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8)

1. 離合真邪論(五十四)

知其可取如發機,不知其取如扣椎,故曰知機道者,不可掛以發,不知機者,扣之不發,此之謂也。不可掛以發者,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。扣之不發者,血氣已盡,其病不可下也。

邪之方來,止而取之,遲疾之間,非上工不知。知其可取,如發弩機,不知其取,如扣鐵椎,故曰知機道者,不可掛以發,不知機者,扣之不發(九針十二原語),此之謂也。所謂不可掛以發者,言邪方來時,其去甚速,待邪之至時而即髮針瀉之,無絲髮之遲延也。所謂扣之不發者,言邪氣已去,而脫其真氣,血氣已盡,則邪復來,而病益蓄,其病不可下也。(《靈樞·小針解》:不可掛以發者,言氣易失也。

扣之不發者,言不知補瀉之意,血氣已盡,而氣不下也)

帝曰:善。然真邪,以合,波隴不起,候之奈何?岐伯曰: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衰而調之,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,審其病臟以期之。地以候地,天以候天,人以候人,調之中腑,以定三部。不知三部者,陰陽不別,天地不分,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,雖有大過且至,工不能禁也。

地以候地,天以候天,人以候人,義見「三部九候論」。中腑,中脘也,調之胃腑中脘之氣,以定上中下三部,則九候皆得矣。大過,大病也,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,釋邪攻正,泄其真氣,雖有大病且至,工亦不能禁止也。

用針無義,反為氣賊。誅罰無過,命曰大惑。奪人正氣,以從為逆,反亂大經,真不可復。用實為虛,以邪為真,營衛散亂,真氣已失,邪獨內著,絕人長命,予人夭殃。不知三部九候,故不能久長。

三部九候,所以候真邪以施補瀉也,不知三部九候,釋邪攻正,則人死矣。真亡邪盛,不可長久也。

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此邪新客,溶溶未有定處也,推之則前,引之則止,逆而刺之,此攻邪也。疾出以去盛血,而復其真氣,刺出其血,其病立已。

邪之新客,去來溶溶(水流貌),未有定處,推之則前,引之則止,當是時也,迎而刺之,此攻其邪.非瀉其真也。疾出其針,以去盛血,而復其真氣,刺出其血,其病立已,邪去而真復故也。

吸則內針,無令氣忤,靜以久留,無令邪布,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,候呼引針,呼盡乃去,大氣皆出,故命曰瀉。

吸則內針,無令經氣之外忤,靜以久留,無令邪氣之散布,吸則轉針,以必得邪氣為故,候呼引針,呼盡乃去,邪之大氣皆出,故命曰瀉。上曰疾出,已得氣也,此曰久留,未得氣也,針法原以得氣為故。吸則轉針,必得其氣,氣得則針隨呼出,不可留矣。

帝曰:不足者補之奈何?岐伯曰:必先捫而循之,切而散之,推而按之,彈而怒之,抓而下之,通而取之,外引其門,以閉其神,呼盡內針,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,如待所貴,不知日暮,其氣已至,適而自護,候吸引針,氣不得出,各在其處,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,故命曰補。

白話文:

[離合真邪論(五十四)]

懂得針刺時機的人,下針如扣動弩機般精準迅速;不懂的人,則像敲擊木樁般遲鈍無效。因此說,明白時機關鍵的人,不容絲毫延誤;不懂時機的人,即使下針也無效果。所謂「不容延誤」,是指邪氣正盛時立刻進針瀉邪;而「無效果」則指邪氣已退,真氣耗竭,此時病邪已深,難以治癒。

邪氣初至時,應及時阻截。這其中的快慢分寸,唯有高明醫者方能掌握。知曉時機者如發弩般迅捷,不知者則如敲鐵杵般茫然。若邪氣來勢急驟,需即刻下針瀉邪,不容遲疑;反之,若邪氣已退而真氣虛脫,血氣枯竭,病邪將再次積聚,此時針刺已無意義。

黃帝問:「若真氣與邪氣混雜,病勢隱伏難察,該如何診斷?」岐伯答:「需仔細切按三部九候的脈象盛衰來調治,觀察經絡氣血失衡之處,推測病變臟腑。『地部』診地氣,『天部』診天氣,『人部』診人氣,並調和中焦之氣以確立三部脈象。不明三部九候者,無法區分陰陽天地,即使大病將至,醫者亦難以阻擋。」

若針刺不當,反會損傷正氣。誤瀉無過之處,稱作「大惑」——擾亂經脈,耗竭真氣,使邪氣深駐,斷人壽命。這皆因不明三部九候之理,無法長久維繫健康。

黃帝問:「如何施行補瀉?」岐伯答:「新侵的邪氣游移未定,推之則進,引之則止。此時迎其勢而刺,可驅散邪氣,速出針以放瘀血,恢復真氣,病即痊癒。」瀉法要領:在患者吸氣時進針,避免氣機逆亂;靜留針至邪氣聚集,再隨呼氣引針而出,使邪氣盡洩。

對於虛症補法,先以按摩、彈撥手法疏導經氣,待呼氣盡時進針,靜留至氣至,如等候貴客般耐心。氣至後,趁吸氣時出針並按閉針孔,使正氣留存,此即補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