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卷八

2. 刺法

3. 調經論(六十二)

黃帝問曰:余聞刺法言,有餘瀉之,不足補之,何謂有餘?何謂不足?岐伯對曰: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帝欲何問?帝曰:願盡聞之。岐伯曰: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有餘有不足,志有餘有不足。凡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。

神屬心,氣屬肺,血屬肝,形屬脾,志屬腎。

帝曰:人有四肢九竅,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。百病之生,精氣津液,皆有虛實,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

十六部謂手足十二經、督任兩蹺四奇經,皆營氣之所行也。人有四肢九竅,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之數,乃生百病。百病之生,若精若氣,若津若液,皆有虛實,今言有餘不足各五,何以生此百病之多乎?

岐伯曰:皆生於五臟也。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。志意通,內連骨髓,而成身形。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

百病雖多,皆生於五臟也。夫心臟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此五神之生於五臟也。五神既具,則化五形,故志意一通,則外自皮肉筋脈,內連骨髓,而成身形,此五神之化五形也。既結此形,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之中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百病之多,但守五臟之經隧焉。

帝曰:神有餘不足何如?岐伯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邪客於形,灑淅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也,故命曰神之微病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神有餘則瀉其小絡出血,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,神不足者,視其虛絡,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,無出其血,無瀉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著針勿斥,移氣於不足,神氣乃得復。

心主喜,肺主悲,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,火衰而金無制也。血氣未至相併,五臟尚在安定,邪客於形,灑淅振悚,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也,命曰神之微病。神有餘則瀉其小絡出血,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,神不足則視其虛絡,按而致之,使其氣致,刺而利之,使其氣通,無出其血,無瀉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。若刺神之微病,則按摩勿釋,著針勿斥,移氣於不足之處,神氣乃得平復也。

帝曰:善。氣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短息少氣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白氣微瀉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瀉其經隧,無出其血,無瀉其氣,不足則補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氣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,適人必革,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,無所休息,氣瀉腠理,真氣乃相得。

白話文:

調經論(六十二)

黃帝問道:我聽針刺治法中提到,有餘的病症要瀉,不足的病症要補。什麼是有餘?什麼是不足?岐伯回答:有餘有五種,不足也有五種,您想問哪一方面?黃帝說:我想全部瞭解。岐伯說:神有餘與不足,氣有餘與不足,血有餘與不足,形有餘與不足,志有餘與不足。這十種情況,氣血失衡的表現各不相同。

神歸屬於心,氣歸屬於肺,血歸屬於肝,形歸屬於脾,志歸屬於腎。

黃帝問:人有四肢九竅、五臟十六部、三百六十五關節,因而產生百病。百病的發生,精氣津液都有虛實變化,現在您只說有餘和不足各五種,為何能衍生這麼多疾病?

岐伯回答:這些疾病都根源於五臟。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。志意通達時,內部連接骨髓,外部形成身形。五臟的功能皆通過經脈運行氣血,若氣血失調,百病便隨之而生,因此治病需把握經脈的調節。

(百病雖多,皆因五臟失調而起。心藏神、肺藏氣、肝藏血、脾藏肉、腎藏志,這五種精神活動藏於五臟。五神充足則化生形體,故志意通暢時,外至皮肉筋脈,內連骨髓,構成身形。五臟功能通過經脈運行氣血,氣血不和則百病叢生,因此治病關鍵在於調節五臟經脈。)

黃帝問:神有餘與不足的表現如何?岐伯答:神有餘會不停發笑,神不足則易悲傷。若血氣未亂、五臟尚穩,邪氣僅侵襲體表毛髮而未深入經絡,稱為「神之微病」。黃帝問:如何補瀉?岐伯說:神有餘可刺小絡放血,但勿過深傷及大經,神氣自平;神不足則按壓虛絡引導氣血,針刺疏通,不放血不洩氣,使經脈通暢,神氣恢復。對微病則輕按不鬆手,下針不深刺,將氣引導至不足處,神氣便能復原。

(心主喜,肺主悲。神有餘則心火過亢而笑不止,神不足則肺金失制而悲傷。血氣未亂時,邪氣侵襲體表毛髮而顫慄畏寒,稱為「神之微病」。治神有餘瀉小絡出血,勿傷大經;神不足則按虛絡引氣,針刺疏通,不放血洩氣。治微病時持續按摩,淺刺移氣,使神氣平復。)

黃帝說:好。氣有餘與不足的表現如何?岐伯答:氣有餘會喘咳氣逆,不足則呼吸短促無力。若血氣未亂、五臟尚穩,僅皮膚輕微病變,稱為「白氣微瀉」。黃帝問:如何補瀉?岐伯說:氣有餘則瀉經隧但不傷血氣;不足則補經隧不傷經脈。治微病時持續按摩,下針前佯裝深刺,使患者精神集中,邪氣散亂,真氣自然恢復。

(氣有餘瀉經隧不傷血氣,不足補經隧不耗正氣。治微病時按摩結合針刺,假裝深刺以震懾邪氣,促使精氣內守、邪氣外散,真氣得以調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