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14)
卷七 (14)
1. 刺志論(五十七)
掖癰大熱,刺足少陽五。刺而熱不止,刺手心主三,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。
掖下生癰,大熱,地迎,足少陽經(足少陽脈下胸貫膈循脅),刺足少陽淵腋、輒筋之穴五,瀉其相火。刺而熱不止,刺手太陰經絡與手太陽者大骨之會一肩貞之穴各三。
胞氣不足,魄汗不盡,暴癰筋軟,隨分而痛,治在經腧。
太陽寒水之氣,主封閉皮毛,膀胱之胞氣不足,皮毛弗固,熱蒸竅泄,魄汗不盡。感冒風寒,以致營衛郁阻,暴發癰腫,筋脈軟短,隨其本經部分而生疼痛,治在本經腧穴,瀉其壅閉也。
凡諸瘡疿癰疽,皆緣風寒感襲,中其孔竅,營衛阻梗,郁發於穴腧之內,故作腫痛。熱蒸肌腠,肉腐膿化,膿泄經通,而後病愈。當其腫痛之時,可刺而平,可汗而消也。
腹暴滿,按之不下,取手太陽經絡者,胃之募也,刺少陰俞,去脊椎三寸旁五,用員利針。霍亂,刺俞旁五,足陽明及上旁三。
腹暴脹滿,按之不下,土鬱而胃逆也。取手太陽經之所絡者一任脈之中脘,胃之募也,少陰腎者,胃之關也,刺少陰腎俞,去脊椎三寸,兩旁各五,用員利針(第六針,見《靈樞》)。霍亂,腹滿之甚而吐泄者也,刺少陰俞旁五,足陽明之胃俞及胃俞上之脾俞旁三,所以泄其寒濕也。
刺癇驚脈五,針手太陰各五,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,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,留針,刺足太陽五,足陽明一,上踝五寸,刺三針。手指及手外踝句,舊誤在「三部九候論」中。
刺癇驚之脈五處,針手太陰之魚際各五,刺少陰經之所絡旁者一手太陽之支正一,其穴在手小指及手外踝後五指,同身寸之五寸也(中指中節,為同身寸之一寸),留針以致其氣,刺足太陽之承山五,足陽明之解谿一,上外踝五寸,足少陽之光明,刺三針。此癇驚所刺之五脈也。
(六段舊誤在「通評虛實論」,與前四段乃一篇。「刺志論」系「通評虛實論」後文,簡錯傳誤,今移正之)
白話文:
《刺志論(五十七)》:
腋下生癰腫,高燒不退,可刺足少陽經五次。若刺後仍發熱不止,再刺手心主經三次,並刺手太陰經絡與大骨交會處各三次。
腋下長癰瘡,高燒灼熱,症狀劇烈(足少陽經循行胸膈脅肋),可刺足少陽經的淵腋、輒筋穴五次,以瀉相火。若刺後熱未退,再刺手太陰經絡與手太陽經的大骨交會處(肩貞穴)各三次。
若膀胱之氣不足,導致體表汗出不止,突發癰腫伴筋脈弛軟,沿經絡分段疼痛,治療應取該經的腧穴。
太陽寒水之氣主管皮毛閉合,若膀胱氣虛,皮毛不固,熱氣蒸騰而汗洩不止。若再感風寒,營衛氣血受阻,便會暴發癰腫,筋脈鬆弛縮短,沿經絡分布疼痛,治療需針刺該經腧穴,疏通壅塞。
凡瘡瘍、癰疽等症,多因風寒侵襲孔竅,阻滯營衛,鬱熱在穴腧內發作,形成腫痛。熱毒蘊積肌肉,腐化成膿,待膿液排出、經脈通暢後方可痊癒。腫痛發作時,可通過針刺或發汗消散。
腹部突然脹滿,按壓不減,屬脾胃氣滯,可取手太陽經絡的胃募穴(中脘)。並刺少陰腎俞(距脊椎三寸,兩旁各五針),使用員利針(《靈樞》第六針)。霍亂吐瀉劇烈者,刺少陰腎俞旁五針,足陽明胃俞及上方脾俞旁三針,以瀉寒濕。
治療癇症驚厥,需刺五處經脈:針手太陰經魚際穴各五下,刺手少陰經絡旁的手太陽支正穴一下(穴位在小指與外踝後五寸處),留針引氣;再刺足太陽經承山穴五下,足陽明經解谿穴一下,以及外踝上五寸的光明穴三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