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9)
卷七 (9)
1. 離合真邪論(五十四)
經氣虛弱,則瘀塞不行,必先捫而循之,以行其經,切而散之,以開其滯,推而按之,以蓄其力,彈而怒之,以致其氣,抓而下之,以決其瘀,俟其既通,而後取之,以復其虛。經氣已通,乃外引其門,以閉其神。待其呼盡,而後內針,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。經氣未至,停針候之,如待所尊貴之人,不知日暮,其氣已至,(以與已通。
)調適而保護之。候其吸而引針,則氣不得出,各在其原舊之處。針出則推闔其門,令神氣內存,大氣留止而不泄,故命曰補。瀉曰得氣,邪氣得也,補曰氣至,真氣至也。
白話文:
[離合真邪論(五十四)]
當經脈氣血虛弱時,氣血便會淤滯不通。治療時,必須先用手觸摸並沿著經絡按壓,以疏通氣血;用切按的手法分散淤滯,使阻塞處得以開通;再用推按的方式積蓄氣力,並以彈撥手法激發經氣;最後用指尖抓按,將淤血排除。等到氣血通暢後,再進行針刺,以恢復虛弱的經氣。
當經氣已經通暢,便要從外部引導穴位(門),以閉合內在的神氣。等到患者呼氣結束時,再將針刺入,靜靜地長時間留針,直到經氣到達為止。若經氣尚未抵達,需暫時停針等待,如同等待尊貴之人,不可急躁。待氣至後,再予以調和並保護針感。
在患者吸氣時拔出針,如此氣血便不會外散,各歸原位。出針後,按壓針孔(門),使神氣內存,邪氣停留而不外洩,這種方法稱為「補」。所謂「瀉」,是指病邪之氣被排出;而「補」,則是真氣回歸經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