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0)

1. 四時刺逆從論(五十五)

厥陰有餘病陰痹,不足病熱痹,滑則病狐風疝,澀則病少腹積氣。

厥陰,心主,有餘病陰痹,陰盛而火衰也。不足病熱痹,陰衰而火盛也。滑則病狐風疝,手足厥陰同經,風木鬱遏而衝突也(狐風疝,如狐之出沒無常)。澀則病少腹積氣,肝氣槃結而不舒也。

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,不足病肝痹,滑則病肝風疝,澀則病積,時筋急目痛。

肝主筋,脈行脅肋,與少陽膽為表裡,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,經絡瘀遏而不行也。不足病肝痹,臟氣阻滯而不達也。滑則病肝風疝,風木之郁動也。澀則病積,肝氣之痞塞也。時筋急目痛者,乙木下陷則筋急,甲木上逆則目痛。肝竅於目,而目痛之原,則由於膽,相火上炎,是以熱作也,甲木鬱沖,是以痛生也。

少陰有餘病脈痹身時熱,不足病心痹,滑則病心風疝,澀則病積,時善驚。

心屬火,其主脈,少陰有餘病脈痹身時熱,脈阻而火旺也。不足病心痹,火衰而氣痞也。滑則病心風疝,心氣鬱塞而振動也。澀則病積,心氣閉結而不通也。時善驚者,神不根精也。

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,不足病脾痹,滑則病脾風疝,澀則病積,心腹時滿。

脾主肉,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,寒水上泛而侮土也。不足病脾痹,濕土中鬱而不運也。滑則病脾風疝,脾氣鬱遏而鼓動也。澀則病積,脾氣堙塞而不行也。心腹時滿,濕旺胃逆,濁氣不降也。

陽明有餘病皮痹隱疹,不足病肺痹,滑則病肺風疝,澀則病積,時溲血。

肺主皮,與陽明大腸為表裡,陽明有餘病皮痹隱疹,表閉而邪郁也(疹見皮里,不能透發,謂之隱疹),不足病肺痹,氣梗而不降也。滑則病肺風疝,肺氣壅阻而激宕也。澀則病積,肺氣凝滯而不通也。時溲血者,肺失收斂之政也。

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,不足病腎痹,滑則病腎風疝,澀則病積,時善巔疾。

腎主骨,與太陽膀胱為表裡,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,水冷髓寒而土濕也。不足病腎痹,腎氣寒冱而凝瘀也。滑則病腎風疝,腎氣結滯而鬱沖也。澀則病積,腎氣堅凝而不散也。時善巔疾者,太陽之脈,上額交巔而後行也。

是故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中。帝曰:余願聞其故。岐伯曰,春者天氣始開,地氣始泄,凍解冰釋,水行經通,故人氣在經脈。夏者經滿氣溢,入孫絡,受血,皮膚充實,故人氣在孫絡。長夏者經絡皆盛,內溢肌中,故人氣在肌肉。

秋者天氣始收,腠理閉塞,皮膚引急,故人氣在皮膚。冬者蓋藏,血氣在中,內著骨髓,通於五臟,故人氣在骨髓。是故邪氣者,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,至其變化,不可為度,必從其經氣,闢除其邪,除其邪則亂氣不生。

白話文:

四時刺逆從論(五十五)

厥陰經氣過盛會導致陰痹(寒性痹症),不足則引發熱痹;脈象滑可能出現狐風疝(症狀如狐狸般不定時發作),脈象澀則可能導致少腹積氣。

  • 厥陰(心包經)氣盛時,陰氣旺盛而陽火不足,故生陰痹;氣不足時陰衰而陽火偏亢,故生熱痹。
  • 脈滑反映風木之氣鬱滯衝動(狐風疝如狐狸隱現無常);脈澀則因肝氣鬱結不暢,形成少腹積氣。

少陽經氣過盛易引發筋痹和脅肋脹滿,不足則導致肝痹;脈滑可能出現肝風疝,脈澀則可能形成積聚,並伴隨筋急、目痛。

  • 肝主筋,其經脈行於脅肋,與少陽膽經表裡相應。氣盛時經絡瘀阻,病筋痹脅滿;氣不足則臟氣不通,成肝痹。
  • 脈滑為風木鬱動(肝風疝);脈澀則肝氣壅塞成積聚。筋急因肝木下陷,目痛因膽經上逆(甲木鬱衝,相火上炎)。

少陰經氣過盛會引發脈痹且身體時熱,不足則病心痹;脈滑可能心風疝,脈澀則成積聚,並伴有易驚症狀。

  • 心屬火,主血脈。氣盛時血脈受阻而火旺(脈痹身熱);氣不足則心陽不振(心痹)。
  • 脈滑為心氣鬱塞震動(心風疝);脈澀則心氣閉結成積聚。易驚是因心神失養。

太陰經氣過盛易致肉痹與內寒,不足則病脾痹;脈滑可能脾風疝,脈澀則成積聚,並有心腹脹滿。

  • 脾主肌肉。氣盛時寒水侵犯脾土(肉痹寒中);氣不足則濕土鬱滯(脾痹)。
  • 脈滑因脾氣鬱遏鼓動(脾風疝);脈澀則脾氣壅塞成積聚。心腹脹滿因濕氣阻滯、胃氣不降。

陽明經氣過盛易病皮痹與隱疹,不足則病肺痹;脈滑可能肺風疝,脈澀則成積聚,並偶見尿血。

  • 肺主皮毛,與陽明大腸經表裡相應。氣盛時表閉邪鬱(隱疹不透發);氣不足則肺氣不降(肺痹)。
  • 脈滑為肺氣壅阻激盪(肺風疝);脈澀則肺氣凝滯成積聚。尿血因肺失收斂之能。

太陽經氣過盛易致骨痹與身體沈重,不足則病腎痹;脈滑可能腎風疝,脈澀則成積聚,並時有頭頂疾患。

  • 腎主骨,與太陽膀胱經表裡相應。氣盛時水寒土濕(骨痹身重);氣不足則腎氣凝瘀(腎痹)。
  • 脈滑因腎氣鬱衝(腎風疝);脈澀則腎氣堅結成積聚。頭頂疾患因太陽經脈上行巔頂。

四季氣血運行規律

  • 春氣在經脈(天地氣開,水行經通);
  • 夏氣在孫絡(經脈氣血充盈,外溢皮膚);
  • 長夏在肌肉(經絡氣血盛而入肌);
  • 秋氣在皮膚(腠理閉塞,氣血外束);
  • 冬氣在骨髓(氣血內藏,深連五臟)。

邪氣常隨四時氣血變化侵入人體,變化無常,需順應經氣驅邪,邪去則氣機不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