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18)
卷八 (18)
1. 刺腰痛(六十六)
足太陽脈令人腰痛,引項脊尻背如重狀,刺足太陽正經於郄中出血,春無見血。
足太陽脈自頭下項,挾脊抵腰貫臀,過髀樞,下合膕中,故令人腰痛,引項脊尻背如重狀。刺太陽正經於郄中出血,即委中也。春無見血,水衰於春也。
少陽令人腰痛,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顧,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,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,夏無見血。
足少陽脈自頭下頸,由胸膈循脅裡,下髀厭,出膝外廉,下抵絕骨之端,故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顧。如針刺皮中循循然者,經氣之郁沖也。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,陽關穴也。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,即䯒骨之上節,別名成骨。夏無見血,木衰於夏也。
陽明令人腰痛,不可以顧,顧如有見者,善悲,刺陽明於䯒前三痏,上下和之出血,秋無見血。
足陽明脈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挾臍,下氣街,循脛外廉,下足跗,故令人腰痛,不可以顧。顧則如有所見者,陽敗而神虛也。善悲者,戊土衰而庚金旺也(金燥則善悲)。刺陽明於䯒骨之前三痏,三里穴也。上下和之而出其血,謂上下巨虛也。秋無見血,土衰於秋也。
少陰令人腰痛,痛引脊內廉,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,春無見血。出血太多,不可復也。
足少陰脈循內踝之後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故令人腰痛,痛引脊內廉。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,復溜穴也。春無見血,水衰於春也。
厥陰令人腰痛,腰中如張弓彎弦,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,刺厥陰在腨踵魚腹之外三痏,循之累累然,乃刺之。
足厥陰脈循足跗,上膕內廉,過陰器,抵小腹,貫膈,布脅肋,故令人腰痛。腰中如張弓弩弦,肝主筋,筋急而腰直也。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,肝藏魂,魂神惑亂而不明也。刺厥陰在腨踵魚腹之外三痏,蠡溝穴也。(腨,足肚也。腨下踵上,魚腹之外,足肚之形如魚腹也。循之累累然,經脈行動之象也)
同陰之脈令人腰痛,痛如小錘居其中,怫然腫,刺同陰之脈,在外踝上絕骨之端,為三痏。
同陰之脈,足少陽之別絡也,並少陽上行足外踝上,別走厥陰,並經,下絡足跗,故曰同陰,王冰注。此脈令人腰痛,如有小錘居其腰中,怫然腫起(怫然,腫貌)。刺同陰之脈,在外踝上絕骨之端,為三痏,足少陽之陽輔穴也。
陽維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腫,刺陽維之脈,脈與太陽合腨下間,去地一尺所。
陽維之脈,八奇經之一也,發於足太陽之金門穴,循外踝而上行,其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作腫。刺陽維之脈,脈與太陽合凘下間,去地一尺所,足太陽之承山穴也。陽維脈別於金門上行,與足太陽合於腨腸下間,正當承山之穴也。
衡絡之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仰則恐僕,得之舉重傷腰,衡絡絕,惡血歸之,刺之在郄陽筋之間,上郄數寸衡居,為二痏,出血。
白話文:
刺腰痛(六十六)
足太陽經引起的腰痛,會牽連頸項、脊背和臀部,感覺沈重。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太陽經的郄中穴(委中穴)放血。但春天不宜放血,因為春季水氣不足。
足太陽經從頭部下至頸項,沿脊背到腰臀,經過髖關節,下至膝膕,所以腰痛會牽連頸背,感覺沈重。針刺委中穴放血即可。春季避免放血,因水氣在春季衰弱。
少陽經引起的腰痛,像針刺皮膚般持續作痛,無法俯仰或轉頭。針刺少陽經的成骨端(陽關穴)放血。成骨是膝外側突出的骨頭。夏季不宜放血,因木氣在夏季衰弱。
陽明經引起的腰痛,無法轉頭,轉頭時會產生幻覺,情緒容易悲傷。針刺陽明經的䯒骨前三痏(三里穴)及上下巨虛穴放血。秋季不宜放血,因土氣在秋季衰弱。
少陰經引起的腰痛,疼痛牽引脊骨內側。針刺少陰經的內踝上二痏(復溜穴)。春季不宜放血,且不可放血過多,以免傷及正氣。
厥陰經引起的腰痛,腰部像拉緊的弓弦般僵硬,患者沈默寡言、神志不清。針刺厥陰經的腨踵魚腹外三痏(蠡溝穴),需沿經脈找到結節處下針。
同陰之脈引起的腰痛,像小錘子卡在腰間,局部腫脹。針刺外踝上絕骨端的三痏(陽輔穴)。
陽維之脈引起的腰痛,痛處腫脹。針刺陽維脈與太陽經交會的腨下處(承山穴),約離地一尺。
衡絡之脈引起的腰痛,無法俯仰,仰頭時可能跌倒,通常是因舉重傷腰,導致經絡受損、瘀血滯留。針刺在郄陽筋之間,往上數寸的橫向位置,刺兩針放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