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6)

1. 調經論(六十二)

其有不自毫毛而生(言非外感),而五臟內傷,陽已竭也,陰精孤於內,陽氣耗於外,津液充郭(氾濫充周),唯其陰魄獨居,形體衰羸,不可與衣相保(不勝衣也),此其四極(四肢)脹急而致動中氣,壅閉喘促(中氣不達於四肢也),是氣拒於內而形弛於外,水脹之病也。

法宜平治於權衡,均調其偏,溫衣厚覆,繆刺其處,開其魄門(汗孔),使汗液外流,潔其淨府(膀胱),使溲溺下泄,去菀濁而莝陳宿(「針解」:菀陳則除之者,去惡血也),疏滌五臟之垢汙,微搖動四極。俟五陽已布(五臟之陽),精以時服(反其初服),以復其形。

故精自能生(精,正氣也),形自然盛,骨肉均平而相保,邪之巨氣乃自平也。(此段舊誤「在湯液醪醴論」中)

白話文:

[調經論(六十二)]

此病並非由外感風邪(如毫毛初受寒)引起,而是五臟內傷所致。體內陽氣衰竭,陰精孤立於內,陽氣耗散於外,津液氾濫充斥全身,只剩陰氣獨存。此時形體虛弱至極,連衣物都難以承受(不堪衣覆),四肢腫脹緊繃,進而擾動中氣,導致氣機壅塞、呼吸急促(中氣無法通達四肢)。這是因為體內氣血阻滯,而形體外部鬆懈無力,屬於「水脹」之病。

治法應平衡調節陰陽,糾正偏頗。讓患者穿著溫暖衣物、加蓋厚被,並以「繆刺法」針灸患處,開啟汗孔使汗液排出,同時清潔膀胱令小便通暢。此外,需祛除淤積的惡血(「針解」所言「菀陳則除之」即指排除瘀血),疏通五臟濁穢,輕微活動四肢。待五臟陽氣恢復運行,精氣得以正常循環(回歸原本狀態),形體便會逐漸康復。

至此,正氣自然滋生,形體日漸強健,骨肉均勻協調,體內邪氣方能徹底平息。(此段原誤植於《湯液醪醴論》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