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2)
卷九 (2)
1. 陰陽類論(六十七)
氣歸膀胱者,相火泄於膀胱,脈浮而不沉也),土勝則剋水,土敗則水侮之,故外連於脾胃也。厥陰為一陰,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鉤而滑,以厥陰之經,兩陰交盡,是為經絕,風木發生,以此氣浮,未能茂長,故不鼓鉤(鉤,心脈也。心火主長),生氣鬱動,是以脈滑也。
此六脈者,乍陰乍陽,其至無常,彼此交屬而相併合,左右繆注而通五臟(繆通者,左注右,右注左也,義如「繆刺論」)。先至者為主,後至者為客,於其至也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,審其先後,以定主客,則貴賤明矣。
雷公曰:臣悉盡意,受傳經脈,頌得從容之道,以合《從容》,不知陰陽,不知雌雄。帝曰:三陽為父,二陽為衛,一陽為紀,三陰為母,二陰為雌,一陰為獨使。
三陽為父,陽之綱也。二陽為衛,父之佐也。一陽為紀,佐之次也。三陰為母,陰之主也。二陰為雌,母之副也。一陰為獨使,雌之次也。六經之陰陽雌雄如此。
二陽一陰,陽明主病,不勝一陰,脈軟而動,九候皆沉。
二陽一陰失調,則陽明主病,以陽明戊土不勝厥陰風木也。法當脈軟而動,九候皆沉,以其木賊而脾陷也。
三陽一陰,太陽脈勝,一陰不能止,內亂五臟,外為驚駭。
三陽一陰失調,則太陽脈勝,以水為木母,寒水氾濫,一陰不能止。肝陷膽逆,則內亂五臟,而外為驚駭也。
二陰二陽,病在肺,少陰脈沉,勝肺傷脾,外傷四肢。
二陰二陽失調,則病在肺,以少陰脈沉則腎水寒陷而腎水氾濫,大腸燥金之腑不至受害,肺以辛金而化氣於濕土,是以病也。脾肺同經(俱為太陰),肺病則脾傷,脾主四肢,法當外傷於四肢也。
二陰二陽皆交至,病在腎,罵詈妄行,癲疾為狂。
二陰二陽皆交至,則病在腎,以金為水母,母病則傳子也。水鬱則癲,火鬱則狂,腎水寒陷,必生癲疾,而足陽明化氣於燥金,燥金上逆,君火不降,則罵詈妄行,癲疾變為狂病也。
二陰一陽,病出於腎,陰氣客遊於心,下脘空竅閉塞不通,四肢別離。
二陰一陽失調,則病出於腎,以火不勝水,水旺則腎病也。腎水凌火,故陰氣客遊於心下。水泛土濕,脾陷肝遏,下脘空竅閉塞不通,脾敗則四肢失稟,如與身體別離而不用也。
一陰一陽代絕,此陰氣至心,上下無常,出入不知,咽喉乾燥,病在脾土。
一陰一陽代絕不屬(代絕,歇止、斷絕),此當陰氣至心,以心主脈,脈之代絕,陽敗而火衰也。少陽以下行為順,病則上逆,厥陰以上行為順,病則下陷,上逆則為出,下陷則為入,陰陽有勝復,則肝膽有衰旺,其上下本無常,其出入則不知。而厥陰以風木主令,少陽從相火化氣(足少陽),風火一動,則咽喉乾燥。
白話文:
陰陽類論(六十七)
氣歸於膀胱,是因相火洩於膀胱,脈象呈現浮而不沈。土氣過盛會克制水氣,土氣衰弱則水氣反侮,因此病症會牽連到脾胃。厥陰為一陰,一陰單獨出現時,經氣斷絕而氣浮,脈象不呈現鉤脈而顯滑脈。由於厥陰經是兩陰之交匯終結之處,稱為「經絕」。風木之氣生長發散,使氣機浮動,但因未能充分茂盛,故不呈現鉤脈(鉤脈為心脈,主心火之長)。生氣鬱滯而動,因此脈象滑動。
這六種脈象時陰時陽,變化無常,彼此交聯而合併,左右互相灌注而通五臟(所謂「繆通」,是指左注右、右注左,意義如《繆刺論》所述)。先顯現的脈象為主,後顯現的為客。判斷時需衡量標準,用心觀察,結合陰陽理論,審查前後順序以定主客,如此便能明白病情的輕重緩急。
雷公問:「臣已盡力理解,接受傳授的經脈學說,領會從容之道以符合《從容》之論,但仍不知陰陽之分、雌雄之別。」黃帝回答:「三陽如父,二陽如衛,一陽如紀;三陰如母,二陰如雌,一陰如獨使。」
三陽如父,是陽之綱領;二陽如衛,是輔佐三陽;一陽如紀,為輔助之次要。三陰如母,是陰之主宰;二陰如雌,是母之副手;一陰如獨使,為雌之次要。六經的陰陽雌雄關係便是如此。
- 二陽與一陰失調:則陽明主病,因陽明戊土不勝厥陰風木,脈象軟弱而動,九候皆沈,代表木氣剋土而脾氣下陷。
- 三陽與一陰失調:則太陽脈盛,寒水氾濫,一陰無法抑制。肝氣下陷與膽氣上逆,導致五臟內亂,表現為外在驚駭。
- 二陰與二陽失調:病在肺部,少陰脈沈,腎水寒陷泛溢,肺金受病,脾亦受傷,因脾主四肢,故症狀反映於四肢。
- 二陰與二陽同時出現:病在腎臟,腎水鬱滯則生癲症,若燥金上逆、君火不降,則轉為狂病,表現為罵人妄行。
- 二陰與一陽失調:病源在腎,因水勝火衰,陰氣上犯於心;脾土受濕,下脘閉塞,四肢失養如同分離。
- 一陰與一陽脈代絕:陰氣侵犯心脈,陰陽上下逆亂,出入失常,咽喉乾燥,病因在脾土失調,風火變動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