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3)

1. 刺法論(五十六 此篇舊誤在「診要經終論」。)

夏刺春分,病不愈,令人解墮。夏刺秋分,病不愈,令人心中欲無言,惕惕如人將捕之。夏刺冬分,病不愈,令人少氣,時欲怒。

夏刺春分,瀉其肝木,筋力衰減,故令人解墮。夏刺秋分,瀉其肺金,肺氣耗傷,故令人心中欲無言。肺金不能收斂膽火,膽怯驚生,腎寒恐作,故惕惕如人將捕之。夏刺冬分,瀉其腎水,陽根虧乏,不能生木,故令人少氣,時欲怒發。

秋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惕然,欲有所為,起而忘之。秋刺夏分,病不已,令人益嗜臥,又且善夢。秋刺冬分,病不已,令人洒洒時寒。

秋刺春分,瀉其肝木,肝氣虛怯,而疏泄太過,不能藏往(肝主魂,肺主魄,魂知來,魄藏往),故令人惕然,欲有所為,起而忘之。秋刺夏分,瀉其心火,相火應之,甲木刑剋戊土,土氣困乏,故令人嗜臥。神魂飛揚,是以善夢。秋刺冬分,瀉其腎水,寒水外溢,故令人洒洒時寒。

冬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慾臥不能眠,眠而有見。冬刺夏分,病不愈,令人氣上,發為諸痹。冬刺秋分,病不已,令人善渴。

冬刺春分,瀉其肝木,風木疏泄,蟄藏失政,故令人慾臥不能眠。肝竅於目,肝氣失守,故眠而有所妄見。冬刺夏分,瀉其心火,火敗氣阻,故令人氣上,發為諸痹。冬刺秋分,瀉其肺金,津亡燥動,故令人善渴。

凡刺胸腹者,必避五臟,中心者環死,中肝者五日死,中腎者六日死,中肺者三日死,中脾者十日死。

刺中五臟死期,並見於「刺禁論」、「四時刺逆從論」中。

刺胸腹者,必以布㹠著之,乃從單布上刺。刺之不愈,復刺。刺避五臟者,知逆從也。所謂從者,膈與脾腎之處,不知者反之。中膈者,皆為傷中,其病雖愈,不過一歲必死。刺針必肅,刺腫搖針,經刺勿搖,此刺之道也。

㹠,布幔也,刺胸腹者,必以布㹠著之,乃從單布上刺,恐針孔開露而感風邪也。刺避五臟者,知刺法之逆從也。所謂宜從而不宜逆者,膈與脾腎之處,膈居上焦,脾居中焦,腎居下焦,是皆五臟之位,不可忽也。不知者反之,則五臟傷矣。而膈居心肺之下,三處之中,尤為至要,中膈者,瀉其神氣,其病雖愈,不過一歲必死,切宜慎之。凡刺針一下,神氣必肅,刺腫則搖針,以瀉滯氣,經刺勿搖,恐瀉正氣,此針刺之道也。

(舊本「刺法」篇亡,實誤載於「診要經中論」內,未嘗亡也,今取彼文,以補此篇)

白話文:

《刺法論(五十六 此篇舊誤在“診要經終論”)》

夏季誤刺春分所屬的肝經穴位,疾病未能痊癒,會導致人體筋脈鬆弛無力。若誤刺秋分所屬的肺經穴位不愈,會使人心中虛煩不願言語,並產生如被追捕般驚恐不安的症狀。若誤刺冬分所屬的腎經穴位不愈,則使人元氣虛弱且易發怒。

夏季刺肝經會過度耗損肝木之氣,使筋脈失養而衰弱;刺肺經會損傷肺金之氣,導致言語無力,同時肺金無法收斂膽火,引發膽怯驚恐;刺腎經會削弱腎水,使陽氣根本受損無法生發肝木,故見氣短易怒。

秋季誤刺春分肝經不愈,會因肝氣虛亢、疏洩過度,使人雖想行動卻易遺忘;刺夏分心經不愈,會因心火受損累及脾胃,導致嗜睡多夢;刺冬分腎經不愈,則腎水外洩而時覺發冷。其中肝主魂、肺主魄的功能失調,是產生健忘的主因;心火不足引發脾胃虛弱與神魂不寧,故見嗜睡夢境;腎陽外洩直接導致畏寒。

冬季誤刺春分肝經不愈,因擾動肝木影響閉藏功能,使人困倦卻難以入睡,或睡中產生幻象;刺夏分心經不愈,會因火氣上逆引發各種痹症;刺秋分肺經不愈,則因肺津耗傷而頻發口渴。具體表現為肝氣失守影響視覺、心火郁閉氣機不暢、肺燥津虧等病機。

胸腹部位針刺必須避開五臟:誤中心臟當日死亡,中肝五日死,中腎六日死,中肺三日死,中脾十日死。針刺時需用布巾覆蓋,透過單布進針。若未愈可重復施針,但須掌握"從逆原則"——即膈膜、脾腎區域需順其生理特性施治,否則損傷神氣,即便症狀緩解也會在一年內死亡。針刺腫瘍可搖針以散邪,經絡針刺則忌搖動以防傷正。

2. 刺志論(五十七)

黃帝問曰:春取絡脈分肉何也?岐伯曰:春者木始治,肝氣始生,肝氣急,其風疾,經脈常深,其氣少,不能深入,故取絡脈分肉間。

春取絡脈分肉者,以春者木始治事,肝氣始生,肝氣迫急,其風疾速,宜為虛邪所傷,而經脈常深,其邪氣常少,不能深入,所傷甚淺,故取絡脈分肉間也。

帝曰:夏取盛經分腠何也?岐伯曰:夏者火始治,心氣始長,脈瘦氣弱,陽氣流溢,熱熏分腠,內至於經,故取盛經分腠。所謂盛經者,陽脈也。絕膚而病去者,邪居淺也。

夏取盛經分腠者,以夏者火始治事,心氣始長,脈瘦氣弱,不勝暑邪之侵,而夏令方旺,陽氣流溢,熱熏分腠,內至於經,所傷極深,故取盛經分腠。所謂盛經者,手足六陽之脈也。其有針方絕膚而病已去者,暑邪之所居淺也。

帝曰:秋取經俞何也?岐伯曰:秋者金始治,肺氣收殺,金將勝火,陽氣在合,溫氣及體,陰氣初盛,未能深入,故取俞以瀉陰邪,取合以虛陽邪。陽氣始衰,故取於合。

秋取經俞者,以秋者金始治事,肺氣收斂肅殺,金將勝火,邪宜深入矣,而陽氣在合,溫氣猶及在體,陰氣初盛,未能深入,其傷頗淺,故取俞穴以寫陰邪,取合穴以瀉陽邪。陽氣始衰,故取於合穴也。

帝曰:冬取井滎何也?岐伯曰:冬者水始治,腎方閉,陽氣衰少,陰氣堅盛,巨陽伏沉,陽脈乃去,故取井以下陰逆,取滎以實陽氣。故曰冬取井滎,春不鼽衄,此之謂也。

冬取井滎者,以冬者水始治事,腎方閉蟄,陽氣衰少,陰氣堅盛,巨陽沉伏,陽脈乃去,其傷最淺,故取井穴以下陰逆,取滎穴以實陽氣。故曰冬取井滎,春不鼽衄,正是此義。鼽衄者(鼽,鼻塞也),表邪外束,肺氣衝逆也,冬刺井滎,表寒解散,來春風木發達,皮毛通暢,肺金無沖逆之證,故不病鼽衄。

五臟之經五腧穴也,井滎俞經合也,六腑之經六腧,井滎俞原經合也,其穴皆在手足。此與「刺法論」、「四時刺逆從論」四時所刺不同,別是一法也。(四段舊誤在「水熱穴論」)

黃帝曰:春亟治經絡,夏亟治經腧,秋亟治六腑,冬則閉塞。閉塞者,用藥而少針石也。

冬令閉塞,宜用藥不宜用針,故少針石。

所謂少針石者,非癰疽之謂也,癰疽不得頃時回。癰不知所,按之不應手,乍來乍已,刺手太陰旁三痏與纓脈各二。

所謂冬月少針石者,非癰疽之謂也,癰疽膿成不瀉,腐骨爛筋,敗經傷臟,性命攸關,急當瀉之,不得頃時迴護。若癰生不知其所,按之腫痛不應於手,其痛乍來乍已而無定候,刺手太陰中府之旁,足陽明氣戶、庫房之所三痏(痏,刺瘢也),與結纓兩傍之脈(纓,冠帶也),足陽明水突、氣舍之穴各二痏。

白話文:

【刺志論(五十七)】

黃帝問:「春季針刺時為何選擇絡脈和分肉之間的部位?」岐伯答:「春天屬木,肝氣開始生發,肝氣較為急促,風勢迅疾。此時經脈氣血較深,外邪較淺難以深入,因此適合針刺絡脈與肌肉間的空隙處。」

黃帝問:「夏季為何選擇盛經和分腠的部位?」岐伯答:「夏天屬火,心氣旺盛,但脈象偏弱。陽氣外溢,熱氣熏蒸腠理,邪易侵入經脈深處,故需針刺陽經(盛經)與肌肉紋理間。若僅淺刺皮膚即能治病,表示邪氣停留較淺。」

黃帝問:「秋季為何取用經脈的俞穴?」岐伯答:「秋天屬金,肺氣肅降,陽氣開始收斂。此時陰氣初升但未完全深入,需透過俞穴瀉陰邪、合穴削弱陽邪,因陽氣始衰,故優先選用合穴。」

黃帝問:「冬季為何針刺井穴和滎穴?」岐伯答:「冬天屬水,腎氣閉藏,陽氣微弱。此時陰氣強盛,陽脈沈降,透過井穴可抑制陰氣上逆,滎穴能補益陽氣。因此冬季正確針刺井滎穴,來年春天不易出現鼻塞或鼻血。」

(文末補充)五臟經脈各有五類腧穴(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),六腑經脈則多一「原穴」,均分布於手足。此理論與其他篇章所述四時針刺法不同,屬獨特療法。

黃帝總結:「春季應著重治療經絡,夏季重點在經脈俞穴,秋季優先調理六腑,冬季則宜減少針灸,改用藥物調養。」但若遇癰疽等急症,即使冬季也需立即刺治,如:不明腫痛忽發忽止時,可針刺手太陰旁三處與頸側脈絡各兩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