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離合真邪論(五十四)

黃帝問曰:余聞九針九篇,夫子乃因而九之,九九八十一篇,余盡通其意矣。經言氣之盛衰,左右傾移,以上調下,以左調右,有餘不足,補瀉於滎輸,余知之矣。此皆營衛之傾移,虛實之所生,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。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,其病人如何?取之奈何?

九針九篇,因而九之,九九八十一篇,《靈樞經》也。滎,脈之滎穴。輸,俞穴也(輸與俞同)。

岐伯曰:夫聖人之起度數,必應於天地,故天有宿度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,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,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,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血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經之動脈,其至也,亦時隴起,其行於脈中循循然,其至寸口中手也,時大時小,大則邪至,小則平,其行無常處,在陰與陽,不可為度。從而察之三部九候,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。

泣與澀同。

聖人之起度數,必應於天地,故天有宿度(宿,二十八宿,度,三百六十五度),分於十二辰次,地有十二經水(清、渭、海、湖、汝、澠、淮、漯、江、河、濟、漳),以應十二辰次,人有十二經脈,(手三陽、足三陽、手三陰。足三陰。)以應十二經水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,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,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,卒風暴至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隴,高也。

水性如此,人脈亦然,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血淖澤,熱蒸表泄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經中之動脈,其至也,亦時隴起,其行於脈中循循然,往來不住,其至寸口而中於手也,時大時小,大則邪至,小則氣平,其行無常處,在陰與陽,難為豫度。從而察之於三部九候之中,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,不使之他往也。

帝曰:候氣奈何?岐伯曰:夫邪去絡入於經也,舍於血脈之中,其寒溫未相得,如湧波之起也,時來時去,故不常在。方其來也,必按而止之,止而取之,無逢其沖而瀉之,故曰其來不可逢,此之謂也。候邪不審,大氣已過,瀉之則真氣脫,真氣者,經氣也,脫則不復,經氣太虛,邪氣復至,而病益蓄,故曰其往不可追,此之謂也。

邪之去絡而入於經也,舍於血脈之中,與經氣相薄,寒溫異性,營衛郁阻,如湧波之起也。邪氣時來時去,故不常在一方。方其來也,必手按而止之,遏其他往之路,止而不動,而後取之,無逢其沖氣方來而遽瀉之,以致邪盛難伏,故曰其來不可逢(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語),此之謂也。

若候邪不審,令其大氣已過,瀉之則真氣亡脫,真氣者,經氣也,脫則不能復舊,經氣太虛,邪氣復至,而病益蓄積,故曰其往不可追(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語)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離合真邪論(五十四)》

黃帝問道:我聽過九針的九篇論述,而您又將其擴充為九九八十一篇,我已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。經典中提到氣的盛衰、左右偏勝和上下左右的調節,以及通過滎穴和輸穴來補虛瀉實,這些我都理解了。這些都是營衛之氣偏勝、虛實產生的緣由,並非外邪入侵經脈所致。我想知道外邪侵入經脈時,病人會有什麼表現?又該如何治療?

岐伯回答:聖人制定法度時,必然與天地相應。因此天有星辰的運行規律,地有經水的流動,人有經脈的循行。當天地氣候溫和時,經水平靜;天寒地凍時,經水凝滯;天氣炎熱時,經水沸騰;若突然刮起狂風,經水便會波濤洶湧。邪氣侵入人體經脈時亦是如此:寒邪會使血液凝澀,暑邪會使血液稀薄,虛邪侵入後,就像經水遭遇風暴一樣。經脈中的搏動有時也會如波濤般起伏,在脈中循行流動,到達寸口時,脈象時大時小——脈大表示邪氣盛,脈小則說明氣血平和。邪氣在陰經與陽經之間遊走不定,難以預測。此時應仔細觀察三部九候的脈象,一旦發現邪氣,立即阻截其去路。

聖人建立的法度與天地相應。天有二十八宿和三百六十五度的劃分,對應十二時辰;地有十二條經水(清、渭、海、湖、汝、澠、淮、漯、江、河、濟、漳),對應十二時辰;人有十二經脈(手足三陰三陽),與十二經水相呼應。天地溫和時經水平靜,天寒地凍時經水凝滯,酷暑炎熱時經水沸騰,突然的狂風會使經水波濤洶湧(「隴」即高聳之意)。水的性質如此,人體經脈也一樣。

當邪氣侵入經脈,寒邪使血凝滯,暑邪使血稀薄,若體表因熱而疏洩,虛邪便趁機入侵,正如經水遭遇風暴。經脈中的搏動有時會突然增強,在脈中持續流轉,到達寸口時脈象時大時小——脈大表示邪盛,脈小則氣血平和。邪氣在陰陽經脈間遊走無常,難以預判。此時須通過三部九候診察,及時攔截邪氣去路,防止其擴散。

黃帝問:如何診察邪氣?
岐伯答:邪氣離開絡脈進入經脈後,停留於血脈中,與經氣相互作用,寒熱性質相衝突,導致營衛阻滯,如同洶湧的波浪時起時落,邪氣來去不定。當邪氣來襲時,應按壓經脈阻截其去路,待其穩定後再施針治療,切勿在邪氣正盛時強行瀉法,這就是「邪氣來勢不可迎擊」的道理。

若診察不準,待邪氣高峰已過再施瀉法,反而會損耗真氣(即經氣)。真氣一旦耗散便難以恢復,導致經氣虛弱,邪氣再度來襲,病情反而加重。這就是「邪氣離開時不可追擊」的道理。

邪氣由絡入經後,滯留血脈中與經氣相爭,寒熱相激使營衛鬱阻,如波濤起伏不定。邪氣移動時,需按壓經脈阻止其擴散,待其固定後再治療,不可在邪氣巔峰時強行瀉法,否則難以制服,此即「不可迎擊」的含義。

若判斷失誤,邪氣已過高峰才施瀉法,會導致真氣耗竭。真氣即經氣,一旦耗損便無法恢復,經氣過於虛弱時,邪氣將趁虛再犯,使病情惡化,此即「不可追擊」的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