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4)
卷八 (4)
1. 調經論(六十二)
寒濕之中人也,緣其皮膚不收,外淫內傳,肌肉堅緊,營澀衛去,故曰虛。虛者聶闢氣不足(聶闢,虛損之象)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也。
帝曰:善。陰之生實奈何?岐伯曰:喜怒不節,則陰氣上逆,上逆則下虛,下虛則陽氣走之,故曰實矣。帝曰:陰之生虛奈何?岐伯曰:喜則氣下,悲則氣消,消則脈虛空,因寒飲食,寒氣熏滿,則血泣氣去,故曰虛矣。
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,其中亦有虛實也。陰之生實,因於喜怒不節,則陰氣上逆(少陰心氣厥陰肝氣上逆),上逆則下虛,陰氣下虛則陽氣走之,故曰實矣。陰之生虛,因於悲哀則氣消乏,氣消則脈道虛空,因寒飲食入胃,寒氣熏滿於經之中,則血澀氣去,故曰虛也。
帝曰:經言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余已聞之矣,不知其所由然也?岐伯曰: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。帝曰:陰虛生內熱奈何?岐伯曰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
帝曰:陽盛生外熱奈何?岐伯曰: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故外熱。帝曰:陰盛生內寒奈何?岐伯曰: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,則血凝泣,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
陽虛生外寒者,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於皮膚分肉之間,今陽虛於表,寒氣客之,寒氣在外,閉其皮毛,則上焦衛氣不得外通,寒氣獨留於外,故生寒慄。陰虛生內熱者,因有所勞倦,形氣消乏,以致穀氣不盛,不盛則上下皆郁,上焦不行,下焦不通,胃氣瘀遏而為熱,熱氣熏於胸中,故生內熱。
陽盛生外熱者,因寒氣在表,上焦不得通利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(玄府,汗孔),衛氣不得泄越,故生外熱。陰盛生內寒者,因下焦厥氣上逆,寒侵陽位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則溫氣去而寒獨留,血凝澀而脈不通,經絡堙塞,其脈盛大以澀,故生中寒。
帝曰:陰與陽並,血氣以並,病形以成,刺之奈何?岐伯曰:刺此者,取之經隧,取血於營,取氣於衛,用形哉,因四時,多少高下。
陰與陽並,氣血以並,病形以成,刺此者,取之於經隧之中,取血於營分,取氣於衛分,用人之形度其豐減,因天之時酌其寒溫,以定針刺多少之數,高下之宜也。
帝曰:血氣以並,病形以成,陰陽相傾,補瀉奈何?岐伯曰:瀉實者,氣盛乃內針,針與氣俱內,以開其門,如利其戶,搖大其道,如利其路,針與氣俱出,精氣不傷,邪氣乃下,外門不閉,以出其疾,必切而出,大氣乃屈,是謂大瀉。
白話文:
調經論(六十二)
寒濕侵襲人體時,因皮膚失去收斂功能,邪氣由外侵入並向內傳遞,導致肌肉緊繃,營氣運行不暢、衛氣流失,這種情況稱為「虛」。所謂「虛」是指氣血虧損的狀態(聶闢即虛損的表現),此時按壓患處可使氣血充盈而溫暖,因此會感到舒適而不疼痛。
黃帝問:那麼陰氣產生的實證是怎麼形成的?岐伯回答:若情緒過度波動而不節制,會使陰氣向上逆行,上逆則下部空虛,下部空虛則陽氣趁虛而入,因此稱為「實」。黃帝又問:陰氣產生的虛證又是如何?岐伯解釋:喜樂過度會使氣機下沈,悲傷則耗損氣血,氣血消耗則脈絡空虛,加上食用寒涼飲食,使寒氣瀰漫經脈,導致血行凝滯、氣機流失,這就是「虛」。
病因起於內在陰分的,多與飲食起居、陰陽失衡、情緒失調有關,其中同樣有虛實之分。陰分實證的形成,源於喜怒不節制,導致陰氣(如少陰心氣、厥陰肝氣)上逆,上逆則下部空虛,陰氣不足則陽氣乘虛而入,故稱為「實」。陰分虛證的形成,則是因過度悲傷使氣血消損,氣血不足則脈道空虛,再加上寒性飲食進入胃中,寒氣充斥經脈,造成血液凝澀、氣機流失,因此稱為「虛」。
黃帝說:經典提到「陽虛則體表寒冷,陰虛則體內燥熱;陽盛則體表發熱,陰盛則體內生寒」,我已聽過這些理論,但不清楚其原理為何?岐伯解釋:陽氣從上焦接受能量,用以溫暖皮膚肌肉間的空隙。若寒氣在外阻隔,上焦氣機不通,寒氣便獨留體表,因而產生寒顫。黃帝問:陰虛為何導致內熱?岐伯答:過度勞累使形體氣血衰弱,脾胃功能不佳,上焦氣機不暢,下脘阻塞,胃中鬱熱上熏胸中,因而形成內熱。
黃帝問:陽盛如何引發外熱?岐伯說:上焦不通則皮膚緊密、毛孔閉塞,汗孔不開,衛氣無法宣散,熱氣積聚體表故生外熱。黃帝再問:陰盛如何導致內寒?岐伯解釋:下焦寒氣上逆,積聚胸中無法排出,致使溫暖之氣消散而寒氣獨留,血液凝滯、脈絡阻塞,脈象盛大卻滯澀,因而形成內寒。
陽虛外寒的原理,在於體表陽氣不足,寒邪停留體外,閉阻毛孔使上焦衛氣無法宣通,寒氣獨留體表故生寒顫。陰虛內熱的形成,則是因勞累耗氣,脾胃虛弱使氣血運行受阻,上焦不暢、下脘不通,胃熱上熏胸中而致內熱。陽盛外熱是因寒邪束表,上焦不通導致皮膚緊密、汗孔閉塞,衛氣鬱積體表而發熱。陰盛內寒則因下焦寒氣上犯胸中,溫煦之氣流失,血液凝澀、脈絡壅塞,脈象盛大滯澀,因而生成內寒。
黃帝問:當陰陽氣血相互糾結,病症形成時,針刺該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此種情況需從經絡著手,營分取血、衛分取氣,並依患者體形強弱、四季氣候變化,決定針刺的深淺與次數。
黃帝追問:氣血交併、病症已現、陰陽失衡時,如何運用補瀉手法?岐伯詳細說明:瀉實證時,需在邪氣旺盛時進針,針刺與邪氣同步深入,如開門般擴展通道,像疏通道路般搖大針孔;出針時邪氣隨之排出,精氣不受損傷,病邪自然消退。針孔保持開放以利病邪外散,迅速出針可使亢盛之氣屈服,此即「大瀉」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