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20)
卷八 (20)
1. 刺腰痛(六十六)
解脈令人腰痛,痛而引肩,目䀮䀮然,時遺溲,刺解脈,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,血變而止。
解脈,足太陽之別,散行而下,故名,循肩膊而下脊背,下屬膀胱,從髀後而合膕中,其脈令人腰痛,痛而引肩,目䀮䀮然,時遺溲溺,筋脈緊急而膀胱不藏也。刺解脈,在膝後筋分肉間,胭中橫文胬肉高起之處,是太陽之郄也(即委中)。於郄之外廉,血絡橫見紫黑而盛滿者刺出其血,候其血已黑變而赤,然後止針也。(王冰注)
解脈令人腰痛,痛如引帶,常如折腰狀,善恐,刺解脈,在郄中結絡如黍米,刺之血射以黑,見赤血而已。
解脈之病,其狀不同.故復述此證。其脈令人腰痛,痛如引帶束腰,其身常如折腰之狀,善生恐懼,水寒而筋急也。刺解脈。在郄中(即委中)。結絡大如黍米者,刺之黑血遠射而出,黑血盡去,候見赤血而已。
腰痛,挾脊而痛,至頭𠘧𠘧然,目䀮䀮欲僵仆,刺足太陽郄中出血。
䀮䀮,強直之意,足太陽自頭走足,挾脊下行,經氣不舒,故挾脊而痛,至於頭上,𠘧𠘧不柔。脈起目內眥,故目視䀮䀮,身欲僵仆。
腰痛上寒,刺足太陽陽明,上寒不可顧,刺足陽明。上熱,刺足太陰厥陰,不可以俯仰,刺足少陽。中熱而喘,刺足少陰郄中出血。大便難,刺足少陰。少腹滿,刺足厥陰。
腰痛上寒,此足太陽寒水之上逆,陽明胃土之不降,刺足太陽之郄中、足陽明之陰市。上寒而不可回顧,此陽明上逆,經脈壅塞,頸項失柔也,刺足陽明之三里。上熱,此脾土濕而胃土逆,肝木陷而膽火升也,刺足太陰之地機、足厥陰之太衝。若不可以俯仰,此相火升炎而筋膜強直也,刺足少陽之陽關。
中熱而喘,此心火之刑肺金也,刺手少陰之郄中出血,手足少陰同經,刺足少陰之湧泉、太谿,以泄心火之上炎也。若大便難,此火旺而水衰也,刺足少陰。若少腹滿,此土鬱而木陷也,刺足厥陰。(如上法)
腰痛如折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舉,刺足太陽,引脊內廉,刺足少陰。腰痛引少腹,控䏚,不可以俯仰,刺腰股交者,兩髁胂上,左取右,右取左,以月死生為痏數,髮針立已。
腰痛如折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舉,太陽之筋急而不舒也,如折,刺足太陽之束骨,不可以俯仰,刺足太陽之京骨、崑崙,不可以舉,刺足太陽之申脈、僕參。腰痛引少腹,控䏚,不可以俯仰,此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也。「繆刺論」:邪客於足太陰之絡,令人腰痛引少腹,控䏚,不可以仰息,即此義也,以厥陰肝脈自少腹而行脅肋,土陷木鬱,故腰痛前引少腹而旁控䏚肋也(控,牽也。䏚肋,季脅也。
䏚與杪同。脅,盡度也)。刺腰股交者,兩髁胂上,足太陽之下髎穴也。腰股相交之處,乃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之所交結,兩髁胂上,謂腰髁骨下堅肉也。髁骨,即腰脊兩旁起骨,挾脊兩旁,腰髁之下,各有腫肉隴起,斜趨髁後,故曰兩髁胂上,非胂之上巔也。腰髁胂下,尻骨兩旁,各有四骨空,曰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左右八穴,謂之八髎。
白話文:
刺腰痛(六十六)
解脈引起的腰痛,疼痛會牽引至肩部,視力模糊,有時會小便失禁。針刺解脈時,取膝蓋後方肌肉與筋脈之間、外側橫向的血管放血,待血色由暗轉紅即可停止。
解脈是足太陽經的分支,分散下行,因此得名。它沿肩膊向下至脊背,連屬膀胱,再從大腿後方匯合於膝窩。此脈病變會導致腰痛牽引肩部、視力模糊、小便失禁,是因筋脈緊繃而膀胱失去約束功能。針刺解脈時,於膝後筋肉之間、膝窩橫紋處隆起的部位(即委中穴),選取外側呈現紫黑且充盛的血絡放血,直到血色由黑轉紅後停針。(王冰注)
另一種解脈腰痛,疼痛如被帶子拉扯,常像腰部折斷般,易生恐懼。針刺解脈時,取膝窩中結絡如黍米大小的部位,刺之會噴出黑血,待見紅色血即可。
解脈病狀多樣。此類腰痛如束帶緊勒,身體常似折斷,易恐慌,是水寒導致筋急。針刺膝窩(委中穴)結絡處,黑血噴出後待見紅血即止。
腰痛沿脊椎向上至頭部僵硬,視力模糊甚至欲跌倒,可針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放血。
「䀮䀮」指強直。足太陽經從頭至足,沿脊背下行,經氣不暢故脊痛連頭、僵硬不柔。因其脈起於眼內角,故視力模糊、身體僵直欲倒。
腰痛伴上半身寒涼,針刺足太陽、陽明經;若寒至無法回頭,刺足陽明經。上半身發熱,針刺足太陰、厥陰經;無法俯仰則刺足少陽經。若內熱喘息,刺足少陰經委中穴放血。大便困難刺足少陰經;少腹脹滿刺足厥陰經。
上半身寒涼是因足太陽寒水上逆、陽明胃氣不降,可刺委中、陰市穴;若寒至頸項僵硬,刺足陽明三里穴。上半身發熱因脾胃濕滯、肝膽火升,刺地機、太衝穴;若筋膜強直難俯仰,刺足少陽陽關穴。
內熱喘息因心火灼肺,刺足少陰湧泉、太谿穴瀉火。大便難為火盛水虧,刺足少陰經;少腹脹滿因土鬱木陷,刺足厥陰經(方法同上)。
腰痛如折斷無法俯仰、舉動,刺足太陽經(束骨、京骨、崑崙、申脈等穴)。若腰痛牽引少腹及脅肋難俯仰,為邪客足太陰絡脈,刺腰股交會處的下髎穴(位於腰髁骨下方肌肉隆起處,即八髎穴之一),左病取右,右病取左,並依月亮盈虧決定針刺次數,見效即止。
「兩髁胂上」指腰髁骨下堅肉處,此為太陽經下髎穴所在。腰股交界是足太陰、厥陰、少陽三經交會,八髎穴(上、次、中、下髎左右共八穴)即位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