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7)

1. 繆刺論(六十三)

黃帝問曰:余聞繆刺,未得其意,何謂繆刺?岐伯對曰:夫邪之客於形也,必先舍於皮毛,留而不去,入舍於孫脈,留而不去,入舍於絡脈,留而不去,入舍於經脈,內連五臟,散於腸胃,陰陽俱感,五臟乃傷。此邪之從皮毛而入,極於五臟之次也,如此則治其經焉。

邪客於形,先舍皮毛,留而不去,自皮毛而入孫脈,自孫脈而入絡脈,自絡脈而入經脈,自經脈而內連五臟,散於腸胃,表為陽,里為陰,陰陽俱感,五臟乃傷。此邪之自皮毛而入經隧,極於五臟之次第也,如此則治其經脈焉,是巨刺之法也。

今邪客於皮毛,入舍於孫絡,留而不去,閉塞不通,流溢於大絡,而生奇病。夫邪客大絡者,左注右,右注左,上下左右與經相干,不入於經腧,而布於四末,其氣無常處,命曰繆刺。

邪客皮毛,入舍孫絡,留而不去,皮毛閉塞不通,流溢於大絡,而生奇病。夫邪客大絡者,左注於右,右注於左,上下左右與經相干,不入於經脈腧穴,而散布於四末(四肢),其氣無有常處,是以命曰繆刺。

帝曰:願聞繆刺,以左取右,以右取左,奈何?其與巨刺何以別之?岐伯曰:邪客於經,左盛則右病,右盛則左病。亦有移易者,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。如此者,必巨刺之,以中其經,非絡脈也。絡病者,其痛與經脈繆處,故命曰繆刺。

邪客於經脈,左盛則右病,右盛則左病,左病刺左,右病刺右,是其常也。亦有移易而不拘者,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,右脈既病,則右半亦將痛矣。如此者,必巨刺之,以中其經脈,非絡脈也。若絡病者,其痛與經脈繆處,故命曰繆刺,繆刺即巨刺之淺者也。

帝曰:願聞繆刺奈何?取之何如?岐伯曰: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,刺之從項始,數脊椎挾脊,疾按之應手如痛,刺之旁三痏,立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

足太陽經自頭下項,挾脊抵腰,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,肝主筋,脈行脅肋,水寒而筋急也。刺之從項始,數其脊椎挾脊兩傍,疾按之應手如痛,是即邪客之處,刺之旁其處三痏,立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

邪客於足陽明之絡,令人鼽衄,上齒寒,刺足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左取右,右取左。

足陽明經循鼻外,入上齒,下足跗,入中指,邪客其絡,令人鼻鼽衄血,上齒寒生,陽明上逆,濁氣不降也。刺足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厲兌穴也。

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於樞中痛,髀不可舉,刺樞中,以毫針,寒則久留針,以月死生為數,立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

足少陽經出氣街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,邪客其絡,令人邪氣留於髀樞之中,痛不可舉。刺樞中,以毫針,寒則多留其針以致氣,使針下熱生,以月死生為痏數(法詳後文),立已。

白話文:

繆刺論(六十三)

黃帝問道:我聽說過「繆刺」,但不太明白其意義,什麼是繆刺?
岐伯回答:邪氣侵襲人體時,會先停留在皮毛,若未消散,便深入孫脈;再停留則進入絡脈,接著侵入經脈,並內連五臟,擴散至腸胃。此時陰陽皆受影響,五臟便受損傷。邪氣由皮毛逐步深入五臟的層次,這種情況需治療經脈。

若邪氣停留在皮毛,未散而深入孫絡,導致經絡閉塞,邪氣溢流到大絡,便引發異常病症。當邪氣滯留於大絡時,會左右互相影響,上下左右與經脈乾擾,但不進入經脈腧穴,而是散布於四肢,氣行無固定位置,這種刺法稱為「繆刺」。

黃帝問:想瞭解繆刺「左病刺右,右病刺左」的原理,與「巨刺」如何區別?
岐伯說:邪氣侵犯經脈時,左側邪盛則右側發病,右側邪盛則左側發病。但也有例外,如左側疼痛未止而右側脈象先病。此情況需用「巨刺」,直接刺經脈而非絡脈。若邪在絡脈,疼痛位置與經脈錯雜,則稱為「繆刺」(繆刺實為巨刺的淺層應用)。

黃帝問:具體如何操作繆刺?
岐伯舉例說明:

  1. 足太陽絡病:症狀為背部拘攣抽緊、牽引脅肋疼痛。治療時從頸部沿脊椎兩側按壓,找到痛點後,在旁側刺三針,左病刺右,右病刺左。
  2. 足陽明絡病:症狀為鼻塞流鼻血、上齒寒冷。刺足中趾指甲與肉交界處(厲兌穴)各一針,左病刺右,右病刺左。
  3. 足少陽絡病:症狀為髖關節疼痛、大腿無法抬起。用細針刺髖關節部位,若寒邪重則留針較久,參照月亮盈虧決定針刺次數,左病刺右,右病刺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