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4)

1. 著至教論(六十八)

黃帝坐明堂,召雷公而問之曰:子知醫之道乎?雷公對曰:誦而頗能解,解而未能別,別而未能明,明而未能彰,足以治群僚,不足治侯王。願得受天之度,四時陰陽,合之星辰與日月光,以彰經術,後世益明,上通神農,著至教,擬於二皇。

四時陰陽,星辰日月,天地之度也。雷公願受天之度,法其四時陰陽,合之星辰日月,以彰經術,使後世益明,上通神農,著為至教,擬於二皇之法也(二皇:羲、農)。

帝曰:子不聞《陰陽傳》乎?曰:不知。曰:三陽為業,上下無常,合而並至,偏害陰陽。雷公曰:三陽莫當,請聞其解。帝曰:三陽獨至者,是三陽並至,太陽脈至,洪大以長,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,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並至如風雨,上為巔疾,下為漏病。而陽氣當隔,隔者當瀉,不亟正治,粗乃敗之,故陽蓄積病死。

太陽脈至乍短乍長七句,舊誤在「平人氣象論」。陽氣當隔至蓄積病死五句,舊誤在「生氣通天論」。《陰陽傳》,古書。

三陽為性(業,性也,《南史》:慧業文人,言慧性也),上下無常,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平則上升,病則下陷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平則下降,病則上逆,三氣相合而並至,勢必偏害陰陽,上逆則害陽,下陷則害陰也。三陽莫當,升降倒置,不當其位也。「陰陽類論」:三陽獨至,期在石水,三陽獨至者,是三陽並至也(但有三陽而無三陰,是謂獨至)。太陽脈至,洪大以長,陽之終氣也。

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,陽之中氣也。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陽之初氣也。三陽並至,勢如風雨,上逆則為巔頂之疾,下陷則為漏泄之病,是陽氣之上下阻隔而不旋轉也。而陽氣當阻隔之時,其隔礙不通者當瀉而通之,不亟按法正治,粗工乃反扶邪助虐而益敗之,故陽氣蓄積而病死也。

雷公曰:請受道,諷誦用解。帝曰:三陽者,至陽也,上下無常,病起疾風,至如霹靂,並於陽則為驚,陽氣滂溢,嗌乾喉塞,並於陰則薄為腸澼,此謂三陽直心,坐不得起臥者,便身全三陽之病。病傷五臟,筋骨以消,腎且絕,惋惋日暮。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,外無期,內無正,不中經紀,診無上下,以書別,何以別陰陽,應四時,合之五行!不知合之四時五行,因加相勝,釋邪攻正,絕人長命。不知合之四時五行至末,舊誤在「離合真邪論」。

三陽者,至陽也(至,極也),上下無常,病起捷若疾風,病至勢如霹靂,所謂並至如風雨也。並於陽分,則魂神失根,而為驚悸,陽氣滂溢,嗌乾喉塞,是上為巔疾之由也。並於陰分,則薄迫沖決而為腸澼,是下為漏病之原也。此謂三陽之直心(直心,猶言真性),以至但能危坐而不能起臥者(上逆則不得臥,下陷則不得起),便身全三陽之病。病傷五臟陰精,筋骨以之消爍,腎陰且絕,惋惋日暮,勢不久存。

白話文:

【黃帝問道】
黃帝在明堂召見雷公,問道:“你懂得醫道的要義嗎?”雷公回答:“我誦讀醫書略能理解,但未能清晰辨別;雖能辨別卻未能透徹明白;即使明白,也未能靈活運用。這樣的醫術只能治療一般官員,不足以醫治王侯。希望能學習天地運行的規律,結合四時陰陽、星辰日月的變幻,以弘揚醫經精髓,讓後世更明醫理,上承神農之道,著述至高醫教,效法伏羲、神農二聖的法則。”

黃帝追問:“你未讀過《陰陽傳》嗎?”雷公表示不知。黃帝解釋道:“三陽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失常時,上下氣機逆亂,相互交雜則會損害陰陽平衡。”雷公請教三陽失衡的徵兆,黃帝詳細描述:

  • 太陽脈:洪大而長,如陽氣盛極。
  • 陽明脈:浮大而短,如陽氣居中。
  • 少陽脈:忽快忽慢、忽長忽短,如陽氣初生。

三陽同時紊亂時,病勢如暴風驟雨:上衝則引發頭部疾病(如眩暈),下陷則導致洩瀉之症。此時須及時瀉邪通滯,否則庸醫誤治會使陽氣壅積致死。

【三陽病症】
三陽為至剛之氣,病變如疾風閃電:

  • 擾陽分:驚悸不安、咽喉乾塞(屬“巔疾”)。
  • 侵陰分:迫腸成痢(屬“漏病”)。
    若三陽直衝心神,患者僵坐難起臥,全身陽氣失調,五臟俱損,腎精枯竭,日夜憂懼,瀕臨危亡。

【批判庸醫】
不懂四時五行相生相克之理,便胡亂攻邪傷正,斷人壽命。若不順應自然法則,醫術終將害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