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8)

1. 長刺節論(六十一)

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刺分肉之間筋上受痹之處為故,不可中骨也。病起則筋炅,病已則止針。

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,名曰骨痹,其道大分小分,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,骨熱病已止。

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常至,名曰骨痹。其內針之道,在肉之大分小分,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,骨熱病已而止。

病在諸陽脈,且寒且熱,諸分且寒且熱,名曰狂,刺之虛脈,視諸分盡熱病已止。

病在諸陽脈,表閉陽郁,令人且寒且熱,諸分(分部。)且寒且熱,名曰狂。刺之陽虛之脈,以致其氣,視諸分盡熱,陽氣外達而病已乃止。

病初歲一發,不治月一發,不治月四五發,名曰癲病,刺諸分諸脈,其無寒者,以針調之,病已止。

病初歲一發,不治月一發,不治月四五發,名曰癲病。刺諸分部諸脈,以瀉其寒(癲病因於水寒)。其無寒者,以刺調之,病已而止。

病風且寒且熱,炅汗出,一日數過,先刺諸分理絡脈,三日一刺,汗出且寒且熱,百日而已。

病風且寒且熱,炅汗常出,一日數過,先刺諸分理之絡脈,三日一刺,其汗出且寒且熱,百日而已。

病大風,骨節重,鬚眉墮,名曰大風,刺肌肉為故,汗出百日,刺骨髓,汗出百日,凡二百日,鬚眉生而止針。

病大風,骨節重,鬚眉墮,名曰大風(即癩風)。刺其肌肉,汗出百日,刺其骨髓,汗出百日,凡二百日,鬚眉已生而止針。

風傷衛氣,閉其營血,郁生內熱。營熱外發,則為疹點。營熱不達,隱見皮里,乃生癩風。汗出熱泄,則病愈矣。

灸寒熱之法,先灸項大椎,以年為壯數,次灸橛骨,以年為壯數,巔上一灸之,視背腧陷者灸之,舉臂肩上陷者灸之,兩季脅之間灸之,腨下陷脈灸之,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,外踝後灸之,足小指次指間灸之。

大椎,督脈穴,在項後。以年為壯數,年幾歲則用幾壯。橛骨,尾骶骨也。巔上一,督脈之百會也。背腧陷者,足太陽之背腧下陷者也。舉臂肩上陷者,手陽明之肩髃也。兩季脅之間,足少陽之京門也。腨下陷脈,足太陽之承筋也。外踝上絕骨之端,足少陽之陽輔也。外踝後,足太陽之崑崙也。足小指次指問,足少陽之俠谿也。

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,膺中陷骨間灸之,掌束骨下灸之,臍下三寸關元灸之,毛際動脈灸之,膝下三寸分間灸之,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,犬所齧之處,即以犬傷法灸之,灸之三壯,傷食灸之。凡當灸二十九處。不已,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,數刺其腧而藥之。

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,此足少陽之上逆,欲作瘰癧,故生寒熱,灸之經瘀散布,則寒熱去矣。膺中陷骨間,任脈之天突也。掌束骨下,手少陽之陽池也。臍下三寸關元,任脈穴也。毛際動脈,足陽明之氣街也。膝下三寸分間,足陽明之三里也。足陽明跗上動脈,衝陽穴也。

白話文:

長刺節論(六十一)

筋痹:
若病在筋,會導致筋脈攣縮、關節疼痛無法行走,稱為「筋痹」。針刺時應針對肌肉間受痹的筋脈部位,避開骨頭。針後筋脈發熱則症狀緩解,病癒即可停針。

骨痹:
病在骨時,骨骼沈重難以活動,骨髓痠痛且常感寒氣,稱為「骨痹」。針刺需深入肌肉大分、小分之間,避免傷及脈絡和肌肉,至骨頭發熱後停針。

狂症:
若病在陽脈,症狀忽冷忽熱,全身多處寒熱交替,稱為「狂症」。針刺陽虛的脈絡以疏通氣血,待全身發熱、陽氣外達後停針。

癲病:
最初一年發作一次,未治療則變為每月一次,甚至每月四、五次,稱為「癲病」。針刺各分佈的脈絡以祛寒(癲病多因寒氣),無寒者以針調理,病癒停針。

風症(寒熱交替):
受風邪後寒熱交作,常出汗且一日多次。先針刺分肉與絡脈,每三日一次,持續至寒熱出汗症狀消失,約百日可癒。

大風(癩風):
骨骼沈重、鬚眉脫落,稱為「大風」。先針刺肌肉令出汗百日,再刺骨髓出汗百日,共二百日,待鬚眉重生後停針。此因風邪傷衛氣、閉塞營血,鬱熱致疹或隱現皮內,出汗後熱洩病癒。

灸寒熱法:
依序灸以下穴位,壯數與年紀相同:

  1. 項後大椎穴
  2. 尾骶骨(橛骨)
  3. 頭頂百會穴
  4. 背部腧穴凹陷處
  5. 抬臂後肩上凹陷處(肩髃)
  6. 兩季脅間(京門)
  7. 小腿肚下凹陷脈(承筋)
  8. 外踝上絕骨端(陽輔)
  9. 外踝後(崑崙)
  10. 足小趾與次趾間(俠谿)
    另灸:
  • 缺盆骨上堅痛處(防瘰癧)
  • 胸骨凹陷(天突)
  • 手腕束骨下(陽池)
  • 臍下三寸關元
  • 毛際動脈(氣街)
  • 膝下三寸(足三里)
  • 足背動脈(衝陽)
  • 狗咬傷處(按犬傷法灸三壯)
    總計二十九處,未癒則針刺陽經過盛處的腧穴並配合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