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生氣通天論(四)
黃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九州、九竅、五臟、十二節,皆通乎天氣。
人物之生,原通於天。自古及今,人物錯出,所以通於天者,以其生育之本,本乎陰陽。陰陽之在人物,則為人物之氣,而原其本初,實為天氣。天人一氣,共此陰陽而已,故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(四方、上下為六合),其凡九州(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、荊、梁、豫、雍為九州)、九竅(上竅七、下竅二)、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、十二節(四肢十二節),無不皆通乎天氣。
天氣清靜,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天明則日月不明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,則上應雲霧不精,白露不下。交通不表,萬物命故不施,不施則名木多死。
天氣清靜,而光明者也,以其渾淪淵穆,藏德不止,清靜常存,故光明不敗也(不止即不竭意)。若使天德不藏(天明即不藏德),則煙霧昏蒙,日月無輝,清靜既失,光明亦喪矣。日月之所以明者,清氣升而濁氣降也。天德泄露,濁氣上逆,陽氣閉塞而不顯達,地氣迷漫而障天光,則雲霧陰晦,淑清無時,天氣鬱濁,白露不下(天晴則露下,一陰則不下)。乾坤交泰,天施地承,雨露降灑,膏澤下沾,故萬物生長,草木暢茂。
乾坤濁亂,交泰無期,天德不施,地道莫承,則物命殞傷,名木多死也(名木秉天地精華,故先應之)。
惡氣不發,則風雨不節,白露不下,則菀槁不榮,賊風數至,暴雨數起,天地四時不相保,與道相失,則未央絕滅。數犯此者,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。
濁氣不散,雲霧時作,則風雨飄驟而不節(承雲霧不精句),白露不下,天地常陰,則草木鬱槁而不榮(菀與郁同。承白露不下句),賊風數至,暴雨常興(承風雨不節句),天地四時,乖其常候,是為與道相失,則萬物之生長未央而絕滅。人若起居不謹,數犯乎此者,則邪氣傷人(賊風暴雨之邪),此壽命夭折之原也。(以上二段,舊誤在「四氣調神論」中)
蒼天之氣,清靜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,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而通神明。失之則衛氣散解,邪害孔竅,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
人秉蒼天之氣,清靜不擾,則志意平治(承天氣清靜,光明者也),內無受邪之根,從順莫違,則陽氣密固,外無中邪之隙,雖有賊風虛邪,弗能害也。此善因四時之序,順其開闔而莫違者。故聖人傳此精神,佩服天氣,而通神明。以人之精神,本乎天地陰陽,清靜順從,佩服不失,自能通神明之德,避賊邪之害也。
若其失之,反清靜順從之常,則衛氣散解,邪害孔竅。風寒裹束,氣血不行,臟腑鬱塞,九竅內閉,經絡阻滯,肌肉外壅。此雖緣邪氣之傷,實以擾亂衛陽,不能保護皮毛而致,是謂自傷,人氣之所以削伐,壽命之所以夭折也(此謂自傷,承上邪氣傷人句)。
白話文:
生氣通天論(四)
黃帝說:自古以來,人與天地相通,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。天地之間、四方上下之內,無論是九州、九竅、五臟或四肢關節,都與天氣相連。
萬物的生命,本就與天相通。從古至今,萬物繁衍不息,之所以能與天相通,是因為其生養的根本在於陰陽。陰陽在人與萬物之中,表現為其氣,而追溯其源頭,實為天氣。天與人同為一氣,共此陰陽,因此天地之間、六合之內,包括九州(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、荊、梁、豫、雍)、九竅(上部七竅、下部二竅)、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、四肢十二節,無不與天氣相通。
天氣清靜而光明,因其蘊含無盡的德性,故永不衰竭。若天德不藏,則煙霧瀰漫,日月無光,清靜喪失,光明亦消。日月之所以明亮,是因清氣上升、濁氣下降。若天德外洩,濁氣上逆,陽氣閉塞不通,地氣遮蔽天光,則雲霧陰沈,白露不降。天地失調,萬物無法生長,樹木多枯死。
若濁氣不散,風雨不調,白露不降,草木便枯萎不榮;賊風頻襲,暴雨屢至,天地四時失常,與自然之道相違,萬物便會未及盛年而滅絕。人若屢犯此忌,邪氣便會傷身,此為壽命夭折的根本。
蒼天之氣清靜,則人心安定;順應自然,陽氣便穩固,即便有外邪也無法侵害。因此,聖人凝聚精神,順應天氣而通達神明。若違背此道,衛氣渙散,邪氣入侵,內則九竅閉塞,外則肌肉壅滯,此為自傷,導致元氣削弱。
人稟承蒼天之氣,若清靜無擾,則心神平和;順應自然,陽氣固密,外邪無隙可入。聖人遵循此理,涵養精神,契合天氣,故能通達神明。反之,若違背清靜順從之道,衛氣散亂,邪氣侵襲,風寒束縛,氣血不暢,臟腑鬱滯,九竅閉塞,經絡阻塞,肌肉壅腫。此雖因邪氣所致,實因自身擾亂衛陽,無法護衛體表,故稱自傷,導致元氣耗損,壽命短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