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12)
卷八 (12)
1. 刺瘧(六十四)
寒邪閉束,郁其脾氣,脾陷木遏,怒而賊土,故腹中痛。熱則脾郁發達,木氣通暢,疏泄之令行,故腸鳴而汗出。刺足太陰,商丘也。
肺瘧者,令人心寒,寒甚則熱,熱間,善驚,如有所見者,刺手太陰。
肺金不生腎水,寒來水旺,直凌心火,故令人心寒。寒甚則火復而熱作。肺病不能收斂膽火下歸癸水,膽木拔根,故上熱稍間,善生驚怯。神魂失斂,故如有所見。刺手太陰,列缺也。
腎瘧者,令人洒洒然手足寒,腰脊痛,宛轉大便難,目眴眴然,刺足少陰。
脾主四肢,水泛土濕,四肢失稟,故手足寒。腎位於腰,水寒木陷,郁沖不已,故腰脊痛。腎主二陰,水寒木陷,不能疏泄穀道,故大便難。肝竅於目,木陷風生,故目眴眴。刺足少陰,大鐘也。(以上五臟之瘧)。
胃瘧者,令人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,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。
胃土上逆,故善飢而不能食。食則中脘壅塞,甲木莫降則左脅支滿,辛金莫降則右脅支滿。腹大者,胃氣脹滿也。刺足陽明,解谿也,足太陰橫脈,商丘也。(王冰注:足陽明厲兌、解谿、三里三穴主之。以上胃腑之瘧)
十二瘧者,其發各不同時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脈之病也。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,一刺則衰,二刺則知,三刺則已。不已,刺舌下兩脈出血,舌下兩脈者,廉泉也。不已,刺郄中盛經出血,又刺項以下挾脊者,必已。
十二瘧者,總上六經五臟及胃瘧而言,其發各不同時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脈之病。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,一刺則病衰,二刺則效覺,三刺則病己。不已,刺舌下兩脈出血,舌下兩脈者,任脈之廉泉也。不已,刺足太陽之郄中盛經出血(郄中即委中),又刺項以下足太陽之挾脊者,大杼、風門,必已也。
刺瘧者,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,先刺之。先頭痛及重者,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,出血。先項背痛者,先刺之。先腰脊痛者,先刺郄中出血。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出血。先足脛痠痛者,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。
刺瘧者,先問其病所先發之處,先刺之,而後刺其本經。先頭痛及頭重者,先刺頭上督脈之上星、百會及兩額,取足少陽之懸顱,兩眉間,取足太陽之攢竹,出血。先項背痛者,先刺項後督脈之風府、足少陽之風池,背後督脈之神道、足太陽之大杼,出血。先腰脊痛者,先刺足太陽之郄中,出血。
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陰陽明經手十指間,出血。先足脛痠痛者,先刺足陽明於十指間,出血也。
䯒痠痛甚,按之不可,名曰胕髓病,以鑱針針絕骨,出血立已。身體小痛,刺至陰。諸陰之井無出血,間日一刺。
䯒骨痠痛甚(即脛骨),按之不可(痛不可按),名曰胕髓病(胕,腫也,謂腫及骨髓),以鑱針(九針之第一針)。針足少陽之絕骨,出血立已,絕骨本名懸鐘,《難經》:髓會絕骨,故出其血則立已,髓中之瘀泄也。身體小痛,則刺足太陽之至陰,至陰,太陽之井也。諸陰經之井,則無出血,但可間日一刺而已。
白話文:
刺瘧(六十四)
寒邪阻滯,鬱結脾氣,脾氣下陷而肝氣受阻,肝木鬱怒而剋伐脾土,因此腹中疼痛。若發熱則脾鬱得以舒展,肝氣通暢,疏洩功能恢復,故腸鳴且汗出。針刺足太陰經的商丘穴。
肺瘧的症狀是令人感到心寒,寒極則轉熱,發熱間歇時容易驚恐,如同見到幻象,應刺手太陰經。因肺金無法生化腎水,寒氣侵襲而腎水過盛,直接壓制心火,故令人心寒。寒極則心火反彈而發熱。肺病無法收斂膽火回歸腎水,膽木失去根基,因此發熱稍有間歇時易生驚恐,神魂不斂而出現幻覺。針刺手太陰經的列缺穴。
腎瘧的症狀是手足冰冷寒顫、腰脊疼痛、翻身困難、大便不暢、視物模糊,應刺足少陰經。因脾主四肢,腎水過盛使脾濕,四肢失養故手足寒。腎位在腰部,水寒使肝氣下陷,鬱積衝擊導致腰脊痛。腎主二陰,水寒肝鬱無法疏洩腸道,故大便艱難。肝開竅於目,肝鬱生風而視物不清。針刺足少陰經的大鐘穴。(以上為五臟之瘧)
十二種瘧疾發作時間各異,需觀察症狀以判斷病在何經。在發作前約一頓飯的時間針刺,一次刺後病情減輕,二次刺後效果明顯,三次刺後痊癒。若未癒,可刺舌下兩脈(廉泉穴)出血;仍無效則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出血,再刺頸部以下脊柱兩側的穴位(如大杼、風門),必能治癒。
針刺治瘧時,需先詢問最初發病的部位並優先針刺。若先頭痛或頭重,刺頭頂的上星、百會穴及兩額的懸顱穴、兩眉間的攢竹穴出血。先項背痛者,刺風府、風池、神道、大杼穴出血。先腰脊痛者,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出血。先手臂痛者,刺手少陰、陽明經的手指間出血。先足脛痠痛者,刺足陽明經的腳趾間出血。
若脛骨痠痛劇烈不可觸碰,稱為「胕髓病」,用鑱針刺足少陽經的絕骨穴出血可立即見效。身體輕微疼痛可刺足太陽經的至陰穴。陰經的井穴不宜出血,可隔日針刺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