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3)

1. 調經論(六十二)

帝曰:善。余已聞虛實之形,不知其何以生?岐伯曰:氣血以並,陰陽相傾,氣亂於衛,血逆於經,血氣離居,一實一虛。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。血並於陽,氣並於陰,乃為炅中。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善怒。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亂而喜忘。

氣血以並,陰陽相傾,於是氣亂於衛,血逆於經。氣血本相交也,若血氣離居,氣與氣並,不交於血,兩相傾奪,必將一實一虛,物莫能兩大,自然之理也。如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陽不根陰,故為驚狂。如血並於陽,氣並於陰,血鬱熱發,乃為炅中。如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溫氣逆升,清氣順陷,則心煩惋而善怒。

如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陽氣逆升,陰氣順陷,則神亂而喜忘也。

帝曰: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如是血氣離居,何者為實?何者為虛?岐伯曰: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,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。

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如是則血氣離居,必有一虛一實者矣,何者為實?何者為虛?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澀不能流,血氣梗阻,因而成實,溫則消而去之,血氣渙散,因而成虛。氣血相併,其理亦然。是故氣之所並則為血虛,血之所並則為氣虛也。

帝曰: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,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,氣併為虛,是無實乎?岐伯曰:有者為實,無者為虛,故氣並則無血,血並則無氣,今血與氣相失,故為虛焉。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,血與氣並,則為實焉。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

有者為實,無者為虛,故氣並則其中無血,血並則其中無氣,今血與氣相失,不得並居,故以其無者為虛焉。凡絡脈之與孫脈俱輸於經,大經之內,血與氣一有相併,則為實焉。血之與氣,凡其並走於上,不拘氣並血並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。氣反則生,逆而不反,則真死矣。

帝曰:實者何道從來?虛者何道從去?虛實之要,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夫陰與陽,皆有腧會,陽注於陰,陰滿之外,陰陽勻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,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,其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帝曰:風雨之傷人奈何?岐伯曰: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子孫脈,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,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,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,其脈堅大,故曰實。實者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

帝曰:寒濕之傷人奈何?岐伯曰: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,營血泣,衛氣去,故曰虛。虛者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
陰與陽,皆有穴腧相會,陽注於陰,陰滿之外,陰陽勻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,以其陰陽灌注,彼此無偏也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於陰分(臟腑),或生於陽分(經絡)。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,其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脈,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,絡脈滿則輸之於經脈,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,郁其經脈,而見堅大,故曰實。實者外實大而內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

白話文:

【調經論(六十二)】

黃帝說:「很好。我已經聽過虛實的表現,但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?」岐伯回答:「氣血若偏聚失衡,陰陽相互傾軋,會導致衛氣紊亂、血液逆行經脈,使血氣分離失調,形成一實一虛的狀態。當血聚於陰分,氣聚於陽分,會引發驚狂之症;若血聚於陽分,氣聚於陰分,則導致體內熱盛(炅中)。血聚於上部,氣聚於下部,會使人煩躁鬱悶、易怒;反之血聚於下部,氣聚於上部,則神志昏亂而健忘。」

氣血偏聚,陰陽失衡,因此衛氣混亂、血液不循常道。氣血本應相互交融,若分離失調,氣與氣相聚而不與血交合,彼此爭奪,必然導致一處實、一處虛,這是自然的法則。例如血聚陰分而氣聚陽分,陽氣失去陰血的根基,便會引發驚狂;若血聚陽分而氣聚陰分,血鬱化熱,則發為內熱(炅中)。血聚上部而氣聚下部,溫熱之氣上逆,清氣下陷,便會心煩易怒;反之血聚下部而氣聚上部,陽氣上衝,陰氣下陷,則神志昏亂而健忘。

黃帝問:「血聚陰分、氣聚陽分時,既然血氣分離,何處為實?何處為虛?」岐伯答:「血氣喜溫暖而惡寒涼,遇寒則凝滯不通,遇溫則暢通消散。因此,氣聚之處會導致血虛,血聚之處則會造成氣虛。」

血氣分離時,必有一虛一實。血氣的特性是遇寒則凝結成實,遇溫則消散成虛。氣血偏聚的原理亦同:氣聚則血虛,血聚則氣虛。

黃帝再問:「人體唯有血與氣,您卻說血聚為虛、氣聚為虛,難道沒有實證嗎?」岐伯解釋:「偏聚之處為實,缺失之處為虛。氣聚則血少,血聚則氣衰,當血氣不能相濟,便顯現虛象。若絡脈與孫脈的氣血皆灌注入經脈,氣血相併則為實證。若血氣一同上逆,會引發『大厥』,突然昏厥甚至暴斃;若氣能回返則生,否則死亡。」

黃帝追問:「實證從何而來?虛證又從何而去?虛實的關鍵為何?」岐伯回答:「陰陽經脈皆有輸注交會之處,陽氣注入陰經,陰血充盈於外,陰陽平衡則形體康健,脈象調和,稱為平人。病邪的產生,或源於陰(內傷),或源於陽(外感)。外感多因風雨寒暑,內傷則因飲食起居失常、情緒失調。」

對於外感風雨如何傷人,岐伯說明:「風雨先侵襲皮膚,傳入孫脈,孫脈滿溢則傳至絡脈,絡脈滿則注入大經脈,此時血氣與邪氣共居腠理之間,脈搏堅硬粗大,即為實證。實證者外顯堅滿,按壓會疼痛。」

至於寒濕傷人,岐伯解釋:「寒濕侵襲時,皮膚鬆弛不收,肌肉緊繃,營血凝滯,衛氣流失,稱為虛證。虛者體表鬆軟、氣血不足,按壓反而助氣血流通,故感覺舒緩而不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