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平人氣象論(十三)

黃帝問曰:平人何如?岐伯對曰: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定息脈五動,閏以太息,命曰平人。平人者,不病也。常以不病調病人,醫不病,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健康人的脈搏如何?」岐伯答道:「健康人一次呼吸,脈搏跳動兩次;一次吸氣,脈搏也跳動兩次;呼吸勻定,脈搏跳動五次,再加深吸一口氣,稱為健康人。健康人就是沒有疾病。醫生經常用健康人的脈搏調整病人的脈搏,醫生不生病,所以用健康人的脈搏調和病人的脈搏作為治療方法。

平人之脈,一呼再動,一吸再動,呼吸定息五動,閏以太息六動(太息,眾息中一息極長者)。一息六動,是謂平人。一動脈行一寸,六動六寸。每刻一百三十五息,脈行八丈一尺。兩刻二百七十息,脈行十六丈二尺。左右二十四經以及任、督、兩蹺、二十八脈,一周於身。一日百刻,經脈五十周。此平人營衛運行之大數也。(義詳《靈樞》)

白話文:

一般人的脈搏,一呼一吸各跳動一次,再加上呼吸間歇時的脈搏跳動,總共有五次跳動,加上偶爾出現的長長的深呼吸,總共有六次跳動。這六次跳動,就是一般人的正常脈搏。脈搏每次跳動,會推動血液前進一寸,六次跳動會推動血液前進六寸。每分鐘跳動一百三十五次,脈搏會推動血液前進八丈一尺。兩分鐘跳動二百七十次,脈搏會推動血液前進十六丈二尺。人體左右二十四條經脈以及任脈、督脈、兩條蹺脈和二十八條附脈,循行全身一週。一天一天有百分鐘,經脈會循行身體五十週。這是一般人營氣和衛氣運行的大致規律。(詳細原理請參閱《靈樞》)

人一呼脈一動,一吸脈一動,曰少氣。人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而躁,尺熱,曰病溫,尺不熱,脈滑,曰病風,脈澀,曰痹。

白話文:

人每呼氣,脈搏跳動一次;人每吸氣,脈搏也跳動一次,(如此)稱為少氣。人每呼氣,脈搏跳動三次;人每吸氣,脈搏也跳動三次,同時還有煩躁的感覺,(手)掌根部位發熱,(疾病)稱為溫病;(手掌根部位)不發熱,脈搏滑利,(疾病)稱為風病;脈搏澀滯不流利,(疾病)稱為痹病。

一呼一動,一吸一動,曰少氣,是陽虛而脈遲者。一呼三動,一吸三動而躁,尺膚熱,曰病溫,尺膚不熱而脈滑,曰風,脈澀,曰痹,是陰虛而脈數者。遲數不平,所謂病人之脈也。

白話文:

每一次呼氣、每一次動作,每一次吸氣、每一次動作都感覺氣少,這是陽氣不足,脈搏跳動緩慢的表現。

每一次呼氣、三次動作,每一次吸氣、三次動作,並且感覺煩躁,腳背發熱,這是溫病的表現。如果腳背不發熱,脈搏順滑,這是風病的表現;脈搏澀滯,這是痺病的表現。這是陰氣不足,脈搏跳動快速的表現。

脈搏跳動快慢不勻,這是病人脈象的特點。

人一呼脈四動以上,曰死,脈絕不至,曰死,乍疏乍數,曰死。平人之常氣稟於胃,胃者平人之常氣也,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呼吸時脈搏有四次以上的變化,就可以判斷為死亡;如果脈搏完全消失,也可以判斷為死亡;如果脈搏時快時慢,也可以判斷為死亡。一般人正常的氣息是由胃所養成的,胃是人正常氣息的來源;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胃氣,那麼就是逆轉的狀態,而逆轉則意味著死亡。

春胃微弦曰平,弦多胃少曰肝病,但弦無胃曰死,弦而有毛曰秋病,毛甚曰今病。臟真散於肝,肝藏筋膜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春季脈象微微緊為正常,緊脈多而胃脈少則為肝病。但如果只見緊脈而無胃脈,則為瀕死之象。緊脈而伴有細小脈象則為秋天之病,如果細小脈象非常明顯則為近期發病。人體的臟腑之氣會散佈在肝臟,肝臟儲藏著筋脈膜的氣血。

春脈弦,春脈微弦曰平者,春有胃氣,而微見弦象,曰平也。下仿此。弦而有毛,金剋木也。肝旺於春,故臟真俱散於肝。肝藏筋膜之氣者,肝主筋也。

白話文:

春天的脈象是弦脈,如果弦脈比較細微,稱為平脈。這表示春天胃氣旺盛,但弦脈的跡象較不明顯,所以稱為平脈。(以下脈象的解釋以此類推。)弦脈中帶有毛脈,代表金剋木。春天肝氣旺盛,所以臟腑的精氣都散佈到肝臟。肝臟儲藏著筋膜之氣,所以肝臟主宰筋脈。

夏胃微鉤曰平,鉤多胃少曰心病,但鉤無胃曰死,鉤而有石曰冬病,石甚曰今病。臟真通於心,心藏血脈之氣也。

夏脈鉤,鉤而有石,水剋火也。心旺於夏,故臟真俱通於心。心藏血脈之氣者,心主脈也。

白話文:

夏季的胃氣稍有虛弱稱為「平」,胃氣虛弱過多而造成心臟問題稱為「心病」,如果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,如果胃氣虛弱且伴有結石稱為「冬病」,結石加劇稱為「今病」。胃的臟氣與心臟氣血相通。

長夏胃微軟弱曰平,弱多胃少曰脾病,但代無胃曰死,軟弱有石曰冬病,石甚曰今病。臟真濡於脾,脾藏肌肉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脾胃虛弱:

  • 夏天:稱為「平」,表現為胃氣虛弱,但食量較少。
  • 長期:稱為「脾病」,表現為胃氣虛弱、食量減少。
  • 極度:稱為「死」,表示沒有胃氣了。

脾胃有問題:

  • 虛弱且有實物堵塞:稱為「冬病」,表示胃中有積食。
  • 實物堵塞嚴重:稱為「今病」,表示積食已十分嚴重。

脾臟與胃相連,胃藏食物,脾藏肌肉之氣。

長夏脈軟弱代者,土不主時,隨四時代更,雖具四時之脈,而軟弱猶存,軟弱即胃氣也。但代無胃者,更換四時之脈,而無軟弱也(此統四季之月言)。軟弱有石,水侮土也。脾旺於長夏,故臟真濡於脾。脾藏肌肉之氣者,脾主肌肉也。

白話文:

在長夏這個時節,如果脈搏軟弱,表示脾土虛弱,無法主導這個季節。隨著四季變化,脈象也會跟著四時而變,但軟弱的脈象依然存在,因為軟弱的脈象代表著胃氣虛弱。但是,如果在長夏這個時節,沒有胃氣虛弱的脈象,而是出現了四時之脈的變化,那麼就說明脾胃沒有問題(這是在說四季的每個月)。如果脈象軟弱,還有石頭的感覺,這說明水氣過盛,剋制了脾土。在長夏這個時節,脾臟旺盛,所以臟腑裡的津液會滋養脾臟。脾臟主掌肌肉,所以脾臟虛弱的話,肌肉就會鬆弛無力。

秋胃微毛曰平,毛多胃少曰肺病,但毛無胃曰死,毛而有弦曰春病,弦甚曰今病。臟真高於肺,以行營衛陰陽也。

秋脈毛,毛而有弦,木侮金也。肺旺於秋,故臟真俱高幹肺(肺居五臟之上)。以行營衛陰陽者,肺主衛也。

白話文:

微量胃氣表示身體平和。胃氣較少而毛髮旺盛,表示有肺病。如果沒有胃氣,只出現毛髮,表示會死亡。有毛髮但出現弦狀脈象,表示有春病。弦脈非常明顯,表示有急性病。肺臟的真氣高於肺部,才能運行營衛氣血和陰陽二氣。

冬胃微石曰平,石多胃少曰腎病,但石無胃曰死,石而有鉤曰夏病,鉤甚曰今病。臟真下於腎,腎藏骨髓之氣也。

冬脈石,石而有鉤,火侮水也。腎旺於冬,故臟真俱下於腎(腎居五臟之下)。腎藏骨髓之氣者,腎主骨髓也。

白話文:

胃中稍有結石,叫做「平」;結石多而胃氣少,叫做「腎病」;只有結石而沒有胃氣,叫做「死症」;有結石且有鉤狀物,叫做「夏病」;鉤狀物特別大,叫做「今病」。五臟中的真氣下行於腎,而腎臟儲藏骨髓的精氣。

夫平心脈來,累累如連珠,如循琅玕,曰心平,夏以胃氣為本。病心脈來,喘喘連屬,其中微曲,曰心病。死心脈來,前曲後居,如操帶鉤,曰心死。

琅玕,珠類。

白話文:

健康的心脈跳動,顆粒分明且連續,就如同順著竹片滑動,稱為「心平」,夏季以胃氣為根本。

患病的心脈跳動,氣息短促且連續,其中略有彎曲,稱為「心病」。

接近死亡的心脈跳動,前段彎曲後段平直,就像拿著魚鉤一樣,稱為「心死」。

平肺脈來,厭厭聶聶,如落榆莢,曰肺平,秋以胃氣為本。病肺脈來,不上不下,如循雞羽,曰肺病。死肺脈來,如物之浮,如風吹毛,曰肺死。

不上不下,不升不降也。

白話文:

平肺脈象

脈象平和,若落葉榆莢飄搖,稱為「肺平」。深秋季節以胃氣為根本。

病肺脈象

脈象不浮不沉,似撫摸雞毛,稱為「肺病」。

死肺脈象

脈象如浮物漂浮,似風吹毛髮,稱為「肺死」。

平肝脈來,軟弱招招,如揭長竿末梢,曰肝平,春以胃氣為本。病肝脈來,盈實而滑,如循長竿,曰肝病。死肝脈來,急益勁,如新張弓弦,曰肝死。

如揭長竿末梢者,軟弱之象也。如循長竿者,勁而多節也。

白話文:

肝脈正常:

脈象柔軟、脈搏輕微,就像撥動長竿末端,稱為「肝平」。春天是以胃氣為根本。

肝病脈象:

脈象飽滿有力,而且滑動,就像沿著長竿滑動,稱為「肝病」。

肝死脈象:

脈象非常急促有力,就像新張開的弓弦,稱為「肝死」。

平脾脈來,和柔相離,如雞踐地,曰脾平,長夏以胃氣為本。病脾脈來,實而盈數,如雞舉足,曰脾病。死脾脈來,銳堅如烏之喙,如鳥之距,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曰脾死。

如雞舉足,舉而下遲也。鳥喙、鳥距,銳而堅也。屋漏者,滴而不聯也。水流者,往而不反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健康脈象: 脈象和緩平順,不急不緩,就像雞腳踩在地上一樣,這就是脾氣平衡的徵象。在夏季,胃氣旺盛,脾臟氣血充盈。

脾臟病變脈象: 脈象實數有力,就像雞抬起腳掌一樣,這是脾臟有病的徵兆。

脾臟衰敗脈象: 脈象細而堅硬,就像烏鴉的喙,鳥的尖爪,屋頂的漏水,水的流動一樣,這是脾臟衰敗的徵象。

平腎脈來,喘喘累累如鉤,按之而堅,曰腎平,冬以胃氣為本。病腎脈來,如引葛,按之益堅,曰腎病。死腎脈來,發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曰腎死。

如引葛,言其硬也。發如奪索,言其緊也。

白話文:

平腎脈

脈象平穩,喘氣急促,脈象如有鉤子狀,按壓有堅硬感,表明腎氣平和,在冬季以胃氣為根本。

病腎脈

脈象像拉扯葛藤,按壓後堅硬感加重,表明腎氣有病。

死腎脈

脈象像拉扯繩索,按壓時好像彈動的石頭,表明腎氣衰敗。

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,無後其時。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,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,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,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。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,色夭不澤,謂之難已,脈實以堅,謂之益甚,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必察四難,而明告之。

脈實以堅,無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所有的疾病治療,都要觀察病人的形態、氣色、面色,並把脈檢查脈象的強弱和新舊,然後才能實施治療,不可錯過時機。病人的形態、氣色和諧,說明病情可以治療;面色浮現,說明病情容易好轉;脈象順應四季變化,說明病情可以治療;脈象有力而滑利,說明有胃氣,通常病情也容易治療,應趁機及時治療。如果病人的形態、氣色失調,說明病情難以治療;面色枯槁沒有光澤,說明病情難以好轉;脈象沉實而堅硬,說明病情會加重;脈象逆亂四季變化,說明病情無法治療。必須仔細觀察這四種難治的情況,並告知病人。

所謂逆四時者,春得肺脈,夏得腎脈,秋得心脈,冬得脾脈。其至皆懸絕沉澀者,命曰逆四時。未有臟形,於春夏而脈沉澀,秋冬而脈浮大,名曰逆四時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逆反四時的意思是,春天脈象沉緊澀滯於肺經,夏天脈象沉緊澀滯於腎經,秋天脈象沉緊澀滯於心經,冬天脈象沉緊澀滯於脾經。當脈象達到全部沉緊澀滯的情況,稱之為逆反四時。當臟器尚未成形時,春秋時脈象沉緊澀滯, 秋冬時脈象浮大,也稱之為逆反四時。

未有臟形,未有真臟之形也。(二段舊誤在「玉機真臟論」)

脈從陰陽,病易已,脈逆陰陽,病難已。脈得四時之順,曰病無他,脈反四時及不間臟,曰難已。

間臟,隔臟相傳也。《難經》:七傳者死,間臟者生。

反四時者,有餘為精,不足為消。應太過,不足為精,應不足,有餘為消。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
白話文:

還沒形成臟器的形狀,就沒有真正臟器的形狀。

脈象順應陰陽,病就好治,脈象逆反陰陽,病就難治。脈象順應四時,叫做病沒有其他,脈象逆反四時或不符合臟腑的狀態,就叫做難治。

間臟是指隔著其他臟器互相傳遞病氣。 《難經》說:病氣傳七個臟器就死亡,傳到間臟就還有救。

逆反四時是指身體有餘則精,不足則消。應當過度,不足就叫做精,應當不足,有餘就叫做消。陰陽不相應,病叫做關格。

有餘為精,正氣旺也。不足為消,正氣衰也。應太過而不足為精,邪不勝正也。應不及而有餘為消,正不勝邪也。陰陽不相應,失其常度也。關格,義詳下文。(此段舊誤在「脈要精微論」)

白話文:


精足表示正氣旺盛。精不足表示正氣衰弱。正氣旺盛時,邪氣無法勝過正氣,所以會有精足。正氣衰弱時,邪氣勝過正氣,所以會有精不足。陰陽失衡,就會失去正常的規律。有關「關格」的解釋,詳見後文。(這段文字以前錯誤地放在「脈要精微論」中)

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以上為格陽。寸口一盛,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以上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。關格之脈贏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。此段舊誤在「六節臟象論」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人迎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一次,病在少陽;如果人迎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兩次,病在太陽;如果人迎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三次,病在陽明;如果人迎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四次,則為格陽。

如果寸口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一次,病在厥陰;如果寸口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兩次,病在少陰;如果寸口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三次,病在太陰;如果寸口脈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超過四次,則為關陰。

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跳動有力,脈象盛滿,且都超過四次,則為關格。如果關格脈象微弱,不能吸取天地精氣,則會導致死亡。

人迎,足陽明之脈動,在喉旁,陽明行氣於三陽,故人迎盛則病在三陽。寸口,手太陰之脈動,在掌後,太陰行氣於三陰,故寸口盛則病在三陰。格陽者,陰盛而不交於陽,故陽為陰格而盛於人迎。關陰者,陽盛而不交於陰,故陰為陽關而盛於寸口。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,為關格(義詳《靈樞》「終始」、「禁服」二篇)。

白話文:

人迎:

人迎穴是胃經脈搏跳動的地方,位於喉嚨旁邊。胃經內氣運轉於人體三條陽經,所以人迎脈搏強盛,表明病症在三條陽經。

寸口:

寸口穴是肺經脈搏跳動的地方,位於手掌後方。肺經內氣運轉於人體三條陰經,所以寸口脈搏強盛,表明病症在三條陰經。

格陽:

陰氣旺盛,與陽氣不能交接,導致陽氣被陰氣阻隔,顯得人迎脈搏強盛。

關陰:

陽氣旺盛,與陰氣不能交接,導致陰氣被陽氣阻隔,顯得寸口脈搏強盛。

人迎與寸口同時強盛:

脈搏強盛程度超過正常值的四倍以上,則為「關格」。詳細解釋見《靈樞經》「終始」和「禁服」兩篇。

關格之脈,陰陽皆贏(贏,有餘也),此贏則彼絀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,不能盡其所受於天地精氣之數也。極,盡也。

白話文:

關格之脈,是指陰陽兩脈都充盈。如果一方充盈,另一方就會不足。不能完全吸收天地精氣,就會死亡。不能發揮天地精氣賦予自己的全部潛能。

病熱而脈靜,泄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病在中,脈實堅,病在外,脈不實堅者,皆難治。此段舊誤在「玉機真臟論」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燒但脈象沉靜,腹瀉但脈象洪大,失血但脈象充實,表明疾病在身體內部,脈象堅實;疾病在外表,脈象不堅實,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療。這段古文原先誤載於「玉機真臟論」中。

病熱而脈靜,火泄而陽敗也。泄而脈大,血脫而脈實,木陷而土敗也(土濕木陷,疏泄失藏)。病在中,脈實堅,邪盛於裡也。病在外,脈不實堅,正虛於表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身體發熱卻脈搏微弱:**這是內火過旺導致陽氣虛弱。

  • **身體虛弱卻脈搏有力:**這是血氣不足導致脈搏堅實。

  • **肝氣過盛卻脾氣虛弱:**這是脾土濕潤,肝木陷落,導致疏泄功能失常。

  • **內臟有病,脈搏堅實:**這是邪氣在體內過盛。

  • **表層有病,脈搏不堅實:**這是身體抵抗力虛弱。

帝曰:有故病五臟發動,因傷脈色,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脈滑浮而疾者,謂之新病,脈小弱以澀,謂之久病。徵其脈小,色不奪者,新病也,徵其脈不奪,其色奪者,此久病也。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,新病也,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,此久病也。此段舊誤在「脈要精微論」。

有故病五臟發動,因傷脈色,有故病埋根數經,五臟發動,因以傷其色脈也。(此因病之新故一語,而問及之)

白話文:

皇上問:如果有過去的舊病,五臟突然發作,因受傷而影響脈象,如何分辨是新發作的疾病還是舊病復發的疾病?岐伯回答:你提出的問題非常透徹!脈象滑浮而快速,說明是新發作的疾病;脈象細小虛弱而澀滯,說明是舊病。如果脈象細小,面色不晦暗,是新發作的疾病;如果脈象不晦暗,但面色晦暗,是舊病。如果脈象和麪色都正常,是新發作的疾病;如果脈象和麪色都晦暗,是舊病。這段文字原先錯誤地記載在「脈要精微論」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