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宣明五氣(十)

五味所入,酸入肝,苦人心,甘入脾,辛入肺,鹹入腎,是謂五入。

五味各有所入之臟。

五味所禁,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,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,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,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,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,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
白話文:

五種味道的禁忌:

  • 酸味運行在筋脈,筋病不能多吃酸。
  • 鹹味運行在血液,血病不能多吃鹹。
  • 甜味運行在肌肉,肉病不能多吃甜。
  • 辛味運行在氣息,氣病不能多吃辛。
  • 苦味運行在骨骼,骨病不能多吃苦。

這是五種禁忌,不要多吃這些東西。

五臟各有所禁之味。

五臟所主,肝主筋,心主脈,脾主肉,肺主皮,腎主骨,是謂五主。

五臟各有所主之形。

五臟所藏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精,是謂五臟所藏。

五臟各有所藏之神。

五臟化液,肝為淚,心為汗,脾為涎,肺為涕,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

五臟各有所化之液。

五臟所惡,肝惡風,心惡熱,脾惡濕,肺惡燥,腎惡寒,是謂五惡。

五臟各有所惡之氣。(本氣無制,則反自傷,是以惡之)

五脈應象,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,是謂五臟之脈。

五脈各有所應之象。

五邪所見,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是謂五邪。

五脈各有所見之邪。(賊邪刑剋)

五邪所亂,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陰則痹,摶陽則為巔疾,摶陰則為喑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謂五亂。

白話文:

當五種邪氣擾亂身體時,邪氣進入陽經則會導致癲狂,邪氣進入陰經則會導致麻痺。邪氣聚集在陽經則會引起癲癇,聚集在陰經則會導致失聲。陽氣進入陰經則會導致安靜,陰氣進入陽經則會導致憤怒。這就是「五亂」所指的現象。

五邪各有所亂之部,邪入於陽分則狂。擾其神也。邪入於陰分則痹,阻其血也。邪摶陽經則為巔疾,手足六陽皆會於頭也。邪摶陰經則為喑啞,手足六陰皆連於舌也。陽邪入之陰經則靜,臟氣得政也。陰邪出之陽經則怒,長氣不遂也。是謂五邪所亂。

白話文:

五種邪氣各自侵擾不同的部位:

  • 邪氣侵入陽分(體表的陽性部位)會導致狂亂,因為它擾亂了神智。
  • 邪氣侵入陰分(體內的陰性部位)會導致麻痺,因為它阻滯了血液運行。
  • 邪氣聚集在陽經(分佈於手足表面的經脈)會導致癲癇,因為手足六條陽經都彙集於頭部。
  • 邪氣聚集在陰經(分佈於手足內側的經脈)會導致喑啞,因為手足六條陰經都連接著舌頭。
  • 陽邪入侵陰經會導致安靜,因為臟腑的陽氣得以控制。
  • 陰邪入侵陽經會導致暴怒,因為氣血運行不暢。

以上這些就是五種邪氣侵擾身體的不同表現。

五精所並,精氣並於肝則怒,並於心則喜,並於脾則憂,並於肺則悲,並於腎則恐,是謂五並,虛而相併者也。

五精各有所並之臟,乘其虛而相併者也。

五氣所病,肝為語,心為噫,脾為吞,肺為咳為嚏,腎為欠為恐,膽為怒,胃為氣逆為噦,大腸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是謂五病。

白話文:

由於五行之氣造成的疾病,肝病會導致說話不利;心病會導致嘆氣;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;肺病會導致咳嗽和噴嚏;腎病會導致哈欠和恐懼;膽病會導致發怒;胃病會導致氣往上衝和嘔吐;大腸和小腸病會導致泄瀉;下焦(腎與膀胱)溢出水液會導致水腫;膀胱阻塞會導致小便不利;膀胱失約會導致尿失禁。這些就是所說的「五病」。

五氣各有所見之病。

五病所發,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是謂五發。

五病各有所發之處,所發之時。

五勞所傷,久行傷筋,久視傷血,久坐傷肉,久臥傷氣,久立傷骨,是謂五勞所傷。

五勞各有所傷之體。

2. 經脈別論(十一)

黃帝問曰:余聞氣合而有形,因變以正名,天地之運,陰陽之化,其於萬物,孰少孰多,可得聞乎?岐伯對曰:悉乎哉問也!天至廣,不可度,地至大,不可量,大神靈問,請陳其方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我聽說氣相合而產生有形的東西,隨著變化而產生不同的名稱。天地運作,陰陽變化,在萬物中,哪一種少,哪一種多?能告訴我嗎?」

岐伯回答:「您問得相當深入!天極其遼闊,無法測量;地極其廣大,無法估量。偉大神靈發問,請讓我說明其中道理。」

百族之生,二氣相合,而有其形,因彼萬變,以正其名,天地之氣運,陰陽之化生,其於萬物之中,何者最少?何者最多?此亦當有自然之數也。天至廣,不可度,地至大,不可量者,言天地廣大,生物無窮,難可以數目計也。請陳其方者,請言其概舉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生物的產生,都是由於陰陽二氣的交合,形成它們的形體。隨著萬物的變化,人們根據它們的特性給它們取了名字。天地之氣不斷運轉,陰陽不斷變化,在所有的萬物中,哪一種最少?哪一種最多?這必定也有規律可循。天空極為廣闊,無法估量;土地極其遼闊,無法丈量。這說明天地非常廣大,孕育了無數生物,很難用數字計算。請大家說明這個道理,請用概括的方式來闡述。

草生五色,五色之變,不可勝視,草生五味,五味之美,不可勝極。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。

白話文:

各種植物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,這些顏色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。各種植物也具有五種不同的味道,這些味道的美味難以形容。上天用五氣滋養人體,大地用五味供給人食。人們對食物的喜好不同,各有所長。

萬物雖繁,五色五味概之。氣為陽,本之天,味為陰,本之地,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人之嗜好不同,而於五氣五味各有所通,是人人之所不外者也。

白話文:

儘管世間萬物繁多,都可以用五色和五味來概括。氣屬於陽性,源自於天;味屬於陰性,源自於地。天用五氣滋養人體,地用五味滋養人體。人的嗜好不同,但對於五氣和五味都有各自相通之處,這是每個人都無法超越的。

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聲音能彰,故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
白話文:

當各種氣味進入鼻子後,都被儲存在心肺之中,會使人的氣色紅潤、聲音洪亮。因此,當心肺出現問題時,鼻子也會受到影響。各種味道進入嘴巴後,都被儲存在腸胃之中,這些味道被吸收儲存,用來滋養各種氣,氣息和諧平衡才能健康生長,津液也會相互滋養,神智才會自然產生。

五臟陰也,而上化清陽,氣通於天,通天氣者為鼻,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。心主五色(「五臟生成」:心合脈,其榮色),肺主五聲(《難經》語)。故上使五色鮮明,聲音響振。心肺有病,則火金上逆,胸膈鬱塞,故鼻竅不利(心肺有病二語,舊誤在「五臟別論」中)。六腑陽也,而下化濁陰,氣通於地,通地氣者為口,故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。

白話文:

五臟屬陰,但向上化生為清陽之氣,這氣與天相通,通天的部位是鼻子,所以五種氣息通過鼻子進入身體,藏於心肺。心主管控五色(「五臟生成」說:心對應脈象,其榮盛的氣色),肺主管控五種聲音(《難經》所言)。心肺健康,會使五色鮮明,聲音洪亮。心肺有病,就會導致火氣和金氣上升,胸膈鬱塞,所以鼻子不通(心肺有病這句話,原本誤載於「五臟別論」中)。六腑屬陽,但向下化生為濁陰之氣,這氣與地相通,通地的部位是嘴巴,所以五味進入嘴巴,藏於腸胃。

味有所藏,以養五臟之氣,臟氣衝和,則生津液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蓋水穀入胃,化氣生津,津者,五臟之精也。精氣之清靈者,發而為神,所謂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(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語)。心藏脈,脈舍神(《靈樞·本神》語)。神旺則脈氣流通,傳於氣口,以成尺寸,盈虛消長之機,悉現於此。

白話文:

食物進入體內後,其營養成分儲存在五臟中,滋養五臟的精氣。五臟精氣平衡,則會產生津液。津液相互滲透作用,從而產生精神。食物進入胃中,經過消化後產生津液,津液是五臟精華的集合。精氣中清澈靈動的部分會化成精神,所以精神是食物精氣的產物(出自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)。心臟中藏有脈絡,脈搏的跳動能養護精神(出自《靈樞·本神》)。精神旺盛則脈氣暢通,傳達到氣口,可以形成脈象,反映出脈氣盈虛消長的變化。
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:血者,神氣也,以其行於脈中,而得心神之運化故也。(以上三段,舊誤在「六節臟象論」)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:血液就是精神和氣,因為它在脈絡中流動,並得到心神運化的緣故。(以上三段,原誤置於「六節臟象論」中)

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岐伯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。氣口亦太陰也,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現於氣口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「氣口為什麼獨自成為五臟的主宰?」岐伯回答:「胃是水穀的海洋,六腑中的最大來源。各種食物進入人體後,都儲存在胃中,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。氣口也是太陰,所以五臟六腑的精氣味道,都來源於胃,而反映在氣口上。」

氣口者(即寸口)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動脈也(《難經》語)。水穀入胃,傳輸六腑,是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腑,充灌四維,以養五臟之氣。而其消磨水穀,化生精氣,分輸臟腑,散布經絡之權,全在於脾。脾以太陰,而含陽氣,左旋而善動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「寸口」是指手腕內側的脈搏,是脈搏的大集合,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。(出自《難經》)

食物和水進入胃中,然後輸送到六腑,所以胃是食物和水的「海洋」,是六腑的大源頭。

五味入口後,儲存在胃和腸胃中,滋養著四肢,以供應五臟的氣血。

而將食物和水消化,化生精氣,再分配到臟腑和經絡中,這項工作全權掌管在脾臟手中。脾臟屬於太陰之氣,但含有陽氣,是左旋且能活動的,因此能夠執行消化功能。

肺為手太陰,氣口者,肺經動脈,亦太陰也,是與足太陰同氣。故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自胃而輸脾,自脾而輸肺,自肺而注本經,變見於氣口。氣口為臟腑諸氣所朝宗,故獨為五臟之主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五臟別論」中)

白話文:

肺屬於手太陰經。氣口穴是肺經的動脈點,也屬於太陰經。所以肺經和足太陰脾經是同氣相求的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,都來源於胃,從胃輸送到脾,從脾輸送到肺,從肺再注入自己所屬的經絡,最後在氣口穴表現出來。氣口穴是臟腑諸氣匯聚的地方,所以它是五臟的總樞紐。

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
白話文:

食物中的氣進入胃部,將精氣散佈到肝臟,而多餘的氣則會流竄到筋脈。

食物中的氣進入胃部,產生濁氣而回歸心臟,多餘的精氣則流散到脈絡之中。

脈絡氣血運行,將經脈之氣匯聚於肺部。肺部統御四肢百脈,將精氣輸送至皮毛。

皮毛的脈絡匯聚精氣,將氣運行至內臟。內臟機能正常,精氣便會迴流於四臟,而多餘的氣則集中於權衡部位。

權衡部位氣血平衡,脈搏跳動規律,用以判斷生命狀態。

食谷入胃,脾土消磨,化生精氣,上歸肺金,肺氣宣布,傳諸皮毛臟腑,必由筋脈而行,故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,筋者,脈之輔也。次則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,脈者,血之府也(「脈要精微論」語)。脈氣流於十二經中,而十二經氣,總歸於肺,以氣統於肺,十二經之氣,皆肺氣也。

白話文:

吃下的穀物進入胃裡,脾胃會將其消化分解,化產生氣,這些氣上升到肺部,肺部的氣會散佈到皮毛和臟腑組織,必定會經過經脈運作,所以食物中的能量進入胃裡,會分散到肝臟,多餘的能量會流到經脈中。經脈就像血管的輔助通路。接著,體內的濁氣會回到心臟,過剩的能量會流到血管中,因為血管是血的倉庫(出自「脈要精微論」)。經脈中的氣會流到十二條經絡中,而十二條經絡的氣,最終都會回到肺部,整個身體的氣都由肺部控制,所以十二條經絡的氣,其實都是肺部的氣。

肺朝百脈(如天子朝會諸侯然),輸精於皮毛,以肺主皮毛也。皮毛與經脈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通乎神明,留於肺肝心腎四臟(脾為四臟中氣,故不言也),傳輸均勻,則氣歸於權衡(權衡,所以稱物者)。權衡以平,四臟無偏,注於經脈,歸諸氣口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
白話文:

肺部是所有經脈通向的地方(就像天子召見諸位諸侯),它將精氣運輸到皮毛,因此肺部主管皮毛。皮毛與經脈結合精氣,運行氣息到腑臟,腑臟的精氣流動通暢到神明,然後停留於肺、肝、心、腎等四臟中(脾臟是四臟的氣,所以原文中沒有提到),均勻傳輸,那麼氣息就會歸於衡量器(衡量器是用來稱量物體的)。衡量器保持平衡,四臟沒有偏頗,注入了經脈,歸於氣口,氣口一寸長,可以決定生死。

此氣口尺寸之原委也。

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

白話文:

飲品進入胃部,化生精氣,上達脾臟,脾氣將精氣散佈,上達肺部,調暢水道,下達膀胱,水精向四肢百骸分佈,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,與四季五臟的陰陽變化相協調,這是身體的正常狀態。

飲入於胃,化為精氣,遊溢升騰,上輸於脾,脾氣散此水精,上歸於肺,肺氣降灑,化為雨露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以成小便,此水滓之下傳者。至其水精,則周流宣布,並行於五經之中(五臟之經),合於四時五臟之氣,陰陽調適,揆度均平,以為常也,是氣口尺寸之由來也。

白話文:

喝進去的東西在胃裡消化後,轉化為精氣,經由升騰作用,輸送給脾臟。脾臟又將精氣中的水份分散,再輸送給肺臟。肺臟就以降灑的方式,將水份轉化為雨露,調節水道的暢通,再將水份送往下面的膀胱,最後排出體外成為小便。這是水份殘渣的輸送過程。

至於水份精華的部分,則會在五臟的經絡中循環,並配合四季五臟之氣的變化,讓陰陽調和,達到平衡的狀態。這就是「尺寸口訣」的由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