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17)
卷八 (17)
1. 刺熱(六十五)
熱病先眩冒而熱,胸脅滿者,膽木刑胃而相火上逆也。相火上逆,升浮旋轉,故先眩冒而熱。膽木逆沖,與胃土相逼,濁氣不降,故胸脅滿也。此緣火旺而水虧,刺足少陰,以瀉癸水之熱,刺足少陽,以瀉甲木之火也。熱病先見身重骨痛,耳聾好瞑,癸水枯而膽火旺也。太陰主肉,少陰主骨,己土剋水,濕熱鬱蒸,故先身重骨痛。
腎竅於耳,癸水枯而甲木逆,堵塞聽宮,故耳聾。甲木刑胃,土困則多眠(仲景《傷寒》:少陰病,但欲寐,是腎水之旺者,三陽合病,但欲眠睡,是膽火之旺者,此之好瞑,緣膽火之旺也)。此亦緣火旺而水虧,刺足少陰,瀉腎熱以救癸水也。
熱病始於頭首者,刺足太陽而汗出止。熱病始於手臂者,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。熱病始於足脛者,刺足陽明而汗出止。
始於頭首者,刺足太陽之天柱(穴在項後)。始於手臂者,刺手陽明之商陽(穴在食指)、手太陰之列缺(穴在寸口下)。始於足脛者,刺足陽明之衝陽(穴在足跗)。
熱病氣穴,項上三椎陷者中也。三椎下間主胸中熱,四椎下間主膈中熱,五椎下間主肝熱,六椎下間主脾熱,七椎下間主腎熱,榮在骶也。
項上三椎之下陷者之中,當督脈之大椎,是脊骨之第一節也,熱病氣穴,自大椎數起。足太陽經在督之兩旁,挾脊下行,三椎下間主胸中熱,指太陽之肺俞也,肺俞在三椎下間第四椎(連項上三椎,為第七椎),而曰三椎下間,是皆肺俞所主之地也。下皆仿此。四椎下間主膈中熱,指太陽之心俞也。
五椎下間主肝熱.指太陽之肝俞也。六椎下間主脾熱,指太陽之脾俞也。七椎下間主腎熱,指太陽之腎俞也。骶,尾骶,脊骨之末節,榮在骶者,言自腎俞以下,以至尾骶,皆腎氣之所榮也。此即背腧之法也。
頰下逆顴為大瘕,下牙車為腹滿,顴後為脅痛,頰上者,膈上也。
此由椎骨而及面部,以候腹中之病。瘕,聚也。
治諸熱病,以飲之寒水乃刺之,必寒衣之,居止寒處,身寒而止也。
以寒勝其熱也。
白話文:
刺熱(六十五)
熱病一開始出現頭暈目眩、發熱,並伴有胸脅脹滿的症狀,這是因為膽木(膽經)剋制胃土(胃經),加上相火(膽火)上逆所致。相火上逆會使氣機升浮旋轉,所以先出現頭暈目眩和發熱。膽木之氣逆沖,壓迫胃土,導致濁氣無法下降,因此胸脅脹滿。這是由於火氣過旺而腎水不足的緣故,治療時應針刺足少陰腎經,以瀉腎水的熱邪,同時針刺足少陽膽經,以瀉膽經的火氣。
若熱病一開始出現身體沈重、骨節疼痛、耳聾、嗜睡的症狀,則是因為腎水不足而膽火旺盛所致。太陰脾經主肌肉,少陰腎經主骨骼,脾土剋制腎水,濕熱鬱蒸,因此先出現身體沈重和骨痛。腎開竅於耳,腎水不足則膽火上逆,堵塞耳竅,因而耳聾。膽木剋制胃土,胃氣受困則容易嗜睡(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所說:少陰病時只想睡覺,是因腎水過旺;三陽合病時昏昏欲睡,則是因膽火過旺。此處的嗜睡是由於膽火過旺)。這種情況同樣是火旺水虧所致,治療應針刺足少陰腎經,瀉腎熱以滋養腎水。
熱病首先出現於頭部的,需針刺足太陽膀胱經,使汗出後症狀停止;首先出現在手臂的,需針刺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,使汗出後症狀停止;首先出現在小腿的,需針刺足陽明胃經,使汗出後症狀停止。
具體穴位:
- 頭部起始的熱病,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「天柱穴」(位於頸後)。
- 手臂起始的熱病,針刺手陽明大腸經的「商陽穴」(位於食指)、手太陰肺經的「列缺穴」(位於手腕寸口下方)。
- 小腿起始的熱病,針刺足陽明胃經的「衝陽穴」(位於足背)。
熱病與脊椎的氣穴關係:
- 項部上方第三節脊椎的凹陷處為關鍵位置(督脈的「大椎穴」)。
- 第三節椎下(肺俞)主治胸中熱。
- 第四節椎下(心俞)主治膈中熱。
- 第五節椎下(肝俞)主治肝熱。
- 第六節椎下(脾俞)主治脾熱。
- 第七節椎下(腎俞)主治腎熱,而腎氣的作用範圍延伸至尾骶骨。
面部觀察與腹部疾病的對應:
- 頰部下方向顴骨方向逆行的氣色變化,可能提示腹中有積聚(瘕病)。
- 下牙槽的氣色異常可能反映腹滿。
- 顴骨後方的異常可能對應脅痛。
- 頰上方的異常可能反映膈上的問題。
治療熱病的原則:
- 先讓病人飲用冷水後再施針刺。
- 讓病人穿著涼爽的衣物,並待在陰涼處,待身體退熱後停止治療。
(目的是以寒涼之法抑制熱邪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