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宣明五氣(十)

五味所入,酸入肝,苦人心,甘入脾,辛入肺,鹹入腎,是謂五入。

五味各有所入之臟。

五味所禁,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,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,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,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,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,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
五臟各有所禁之味。

五臟所主,肝主筋,心主脈,脾主肉,肺主皮,腎主骨,是謂五主。

五臟各有所主之形。

五臟所藏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精,是謂五臟所藏。

五臟各有所藏之神。

五臟化液,肝為淚,心為汗,脾為涎,肺為涕,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

五臟各有所化之液。

五臟所惡,肝惡風,心惡熱,脾惡濕,肺惡燥,腎惡寒,是謂五惡。

五臟各有所惡之氣。(本氣無制,則反自傷,是以惡之)

五脈應象,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,是謂五臟之脈。

五脈各有所應之象。

五邪所見,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是謂五邪。

五脈各有所見之邪。(賊邪刑剋)

五邪所亂,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陰則痹,摶陽則為巔疾,摶陰則為喑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謂五亂。

五邪各有所亂之部,邪入於陽分則狂。擾其神也。邪入於陰分則痹,阻其血也。邪摶陽經則為巔疾,手足六陽皆會於頭也。邪摶陰經則為喑啞,手足六陰皆連於舌也。陽邪入之陰經則靜,臟氣得政也。陰邪出之陽經則怒,長氣不遂也。是謂五邪所亂。

五精所並,精氣並於肝則怒,並於心則喜,並於脾則憂,並於肺則悲,並於腎則恐,是謂五並,虛而相併者也。

五精各有所並之臟,乘其虛而相併者也。

五氣所病,肝為語,心為噫,脾為吞,肺為咳為嚏,腎為欠為恐,膽為怒,胃為氣逆為噦,大腸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是謂五病。

五氣各有所見之病。

五病所發,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是謂五發。

五病各有所發之處,所發之時。

五勞所傷,久行傷筋,久視傷血,久坐傷肉,久臥傷氣,久立傷骨,是謂五勞所傷。

五勞各有所傷之體。

白話文:

五味與五臟的關係

食物的五種味道,酸味進入肝臟,苦味進入心臟,甘味進入脾臟,辛味進入肺臟,鹹味進入腎臟,這就是五味歸屬的道理。

每種味道都有它歸屬的臟腑。

飲食上要注意,酸味容易使筋受影響,所以筋有毛病的人不要多吃酸;鹹味容易影響血液,所以血液有毛病的人不要多吃鹹;甜味容易影響肌肉,所以肌肉有毛病的人不要多吃甜;辣味容易影響氣,所以氣有毛病的人不要多吃辣;苦味容易影響骨頭,所以骨頭有毛病的人不要多吃苦,這就是飲食禁忌,不要過量食用。

每個臟腑都有它禁忌的味道。

五臟的功能

肝臟主管筋,心臟主管血脈,脾臟主管肌肉,肺臟主管皮膚,腎臟主管骨頭,這是五臟各自主要的功能。

每個臟腑都有它主要負責的形體。

五臟的藏神

肝臟儲藏魂,心臟儲藏神,脾臟儲藏意,肺臟儲藏魄,腎臟儲藏精,這是五臟各自儲藏的精神能量。

每個臟腑都有它儲藏的精神能量。

五臟化生的體液

肝臟化生眼淚,心臟化生汗液,脾臟化生口水,肺臟化生鼻涕,腎臟化生唾液,這是五臟各自化生的體液。

每個臟腑都有它化生的體液。

五臟的偏好與厭惡

肝臟厭惡風,心臟厭惡熱,脾臟厭惡濕,肺臟厭惡乾燥,腎臟厭惡寒冷,這是五臟各自厭惡的氣候環境。(因為本身臟器的氣無所制衡,反受其害,所以厭惡)

每個臟腑都有它厭惡的氣。

五臟在脈象的表現

肝脈的脈象像弓弦,心脈的脈象像彎鉤,脾脈的脈象跳動不規律,肺脈的脈象像羽毛輕浮,腎脈的脈象像石頭沉重,這是五臟各自在脈象上的表現。

每個臟腑的脈象都有所反應。

五臟病變的脈象

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,夏天出現冬天的脈象,長夏出現春天的脈象,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,冬天出現長夏的脈象,這些都是五臟病變時出現的異常脈象。

每個臟腑的脈象都有可能出現的異常現象(像賊一樣地侵犯或剋制)。

五邪所導致的紊亂

病邪侵入人體的陽經會出現狂躁,侵入陰經會出現麻痺;邪氣集中在陽經會出現癲狂,集中在陰經會出現聲音嘶啞;陽氣進入陰經會使人安靜,陰氣進入陽經會使人易怒,這是五種邪氣導致的紊亂。

五邪導致的紊亂各有所屬,邪氣侵入陽分(經絡)會使人狂躁,擾亂精神。邪氣侵入陰分(經絡)會使人麻痺,阻礙氣血運行。邪氣集中在陽經會使人癲狂,因為手足六陽經都匯集在頭部。邪氣集中在陰經會使人失音,因為手足六陰經都連接到舌頭。陽邪進入陰經會使人安靜,這是臟腑氣機得其所主。陰邪進入陽經會使人易怒,這是氣機沒有順暢運行。這就是五邪導致的紊亂。

五種情緒的相互關聯

精氣聚集在肝臟會使人發怒,聚集在心臟會使人高興,聚集在脾臟會使人憂慮,聚集在肺臟會使人悲傷,聚集在腎臟會使人恐懼,這是五種情緒與臟腑的關聯,也是臟腑虛弱時會出現的情緒反應。

五種情緒都有它關聯的臟腑,是因為臟腑虛弱才會出現的情緒。

五臟的病症

肝臟生病會出現說話不停,心臟生病會出現打嗝,脾臟生病會出現吞嚥困難,肺臟生病會出現咳嗽、打噴嚏,腎臟生病會出現打哈欠、恐懼;膽生病會發怒,胃生病會氣逆、呃逆;大腸小腸生病會腹瀉,下焦積液會導致水腫,膀胱功能失調會小便不暢,不能約束會出現遺尿,這是五臟所會出現的病症。

五種氣都有它可能出現的疾病。

疾病的發病部位與時間

陰性疾病會從骨頭開始發作,陽性疾病會從血液開始發作;陰性疾病會從肌肉開始發作,陽性疾病會在冬天發作,陰性疾病會在夏天發作,這是疾病發生的部位與時間的規律。

每個疾病都有它發生的部位與時間。

五種勞損對身體的影響

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,長時間看東西會損傷血,長時間坐著會損傷肌肉,長時間躺臥會損傷氣,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頭,這是過度勞累對身體造成的損傷。

每種勞損都有它所傷害的身體部位。

2. 脈法

3. 經脈別論(十一)

黃帝問曰:余聞氣合而有形,因變以正名,天地之運,陰陽之化,其於萬物,孰少孰多,可得聞乎?岐伯對曰:悉乎哉問也!天至廣,不可度,地至大,不可量,大神靈問,請陳其方。

百族之生,二氣相合,而有其形,因彼萬變,以正其名,天地之氣運,陰陽之化生,其於萬物之中,何者最少?何者最多?此亦當有自然之數也。天至廣,不可度,地至大,不可量者,言天地廣大,生物無窮,難可以數目計也。請陳其方者,請言其概舉之法也。

草生五色,五色之變,不可勝視,草生五味,五味之美,不可勝極。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。

萬物雖繁,五色五味概之。氣為陽,本之天,味為陰,本之地,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人之嗜好不同,而於五氣五味各有所通,是人人之所不外者也。

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聲音能彰,故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
五臟陰也,而上化清陽,氣通於天,通天氣者為鼻,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。心主五色(「五臟生成」:心合脈,其榮色),肺主五聲(《難經》語)。故上使五色鮮明,聲音響振。心肺有病,則火金上逆,胸膈鬱塞,故鼻竅不利(心肺有病二語,舊誤在「五臟別論」中)。六腑陽也,而下化濁陰,氣通於地,通地氣者為口,故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。

味有所藏,以養五臟之氣,臟氣衝和,則生津液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蓋水穀入胃,化氣生津,津者,五臟之精也。精氣之清靈者,發而為神,所謂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(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語)。心藏脈,脈舍神(《靈樞·本神》語)。神旺則脈氣流通,傳於氣口,以成尺寸,盈虛消長之機,悉現於此。
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:血者,神氣也,以其行於脈中,而得心神之運化故也。(以上三段,舊誤在「六節臟象論」)

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岐伯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。氣口亦太陰也,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現於氣口。

氣口者(即寸口)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動脈也(《難經》語)。水穀入胃,傳輸六腑,是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腑,充灌四維,以養五臟之氣。而其消磨水穀,化生精氣,分輸臟腑,散布經絡之權,全在於脾。脾以太陰,而含陽氣,左旋而善動故也。

肺為手太陰,氣口者,肺經動脈,亦太陰也,是與足太陰同氣。故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自胃而輸脾,自脾而輸肺,自肺而注本經,變見於氣口。氣口為臟腑諸氣所朝宗,故獨為五臟之主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五臟別論」中)

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
食谷入胃,脾土消磨,化生精氣,上歸肺金,肺氣宣布,傳諸皮毛臟腑,必由筋脈而行,故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,筋者,脈之輔也。次則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,脈者,血之府也(「脈要精微論」語)。脈氣流於十二經中,而十二經氣,總歸於肺,以氣統於肺,十二經之氣,皆肺氣也。

肺朝百脈(如天子朝會諸侯然),輸精於皮毛,以肺主皮毛也。皮毛與經脈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通乎神明,留於肺肝心腎四臟(脾為四臟中氣,故不言也),傳輸均勻,則氣歸於權衡(權衡,所以稱物者)。權衡以平,四臟無偏,注於經脈,歸諸氣口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
此氣口尺寸之原委也。

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

飲入於胃,化為精氣,遊溢升騰,上輸於脾,脾氣散此水精,上歸於肺,肺氣降灑,化為雨露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以成小便,此水滓之下傳者。至其水精,則周流宣布,並行於五經之中(五臟之經),合於四時五臟之氣,陰陽調適,揆度均平,以為常也,是氣口尺寸之由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