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三部九候論(十二)

黃帝問曰:余聞九針於夫子,眾多博大,不可勝數。余願聞要道,以屬子孫,傳之後世,著之骨髓,藏之肝肺,歃血而受,不敢妄泄,令合天道,必有終始,上應天光星辰曆紀,下副四時五行,貴賤更互,冬陰夏陽,以人應之奈何?願聞其方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聽聞夫子掌握九種針法,數量繁多,難以盡數。我希望聽聞其中最重要的原則,傳授給後代,銘記於骨髓,珍藏於肝肺。我將歃血起誓,不敢隨意泄露。請讓這門針法符合天道的運行規律,必定有始有終。從上應對天上的光亮、星辰和曆法規則,從下遵循四時五行,富貴互換,冬季陰盛夏季陽盛。如果要將這些原則應用到人身上應如何操作呢?請您賜教。

四時五行,貴賤更互,當令為貴,退度為賤,五行更代於四時,互為貴賤也。

岐伯對曰:妙乎哉問也!此天地之至數。帝曰:願聞天地之至數,合於人形血氣,通決死生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

白話文:

岐伯回答說:真是絕妙的問題!這正是天地間最根本的規律。黃帝說:希望聽聽天地間最根本的規律,是如何與人體氣血相符,判斷生死的原理。岐伯說:天地間最根本的規律,從「一」開始,到「九」結束。一代表天,二代表地,三代表人,以此類推,三個一就是九,對應著九種地貌類型。因此,人體有三部分,每個部分有三個階段,以此來判斷生死,治療各種疾病,調和身體的虛實,祛除邪惡的疾病。

九野,八方與中央也。

帝曰:何謂三部?岐伯曰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。部各有三候,三候者,有天有地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什麼是三部?」

岐伯回答:「有三部:下部、中部、上部。每一部都有三個候,這三候包括天、地、人。必須準確地指出並予以引導,才能被認為是正確的。」

指而導之,指其處而開導之也。

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,中部地,手陽明也,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,下部地,足少陰也,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

白話文:

上部天:額頭兩側的動脈

上部地:兩頰的動脈

上部人:耳前動脈

中部天:手太陰經

中部地:手陽明經

中部人:手少陰經

下部天:足厥陰經

下部地:足少陰經

下部人:足太陰經

兩額之動脈,足少陽之頷厭也。兩頰之動脈,足陽明之地倉、大迎也。耳前之動脈,手少陽之和髎也。手太陰,太陰之魚際、太淵、經渠也(即寸口脈)。手陽明,陽明之合谷也(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)。手少陰,少陰之神門也(在掌後高骨內)。足厥陰,厥陰之五里也(在氣衝下三寸)。

白話文:

  • 兩側額頭的動脈,是足少陽經的頷厭穴。
  • 兩側臉頰的動脈,是足陽明經的地倉穴和大迎穴。
  • 耳朵前方的動脈,是手少陽經的和髎穴。
  • 手太陰經,經過太陰的魚際穴、太淵穴和經渠穴(即寸口脈)。
  • 手陽明經,經過陽明經的合谷穴(在手拇指和食指分叉的骨縫處)。
  • 手少陰經,經過少陰的少陰神門穴(在手掌後方高骨的內側)。
  • 足厥陰經,經過厥陰的五里穴(在氣衝穴下三寸處)。

足少陰,少陰之太谿也(在內踝後)。足太陰,太陰之箕門也(在衝門下。胃氣則候足跗上,陽明之衝陽)。

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帝曰:中部之候奈何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帝曰:上部以何候之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

白話文:

因此下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肝臟狀況;地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腎臟狀況;人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脾胃的氣。黃帝問:中部的氣候變化呢?岐伯回答:中部的氣候變化也有對應的三組。天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肺臟狀況;地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胸中之氣;人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心臟狀況。黃帝再問:上部的氣候變化呢?岐伯回答:上部的氣候變化也有對應的三組。天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頭角之氣;地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口齒之氣;人部的氣候變化,應對應耳目之氣。

手陽明大腸與手太陰肺為表裡,肺位在胸,手陽明經,自手走頭,入缺盆,絡肺,下膈而屬大腸,亦自胸膈下行,故陽明之合谷,可以候胸中之氣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表裡相應。肺位於胸腔內,手陽明經從手上行,進而進入缺盆穴絡於肺部,再從隔肌下行連接大腸。而大腸經也經由胸膈下行,所以手陽明經的合谷穴,可以反映胸中的氣息狀態。

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,故神臟五,形臟四,合為九臟。

白話文:

三部(上中下)各有天、地、人和。三者形成天、形成地,也形成人體。再把三部分結合,得到九,九個部分形成九個區(野),九個區形成九個臟器,因此有五個神臟(心、肺、肝、脾、腎)和四個形臟(小腸、大腸、膽、膀胱),總共有九個臟器。

地之九分,則為九野,人應九野,則為九臟,故神臟五,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(肝藏魂、心藏神、脾藏意、肺藏魄、腎藏精),形臟四,腦髓、骨、脈、膽(義詳「五臟別論」),合為九臟。(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十句,與「六節藏象論」同)

白話文:

大地分為九個區域,對應人體的九個臟器,稱為九臟。神屬的臟器有五個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(肝藏魂魄,心藏神識,脾藏意念,肺藏魂魄,腎藏精氣)。形屬的臟器有四個:腦髓、骨骼、脈絡、膽囊(具體內容見「五臟別論」)。合起來共有九個臟器。(「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十句」與「六節藏象論」中所述相同)

帝曰:何以知病之所在?岐伯曰:察九候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。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其脈疾者病,其脈遲者病,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,脈不往來者死,,皮膚著者死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如何知道疾病在哪個部位?

岐伯回答:觀察九候,發現獨自變小、變大、變快、變慢、變熱、變冷、變虛陷者,都可能患病。

必須詳細詢問病患發病的起因和現在的病情,然後分別切脈,觀察脈絡的浮沉變化,從上到下、逆從循查。

脈搏跳動快的,脈搏跳動慢的,脈搏忽快忽慢的,脈搏不往來跳動的,都是病症。

皮膚發黑,脈搏不往來就是死亡的徵兆。

獨小、獨大、獨疾、獨遲、獨熱、獨寒、獨陷下,所謂七診也。九候之中,有一候獨異,如七診之條者,則病在此經矣。必審問其往日之所始病,與今日之所方病,而後於九候之中,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順而循之。其脈或疾或遲者,病在經脈,(「仲景脈法」: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

白話文:

有七種特殊的症狀:獨小(脈搏極細微)、獨大(脈搏極粗大)、獨疾(脈搏極快)、獨遲(脈搏極慢)、獨熱(脈搏熱而有力)、獨寒(脈搏冷而無力)、獨陷下(脈搏軟弱無力而沉陷)。這些稱為七診。

在九候中,如果有一候特別異常,與七診的條目相同,則疾病在於該經絡。必須仔細詢問患者既往病史和當前病情,然後在九候中一一切脈,觀察經絡脈搏的浮沉,順著脈位的上下流向進行查探。

如果脈搏跳動過快或過慢,則疾病在於經脈。(仲景脈法記載:脈搏緊促有力為疾病在腑,脈搏緩慢無力為疾病在臟。)

疾者,六腑之經,遲者,五臟之經)。其脈代而鉤者,病在絡脈,(鉤為夏脈,絡脈屬陽,應乎夏氣。代,止也),是病脈也。其脈不往來者,經絕而死,皮膚枯著者,衛敗而死,是死脈也。按其所候,以分部次,則病之所在無逃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快速的,是六腑的經絡;脈搏跳動緩慢的,是五臟的經絡。脈搏出現代脈(脈象間斷)和鉤脈(脈象短促)的,說明疾病在絡脈(連接五臟六腑的脈絡)。代脈主夏脈,絡脈屬陽,與夏氣相應。代脈也就是停脈,是病脈。脈搏不來回跳動的,說明經絡已經閉塞,人會死亡;皮膚乾枯的,說明衛氣已經敗落,人也會死亡。根據這些脈象徵兆,分門別類地診察,就能判斷疾病所在。

帝曰:決死生奈何?岐伯曰:九候之相應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。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。所謂後者,應不俱也。察其臟腑,以知死生之期。必先知經脈,然後知病脈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如何判斷生與死的界限?

岐伯回答:根據九候相應的規律來判斷,上下相應,不可相失。一候相應後,會生小病;二候相應後,病情會加重;三候相應後,病情危急。所謂「後」,是指應當相應的脈象沒有同時出現。觀察患者的臟腑情況,可以瞭解生死的期限。必須先瞭解經脈,才能知道病脈。

應不俱者,後動不能俱應也。察其臟腑,以知死生之期者,腑脈浮數,臟脈沉遲,浮數晝死,沉遲夜死也(《難經》:浮大晝死,沉細夜死)。先知經脈,然後知病脈者,經脈相應,病脈不相應,知經脈則知病脈,知病脈則知死脈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不能同時具備正氣和邪氣,後發作的疾病身體就不能同時抵禦。

觀察臟腑的脈象,可以判斷生死。浮數的脈象表明腑氣盛,沉遲的脈象表明臟氣弱。浮數的脈象,白天死亡;沉遲的脈象,夜晚死亡(《難經》中說:脈象浮大,白天死亡;脈象沉細,夜晚死亡)。

先了解經脈的正常脈象,然後才能瞭解病脈。經脈對應的脈象是相應的,病脈與經脈脈象不相應。瞭解經脈的脈象,就能知道病脈;瞭解病脈,就能知道死亡前的脈象。

帝曰:以候奈何?岐伯曰:以左手足上,去踝五寸按之,右手當踝而彈之,其應過五寸以上,蠕蠕然者不病,其應疾,中手渾渾然者病,其應遲,中手徐徐然者病,其應上不能至五寸,彈之不應者死。蠕,音淵。

白話文:

皇上問:「要怎樣診脈纔好?」

岐伯回答:「用左手放在足部的踝關節往上五寸的地方按壓,右手放在踝關節上彈動。如果彈動的反射距離超過五寸,而且有蠕動的感覺,表示沒有問題。如果反射距離很快,按壓時感覺模糊,表示有病。如果反射距離很慢,按壓時感覺緩慢,也表示有病。如果反射距離不到五寸,彈動也沒有反應,表示可能會死亡。」

以候者,候經脈、病脈,以決死生也。以左手足上,去踝五寸按之,按手足少陰動脈之旁,相去五寸之遠,右手當踝而彈之,以觀神門、太谿二脈之動。其脈應過五寸以上,蠕蠕然如蟲動者不病(蠕蠕,蟲動貌),是經脈也。其應疾,中手渾渾然大動者病,太過。其應遲,中手徐徐然微動者病(不及),是病脈也。

白話文:

通過「候脈」,觀察經脈和病脈,來判斷生死。

用左手按住腳踝上離腳踝五寸的地方,再按住手足少陰動脈旁邊,相距五寸遠。用右手彈擊腳踝,觀察神門和太谿兩條脈絡的動靜。

如果脈搏應答超過五寸,且蠕動如蟲子爬行一般,則說明沒有生病,這是正常脈象。

如果應答過快,手部感覺渾渾然然,脈搏強而有力,則說明有病,脈象過盛。

如果應答過慢,手部感覺徐徐然,脈搏微弱,則說明有病,脈象不足。

其應上不能至五寸,彈之不應者死,是死脈也。此三部九候之總法,一候可以概九候也。蓋心藏神,腎藏精,人以精神為本,故獨取心腎之脈於左手足者,探其本也。肺氣右行,若取手太陰,則應於右手候之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跳動應手指壓迫的部位不到五寸,彈壓後沒有反應的,那是死脈,表示人會死亡。這三部九候的總原則,只要檢查一個部位就能瞭解九部位的狀況。因為心臟儲藏精神,腎臟儲藏精氣,人的根本在於精神,所以只取左手足的心腎脈搏來探查,以瞭解其根本狀況。肺氣向右運行,如果取手太陰經脈,那麼對應著右手就能夠瞭解了。

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。上下左右之脈相應,如參舂者病甚。上下左右相失,不可數者死。中部乍疏乍數者死。中部之候相減者死。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死。參伍不調者病。形氣相得者生。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。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脫肉身不去者死。目內陷者死。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上部、中部、下部九種脈象全部混亂,則死亡。上下左右的脈象相互應和,就像同時用三種杵臼搗米一樣,病情嚴重。上下左右脈象混亂,無法計數,則死亡。中部脈象忽疏忽密,則死亡。中部脈象互相減少,則死亡。中部脈象雖然單獨調和,但與其他臟腑脈象不符,則死亡。脈象三合交錯而失調,則疾病。外形和脈象相適應,則能生存。身體強壯但脈象細弱,氣息不足以維持,則危險。身體消瘦但脈象洪大,胸中積聚大量氣體,則死亡。身體肌肉脫落而身體不壞,則死亡。眼睛深陷,則死亡。身體肌肉已經脫落,即使九種脈象調和,仍然會死亡。

九候相應,上下如一,不得相失,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,三部九候皆相失,則九候皆後,是以死也。上下左右之脈相應,如參舂者,如數人並舂,杵聲參舉,參差不齊,九候雜亂,是以病甚,亦即相失之漸也。上下左右相失,不可數者死,是相失之極者也。

白話文:

九種脈象特徵相符,上下統一,不能失去平衡。失去了平衡一次,就會生病;失去了平衡兩次,病情加重;失去了平衡三次,病情危急;九種脈象都失去了平衡,就會導致死亡。上下左右的脈象相應,就像同時舂米的人,杵聲此起彼落,參差不齊,九種脈象混亂,病情就會加重,也是失去平衡的徵兆。上下左右脈象失去平衡,無法數出來的話,就會死亡,這是失去平衡的極致表現。

中部乍疏乍數者死,神氣俱敗,遲疾無准也(中部手太陰肺,肺主藏氣,手少陰心,心主藏神也)。中部之候相減者死,神氣之虧敗也。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死,神氣無依,亦難久駐也。參伍不調者病,未至相失之劇也。形氣相得者生,脾肺無虧也(脾主肉,肺主氣)。

白話文:

  • 中部(指肺和心)脈象忽疏忽數,說明人將死亡,因為神氣都已衰敗,脈搏快慢不規律。
  • 中部脈象相減,表示神氣虧損,人將死亡。
  • 中部脈象雖然單獨調和,但與其他臟腑失去聯繫,人也會死亡,因為神氣沒有依託,也難以長時間維持。
  • 脈象參伍不調,說明疾病較重,但還沒達到脈象相失的程度。
  • 形體和氣血相得益彰,說明人會活命,因為脾和肺都沒有虧損(脾主肌肉,肺主氣)。

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,形充而氣敗也。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,氣充而形敗也。脫肉身不去者死,肉脫而身體不能動移,形氣俱敗也。目內陷者死,陽敗而神脫也。形肉己脫,九候雖調,猶死,形敗而氣無所附,亦將散亡也。

白話文:

**形體健壯而脈絡細微:**氣虛不足以呼吸的人危險,因為身體強健而氣血虛弱,陰陽失衡。

形體消瘦而脈絡強勁: 胸中氣多的人會死亡,因為氣血旺盛而身體虛弱,導致陰盛陽衰。

身體消瘦而肌肉鬆弛: 會死亡,因為肌肉脫離身體,身體無法動彈,形氣俱敗。

眼睛凹陷: 會死亡,因為陽氣虛弱,神氣離體。

身體肌肉脫落, 即使九候調理好,仍然會死亡,因為身體衰弱,氣血無處依附,終將消散。

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者不死。所言不死者,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,似七診之病而非也,故言不死。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,死矣,必發噦噫。

白話文:

即使出現七種診斷症狀,但只要九種診斷指標都顯示良好,患者就不會死亡。所謂的「不死」,指的是風氣之病和經月之病,它們類似七種診斷症狀之病,但實際並非如此,因此稱之為不死。如果出現七種診斷症狀之病,且其脈搏症狀也很差,那麼患者將會死亡,而且必定會發出呃逆和嘆氣的聲音。

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順者不死。所言不死者,是外感風氣之病及女子經月之病,脈絡閉澀,故相應不一,臟腑未嘗虧損,雖似七診之病,而實非也。若果有七診之病,兼之其脈候亦敗者,則人死矣。土敗胃逆,必發噦噫也。

白話文:

雖然出現七診的症狀,若九候的脈象都顯示順暢,就不會死亡。所謂的「不死」,指的是因感受外來風氣而發的疾病,以及女性的經期失調,脈絡不通暢,因此症狀不盡相同,臟腑並未受到損傷,雖然看起來像七診中的疾病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如果確實有七診的疾病,加上其脈候也異常,那麼人就會死亡。脾胃功能失調,必然會引發噁心嘔吐。

真臟脈見者,勝死。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脾見甲乙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己死,是謂真臟見皆死。

所謂脈候亦敗者,真臟脈也,真臟脈見者,至其勝己之時則死。肝見庚辛,金剋木也。心見壬癸,水剋火也。脾見甲乙,木剋土也。肺見丙丁,火剋金也。腎見戊己,土剋水也。(肝見庚辛六句,舊誤在「平人氣象論」中)

白話文:

所謂脈象不好的,是指真臟脈象。當真臟脈象出現時,到了自己的旺盛時期就會死亡。

  • 肝脈出現庚辛(金),表示金克木。
  • 心脈出現壬癸(水),表示水克火。
  • 脾脈出現甲乙(木),表示木克土。
  • 肺脈出現丙丁(火),表示火克金。
  • 腎脈出現戊己(土),表示土克水。

(肝脈出現庚辛的六句話,過去錯誤地放在「平人氣象論」中了)

帝曰:冬陰夏陽奈何?岐伯曰:九候之脈,皆沉細懸絕者為陰,主冬,故以夜半死,躁盛喘數者為陽,主夏,故以日中死。是故寒熱病者,以平旦死。熱中及熱病者,以日中死。病風者,以日夕死。病水者,以夜半死。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「冬天是陰陽呢?夏天是陽嗎?」

岐伯答:「九候的脈象,脈絡沉細不連貫的都是陰脈,主導冬天,所以會在半夜死去。脈絡浮躁、呼吸急促的是陽脈,主導夏天,所以會在正午死去。因此,寒熱病的人會在清晨死去。熱中病和熱病的人會在正午死去。風病的人會在傍晚死去。水病的人會在半夜死去。脈象時而稀疏時而急促、時而緩慢時而快速的,會順應四季死去。」

寒熱病者,肝膽二木之郁,平旦屬木,故以平旦死。熱中、熱病,君相二火之亢,日中屬火,故以日中死。病風者,風旺木枯,日夕屬金,肝木被克,故以日夕死。病水者,夜半水旺,故以夜半死。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,土敗失其和平,四季屬土,故日乘四季死。是皆冬陰夏陽之分析者也。

白話文:

患有寒熱病的人,是肝膽兩木鬱結的緣故。清晨屬木,所以清晨死亡。發熱的人,是心肺兩火亢盛的緣故。中午屬火,所以中午死亡。患有風病的人,是風邪旺盛導致肝木枯竭。傍晚屬金,肝木被克,所以傍晚死亡。患有水病的人,是夜晚水氣旺盛的緣故。所以夜晚死亡。他們的脈搏時而稀疏,時而急促,時而遲緩,時而快速,說明脾胃虛弱失去平衡。四季屬土,所以四季的任何時候都可能死亡。這些都是冬藏陰氣、夏發陽氣的規律所致。

帝曰:其可治者奈何?岐伯曰:經病者,治其經。孫絡病者,治其孫絡。血病,身有痛者,治其經絡。其病在奇邪,奇邪之脈,則繆刺之。留瘦不移,節而刺之。上實下虛,切而從之,索其結絡脈,刺出其血,以通其氣,必先去其血脈,而後調之。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哪些疾病可以治療呢?

岐伯回答:經脈的疾病,就治療經脈。絡脈的疾病,就治療絡脈。血液的疾病,身體有疼痛的,就治療經絡。

病因在於奇特邪氣的,就用繆刺的方法來刺血。邪氣停滯不移動的,就分段刺血。上面實而下面虛的,就順著經絡刺血,找出並刺破導致瘀結的經絡,放出血液,讓氣血通暢。刺血之前一定要先放出引起瘀血的經絡脈,然後再調理。

根據患者的體型胖瘦,來調整補瀉的虛實。實的就瀉之,虛的就補之,不論患的是什麼病,都以平衡為目標。

留瘦不移者,病氣淹留.形容瘦損,而證無改移也。節而刺之者,樽節而刺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