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6)

1. 刺熱(六十五)

庚辛大汗,金旺而邪退也。氣逆則丙丁死,金敗而火賊也。刺手太陰陽明,以瀉其熱,則病立已也。

腎熱病者,先腰痛䯒痠,苦渴數飲身熱,熱爭則頭痛而強,淅寒且痠,足下熱,不欲言,其逆則項痛員員,澹澹然,戊己甚,壬癸大汗,氣逆則戊己死,刺足少陰太陽。諸汗者,至其所勝日汗出也。

腎脈上踹內,出膕中,貫脊屬腎,腎熱病者,經氣鬱陷,故先腰痛䯒痠(䯒,脛骨)。腎水從君火化氣,火旺水衰,故苦渴數飲身熱。熱耗肺津,正與邪爭,熱隨足太陽逆升,則頭痛而強。火泄髓寒,肝木下陷,則䯒寒且痠,足下發熱,不欲言語。太陽之經,自頭下項,癸水陷則壬水逆,其太陽上逆,則項痛員員,澹澹然不定。

戊己甚,土剋水也。壬癸大汗,水旺而邪退也。氣逆則戊己死,水敗而土賊也。刺足少陰太陽,以瀉其熱,其病立已也。諸所謂大汗者,皆至其所勝之日則汗出也。

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,心熱病者,顏先赤,脾熱病者,鼻先赤,肺熱病者,右頰先赤,腎熱病者,頤先赤。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熱病從部所起者,至期而已,其刺之反者,三周而已,重逆則死。

五臟現於面部,肝在左頰,肺在右頰,心在顏(額上),腎在頤,脾在鼻,熱病欲發,赤色先見。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熱病從其面之部所起者,至其當汗之期而已,刺法不失也。其刺之反者,其期三周而已。重逆則死矣。

太陽之脈色榮顴,骨熱病也,榮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,與厥陰脈爭見者死,期不過三日,其熱病內連腎。

太陽之脈色榮顴,太陽之筋結於頄也(頰前筋)。腎主骨,與太陽表裡,是骨熱病也。榮幹部所而未交他部,此當至期而瘳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(自王之時)。與厥陰脈爭見者死,榮交他部也,期不過三日,風木盜泄,癸水消亡,其熱病當內連腎臟,不可醫矣。

少陽之脈色榮頰,筋熱病也,榮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,與少陰脈爭見者死。

少陽之脈色榮頰,少陽之脈下加頰車也。肝主筋,與少陽表裡,是筋熱病也。榮於部所而未交他部,此當至期而瘳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與少陰脈爭見者死,榮交他部也,緣與足少陰爭見,相火旺而癸水枯也。

熱病先胸脅痛,手足躁,刺足少陽,補足太陰,病甚者為五十九刺。熱病先眩冒而熱,胸脅滿,刺足少陰少陽。熱病先身重骨痛,耳聾好瞑,刺足少陰,病甚者為五十九刺。

熱病先胸脅痛,手足躁者,甲木之克戊土也。以少陽膽脈自胸下脅,化氣於相火,甲木逆行,而克戊土,故胸脅痛。四肢秉氣脾胃,膽以相火傳之胃腑,胃熱故手足煩躁。刺足少陽,瀉其相火,補足太陰,滋其脾精,脾陰旺則胃熱消。病甚者,按熱病五十九腧,為五十九刺,詳見「水熱穴論」。

白話文:

刺熱(六十五)


庚辛日大汗,表示金氣旺盛而病邪消退。若氣血逆亂,則可能在丙丁日死亡,因金氣衰敗而遭火氣侵襲。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,以瀉除熱邪,病情會迅速痊癒。

腎臟熱病患者,初期症狀為腰痛、小腿痠痛、口渴頻繁飲水、身體發熱。熱邪與正氣相爭時,會頭痛、頸部僵直、怕冷且痠痛、腳底發熱、不願說話。若氣血逆行,則頸部疼痛、暈眩不適,戊己日病情加重,壬癸日可能大汗而緩解;但若氣血逆亂,則戊己日可能致死。治療應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。所有因熱病出汗的情形,均會在其對應五行旺盛之日發生。

腎經脈絡從腳內側上行,通過膝後膕窩,貫穿脊柱連屬於腎。腎熱病患者因經氣鬱滯下陷,故先出現腰痛、小腿痠痛(脛骨部位)。腎水本應依附心火(君火)化生能量,若火旺水衰,則表現為口渴、頻飲、身熱。熱邪消耗肺津,正邪相爭時,熱氣沿足太陽經逆升,導致頭痛頸僵;火盛耗髓則寒,肝氣下陷則小腿寒冷痠痛、腳底發熱、沈默寡言。太陽經從頭部下行至頸項,若腎水(癸水)下陷而膀胱經(壬水)逆行,則頸部疼痛暈眩、心神不寧。

戊己日病情加重,因土克水;壬癸日大汗是水旺驅退病邪。若氣血逆亂則戊己日致死,因水敗遭土氣剋制。治療針刺足少陰、太陽經以瀉熱,可立即見效。所有熱病大汗的現象,均在其對應五行旺日發生。

肝熱病患者,左頰先發紅;心熱病則額頭先紅;脾熱病見於鼻部;肺熱病右頰先紅;腎熱病則下巴先現赤色。即使病症未發作,只要見面部發赤即可針刺,此為「治未病」。熱病若從對應部位開始發作,至相應五行旺日可癒;若針刺順序錯誤,需三周才能痊癒;多次誤治則可能死亡。

五臟對應面部:肝在左頰,肺在右頰,心在額頭,腎在下巴,脾在鼻。熱病將發時,對應部位先現赤色。即使未發病,見赤色即針刺,稱為「治未病」。熱病始於面部對應部位者,至相應日期可癒;若針刺順序相反,則需三周;嚴重誤治會致死。

太陽經病變時,赤色顯於顴骨,屬骨熱病。若赤色未擴散至其他部位,當日可能出汗,待相應時日自癒。但若同時見厥陰經症狀(如抽搐),三日內可能死亡,因熱邪已深入腎臟。

少陽經病變時,赤色現於面頰,屬筋熱病。赤色未擴散者,當日或出汗並待時自癒。若同時見少陰經症狀(如心煩),可能因相火過旺耗盡腎水而死亡。

熱病初始若胸脅痛、手腳躁動,針刺足少陽膽經瀉火,並補足太陰脾經;重症則刺五十九穴(參見《水熱穴論》)。如果先頭暈目眩、胸脅脹滿,刺足少陰與少陽經;若以身體沈重、骨骼疼痛、耳聾嗜睡為首症,刺足少陰經,重症同樣刺五十九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