、膀胱,都是人體生命之源,治療時易生過失。你必須透徹理解這些,才能達到完美療效;若醫理不明,終將被世人埋怨。」

雷公回答:「臣雖誦讀《脈經》上下篇內容繁多,亦嘗試辨別異同、歸類比擬,仍無法確保療效十全,又怎能徹底通曉醫理?」黃帝說:「你可嘗試分析五臟病變、六腑失調、針石誤治的緣由,以及毒藥施用與湯液調配之道,詳細說明症狀表現,盡你所知回答,有疑惑處就提出來。」

雷公問:「肝虛、腎虛、脾虛皆會導致身體困重、心胸煩悶,此時該施以毒藥、針灸、砭石或湯液治療,但療效時好時壞,請您解惑。」黃帝反問:「你年歲漸長,所提問題卻如此淺薄?我本欲探討深奧醫理,你卻引用《脈經》內容回應這是為何?譬如脾脈虛浮似肺脈,腎脈微浮似脾脈,肝脈緊沈而散似腎脈,這些正是醫者常混淆之處,需從容辨脈才能明察。至於肝脾腎三臟分屬木土水而相鄰的道理,連孩童都知曉,你為何還問?」

(注釋:肺脈本浮,脾虛時脈浮近似肺脈;脾脈原亦浮,腎虛時脈微浮近似脾脈;腎脈本應沈,肝病時脈緊沈而散近似腎脈——這些正是醫者診脈易混淆處,惟有從容不迫方能辨明。)

雷公再問:「現有患者頭痛、筋脈拘攣、骨骼沈重、氣短膽怯、噯氣腹脹、易驚失眠,此病究竟源自何臟?其脈浮中帶弦,重按如石堅硬,我不明其中機理,故再請教三臟關聯以求比類理解。」黃帝答道:「診治老者應側重六腑,年少者著重經絡,壯年者當察五臟,這才是從容辨證之道。你方才所言皆未得要領,此症實因八風鬱熱侵襲,致使五臟津液耗損,病邪相互傳變所致。」

(詳解脈象:)

  • 脈浮兼弦:反映腎精不足,風木失於滋養(水枯木燥,鬱滯不達故脈弦浮)
  • 重按堅硬如石:顯示腎氣內結,陽氣根基不穩(虛陽上浮,真陰下陷)
  • 氣短膽怯:緣於水液代謝失常,形體精氣衰敗(火盛水竭,形銷氣乏)
  • 咳嗽煩悶:起因於腎氣上逆,相火妄動(膽火不斂,根於腎水虧虛)

(黃帝總結:)腎主藏精,受納五臟六腑之精華(《上古天真論》語)。當熱邪熾盛耗傷陰液時,雖五臟皆受損,但以腎臟受累最甚,故此症病機關鍵在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