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9)

1. 刺腰痛(六十六)

衡絡之脈,足太陽之外絡也,衡,橫也,自腰中橫入髀外後廉而下合於膕中,此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仰則恐僕。得之舉重傷腰,衡絡斷絕,惡血歸之。刺之在郄陽兩筋之間,上郄數寸衡居,為二痏,出血,足太陽之委陽、殷門也。(郄陽即委陽,與殷門相併,故曰衡居)

會陰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漯漯然汗出,汗乾令人慾飲,飲已欲走,刺直陽之脈上三痏,在蹺上郄下五寸橫居,視其盛者出血。

會陰之脈,督任沖三脈之會,故曰會陰(穴名,在大小二便中)。督脈行脊背而會此穴。其脈令人腰痛,痛上漯漯然汗出,陽鬱而表泄也(督為諸陽之綱)。汗乾令人慾飲,津亡而肺燥也。飲已欲走,濕旺而脾郁也。刺直陽之脈上三痏,足太陽之承筋也。太陽之脈挾脊貫臀,下至膕中,循腨腸而入外踝,其脈直行,故曰直陽。

(王冰注。)蹺,陽蹺,即申脈也,郄,委中也,在蹺之上,郄之下,相去五寸,橫居其間。正承筋所在。視其經脈之盛者,出其血也。

飛陽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甚則悲以恐,刺飛陽之脈,在內踝上五寸,少陰之前,與陰維之會。

飛陽之脈,足太陽之別絡也(穴名。《靈樞·經別》: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陽,去踝七寸,別走少陰)。其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氣鬱而不行也。甚則悲以恐,氣連於肺腎也(其脈別走少陰,恐者,少陰腎之志也,腎脈貫膈入肺,悲者,太陰肺之志也)。刺飛陽之脈,在內踝上五寸,少陰之前,與陰維之會,足少陰之築賓穴也。

昌陽之脈令人腰痛,痛引膺,甚則反折,目䀮䀮然,舌卷不能言,刺內筋為二痏,在內踝上,大筋前,太陰後,上踝二寸所。

昌陽之脈,足少陰之別絡,即陰蹺之脈也,起於然谷之後,上內踝之上,循股陰而行腹,上胸膈而入缺盆。此脈令人腰痛,痛引胸膺,甚則脊背反折,目䀮䀮然,舌卷不能言,火虛而光散,水寒而筋急也。刺內筋為二痏,即陰蹺之郄,足少陰之交信穴也。在內踝之上,大筋之前,太陰之後,上踝二寸所,即其處也。

肉裡之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咳,咳則筋縮急,刺肉裡之脈為二痏,在太陽之外,少陽絕骨之後。

肉裡之脈,即足少陽之陽輔,穴名。陽維之所發也,此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咳,咳則筋縮急,少陽膽木主筋,筋脈攣拘,咳則氣升而筋急也。刺肉裡之脈為二痏,足少陽之分肉穴也(即陽輔)。在太陽之外,少陽絕骨之後,即其處也。

散脈令人腰痛而熱,熱甚生煩,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,甚則遺溲,刺散脈,在膝前骨肉分間,絡外廉,束脈,為三痏。

散脈,足太陰之別,散行而上,故名,循股內,入腹中,與少陰少陽結於腰下骨空中,王冰注。其脈令人腰痛而熱,熱甚生煩,少陽相火之郁也。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,少陽甲木之郁也。甚則遺溺,甲木逆而乙木陷也。刺散脈,在膝前內側,輔骨之下,腨肉之上,骨肉分間,太陰之絡,色青而見,其絡之外廉,有大筋擷束膝䯒之骨,令其連屬,取此大筋系束之脈,為三痏,即是太陰之地機穴也。(王冰注)

白話文:

【刺腰痛(六十六)】

橫絡之脈是足太陽經的外絡。橫指橫行,從腰部橫向延伸至大腿外後側,再向下匯合於膝窩。此脈病變會導致腰痛,無法俯仰,仰身時容易跌倒。病因常因舉重傷腰,導致橫絡斷裂、瘀血滯留。針刺治療取委陽穴(位於膝窩外側兩筋之間,向上數寸橫向處),刺兩針放血,此處為足太陽經的委陽穴與殷門穴所在。

會陰之脈病變會引發腰痛,疼痛時伴隨大汗,汗止後口渴想喝水,飲水後又想走動。針刺直陽脈(足太陽經)三針,位置在陽蹺脈上方、膝窩下方五寸的橫向處,觀察經脈充血處放血。會陰脈是督脈、任脈、沖脈的交會處(穴位在肛門與外生殖器之間),督脈沿脊柱而行至此穴。其病機為陽氣鬱阻而汗出(督脈總領諸陽),汗出津傷致肺燥口渴,飲水後濕邪困脾而想走動。直陽脈即足太陽經的承筋穴,因太陽經直行脊柱、貫穿臀部而得名。

飛揚之脈病變導致腰痛,疼痛處有鬱悶感,嚴重時伴隨悲傷恐懼。針刺飛揚脈(足太陽經的絡穴,內踝上五寸、少陰經前方,與陰維脈交會處),即足少陰經的築賓穴。此脈屬太陽經別絡,氣機不暢致腰痛,影響肺腎則出現悲恐情緒。

昌陽之脈(足少陰經的別絡,即陰蹺脈)病變會引發腰痛,疼痛牽連胸部,嚴重時脊背反張、視物模糊、舌捲無法言語,此為腎陽虛衰、寒凝筋急所致。針刺內筋兩針,取陰蹺脈的郄穴交信穴(內踝上大筋前、太陰經後方約兩寸處)。

肉裡之脈(足少陽經的陽輔穴)病變導致腰痛,咳嗽時筋脈拘急。針刺此脈兩針,取陽輔穴(位於太陽經外側、少陽經絕骨穴後方),因少陽主筋,氣逆則筋急。

散脈(足太陰經的別絡)病變會引發腰痛發熱,熱盛則心煩,腰下如有橫木堵塞,嚴重時遺尿。針刺散脈三針,取膝蓋前內側骨肉分界處(太陰經絡外側束脈處),即地機穴所在。此脈因散行而上得名,與少陰、少陽經交會於腰下骨空,病機為少陽相火鬱滯、經氣不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