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12)
卷七 (12)
1. 刺法論(五十六 此篇舊誤在「診要經終論」。)
正月二月,天氣始方,地氣始發,人氣在肝。三月四月,天氣正方,地氣定發,人氣在心。五月六月,天氣盛,地氣高,人氣在脾。七月八月,陰氣始殺,人氣在胃。九月十月,陰氣始冰,地氣始閉,人氣在肺。十一月十二月,冰覆,地氣合,人氣在腎。
「刺禁論」:臟有要害,不可不察。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,心部於表,腎治於裡,脾為之使,胃為之市。正月二月,風木發生,故人氣在肝。三月四月,君火長育,故人氣在心。土居五行之中,五月六月,已土濕動,故人氣在脾,脾土左升,則地氣乃高也。七月八月,戊土燥動,故人氣在胃,胃土右降,則陰氣始殺也。
九月十月,燥金收斂,故人氣在肺。十一月十二月,寒水封藏,故人氣在腎。此皆刺禁之所也。(舊本:三月四月,人氣在脾,五月六月,人氣在頭,七月八月,人氣在肺,九月十月,人氣在心,與「臟氣法時」全乖,今正之)
故春刺散腧,及於分理,血出而止,甚者傳氣,間者環也。夏刺絡腧,見血而止,盡氣閉環,痛病必下。秋刺皮膚,循理,神變而止,上下同法。冬刺腧竅,及於分理,甚者直下,間者散下。春夏秋冬,各有所刺,法其所在。
「四時刺逆從論」: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。春刺散腧,經脈之腧也。及於分理,及於經脈之分理,不可過也。血出而止,宜出針也。甚者傳氣,病甚者停針,以待氣之流傳也。間者環也,病輕者針出而氣環周,不必停針也。夏刺絡腧,孫絡之腧也。
盡氣,盡去其邪氣也。閉環,出針閉穴,令其氣之環周也。痛病必下,氣周則痛止也。秋刺皮膚,循其分理而止,不可過也。神變而止,宜出針也。上謂手經,下謂足經。冬刺腧竅,骨髓之腧竅也。甚者直下,泄其邪也。間者散下,通其閉也。春夏秋冬,各有所刺,法其所在,不可違四時之宜也。
春刺夏分,脈亂氣微,入淫骨髓,病不能愈,令人不嗜食,又且少氣。春刺秋分,筋攣氣逆,環為咳嗽,病不愈,令人時驚,又且哭。春刺冬分,邪氣著臟,病不愈,令人脹,又且欲言語。
春刺夏分(夏之分部),瀉其心火,心主脈,故脈亂氣微。君火上逆,則相火下陷,入淫骨髓。火瀉土敗,故令人不嗜飲食,又且少氣。春則秋分,瀉其肺金,金刑木敗,則筋膜攣縮(燥氣盛也)。肺氣上逆,故環為咳嗽(環,旋也)。肺金失斂,膽木升泄,故令人時驚(膽木失根故也),又且善哭(肺燥則欲哭也)。
春刺冬分,瀉其腎水,則水邪氾濫,著於脾臟,令人脹滿。肺主聲,入心為言(《難維》語),中焦脹滿,肺氣莫降,鬱於心宮,故時欲言語也。
白話文:
【刺法論(五十六 此篇舊誤在「診要經終論」。)】
四時人氣所在與針刺禁忌
正月、二月,天氣開始升發,地氣開始萌動,人體氣機在肝臟。三月、四月,天氣正當旺盛,地氣穩定生發,人體氣機在心臟。五月、六月,天氣最盛,地氣上騰,人體氣機在脾臟。七月、八月,陰氣開始肅殺,人體氣機在胃。九月、十月,陰氣漸寒結冰,地氣開始閉藏,人體氣機在肺臟。十一月、十二月,寒冰覆蓋大地,地氣完全閉合,人體氣機在腎臟。
「刺禁論」說明五臟有要害部位,不可不注意。肝氣生發於左側,肺氣肅降於右側,心氣布散於體表,腎氣調控於體內,脾臟運化輸佈,胃腑容納水谷。正月、二月風木生發,故人氣在肝;三月、四月君火旺盛,故人氣在心。五月、六月已土濕氣動,故人氣在脾(脾土左升使地氣上騰);七月、八月戊土燥氣動,故人氣在胃(胃土右降使陰氣肅殺)。九月、十月燥金收斂,故人氣在肺;十一月、十二月寒水封藏,故人氣在腎。這些都是針刺需避開的時機與部位。
(舊版本內容有誤,現已校正:原載三月四月人氣在脾、五月六月在頭等,與《臟氣法時》理論完全矛盾。)
四時針刺法則
- 春季:針刺疏散的腧穴及肌肉紋理,見血即止;病重者留針待氣行,病輕者針出氣即循環。
- 夏季:針刺絡脈腧穴,見血即止,邪氣除盡後閉合針孔,疼痛必消。
- 秋季:淺刺皮膚順紋理而行,觀察神色變化即止(手足經刺法相同)。
- 冬季:針刺深處腧穴及紋理,病重者直刺深取,病輕者分散淺刺。
四季針刺各有依據,需順應時令。
四時誤刺的後果
- 春刺夏季部位:擾亂心火,脈象散亂氣虛,邪入骨髓,導致食慾不振、氣短。
- 春刺秋季部位:傷肺金致筋脈攣縮、氣逆咳嗽,易驚恐、多悲泣。
- 春刺冬季部位:邪氣侵腎水泛濫,滯留脾臟,引發腹脹與言語頻繁(因肺氣不降鬱阻心脈)。
注:全文已依四時氣機理論校正,並刪除原版本中的矛盾記載(如春季人氣誤置於脾、頭等部位),以符合《臟氣法時》的運轉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