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6)

1. 八正神明論(五十三)

《靈樞·官針》:法於往古,驗於來今,觀於冥冥,通於無窮。此下俱解「官針」之義。《針經》即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先立《針經》是也。

是故工之所以異也,視之無形,嘗之無味,若神彷彿,故謂冥冥。虛邪者,八正之虛邪氣也。正邪者,身形若用力汗出,腠理開,逢虛風,其中人也微,故莫知其情,莫見其形。上工救其萌芽,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,盡調不敗而救之,故曰上工,下工救其已成,救其已敗,救其已成者,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,因病而敗之也。知其所在者,知診三部九候病脈之處而治之,故曰守其門戶焉。

三部九候為之原,九針之論不必存也。

「官針」:粗工所不見,良工之所貴,莫知其形,若神彷彿。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。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見於色,不知於其身,若有若無,若亡若存,有形無形,莫知其情。是故上工之取氣,乃救其萌芽,下工守其已成,因敗其形。故工之用針也,知氣之所在,而守其門戶。

上工之所以異於粗工者,能於正邪初傷,有形無形之際,先見三部九候之氣,救之於早,不事病成而事敗,以能知其氣之所在,是以守其門戶而無失也。(此即觀於冥冥之義)

帝曰:余聞補瀉,未得其意。岐伯曰:瀉必用方,方者,以氣方盛也,以月方滿也,以日方溫也,以身方定也,以息方吸而內針,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,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,故曰瀉必用方,其氣易行焉。補必用員,員者行也,行者移也,刺必中其營,復以吸排針也。員與方,非針也。

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營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

「官針」:瀉必用員,補必用方,此曰瀉必用方,補必用員,文異而義通也。瀉者,以吸內針,以呼出針,針出而氣瀉矣。員與方,乃針法耳,非針也。在臟腑曰血氣,在經絡曰營衛。肝藏血,血舍魂,肺藏氣,氣舍魄,魂升而神化,神降而魄生。神居血氣之中,形包血氣之外,養其血氣,即所以養其神,而養其神,即所以養其形也,故養神者,必知形體之肥瘦,養形者,必知氣血之盛衰。血氣者,即人之神所攸賴而弗離者,不可不謹養也。

帝曰:妙乎哉論也!合人形於陰陽四時,虛實之應,冥冥之期,其非夫子,孰能通之!然夫子數言形與神,何謂形?何謂神?原卒聞之。岐伯曰:請言形,形乎形,目冥冥,問其所病,索之於經,慧然在前,按之不得,不知其情,故曰形。帝曰:何謂神?岐伯曰:請言神,神乎神,耳不聞,目明心開而志先,慧然獨悟,口弗能言,俱視獨見,適若昏,昭然獨明,若風吹雲,故曰神。

索之於經,索之於經絡也。慧,明也,慧然在前,似有形矣,乃按之不得,實不知其情,終無形之可索也。目明心開而志先,心目瞭然,志先覺之,慧然獨悟矣,而口弗能言,實俱視而獨見,適若昏蒙,又復昭然獨明,若風吹雲,聚散無定,言神之所在,可以意悟,而不可以言傳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八正神明論(五十三)》

《靈樞·官針》提到,醫者應取法古代經驗,並在當今臨床中驗證,觀察隱微的現象,通達無窮的變化。以下解釋「官針」的意義。《針經》即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首先確立針灸的經典理論。

因此,高明的醫者與衆不同之處,在於能察覺無形的變化,體會難以言喻的微妙,徬彿通達神靈,故稱為「冥冥」。虛邪指來自八方不正之氣,而正邪則是因身體勞累、汗出腠理開時,偶感輕微風邪,其影響隱晦,難以察覺其形跡與機理。高明的醫者(上工)能在疾病萌芽時介入,透過診察三部九候之氣,調和氣血以防病情惡化;反之,技術不足的醫者(下工)僅能在疾病形成或惡化後救治,因未能掌握三部九候的氣機失調,導致治療失敗。真正懂醫理者,能確知病脈所在並對症施治,故稱之為「守其門戶」。

三部九候是診治的根本,若掌握此原則,九針的理論反而不必拘泥。

「官針」的奧妙在於:粗淺的醫者無法領會,而良醫珍視的正是這無形之機,猶如神靈運作。虛邪侵襲人體時,會明顯引發寒顫等形體反應;正邪的影響較隱微,初期僅顯現於面色變化,患者自身未必察覺,其跡象若有若無,難以明確捕捉。因此,上工通過調氣在病發前阻斷,下工卻只能被動應對已成之病,甚至因誤治而損傷形體。醫者用針的關鍵,在於知曉氣機變動之處,並固守其調治的門戶。

上工與粗工的區別,在於能否於正邪初傷時(無論有形無形),率先從三部九候之氣察覺端倪,及早介入,避免疾病成形。因其能精準掌握氣機動向,故能守住治療關鍵。(此即「觀於冥冥」的真諦)

黃帝問:「我聽聞補瀉之法,但未通其真意。」岐伯答:「瀉法必依『方』的準則——『方』指氣血正旺、月亮正圓、日光正暖、身心安定之時。在患者吸氣時進針,待其吸氣時捻針,呼氣時緩緩出針。如此,瀉法之氣易於運行。補法則須循『圓』——『圓』意為流動與推移,針刺須達營分,並配合吸氣時行針。『圓』與『方』並非指針具本身,而是針法原則。」

因此,調養神氣者,必先明瞭形體的肥瘦與營衛血氣的盛衰。血氣是人的神氣根基,必須謹慎調護。

「官針」另言:瀉法用圓,補法用方。此處雖文字相反,但道理相通。瀉法於吸氣時進針,呼氣時出針,針出則邪氣得瀉。「圓」與「方」僅為針法區分,非關針具。在臟腑稱血氣,在經絡稱營衛。肝藏血而寄魂,肺藏氣而寓魄,魂升則神顯,神降則魄生。神寓於血氣之中,形體包裹血氣於外。養護血氣即是養神,養神即是養形,故調神者需知形體狀態,養形者需明氣血盛衰。血氣為神所依,務必細心調養。

黃帝嘆:「論述精妙啊!將人體與陰陽四時、虛實變化相合,透察幽微之機,若非先生,誰能通達?然先生屢提形與神,何謂形?何謂神?願聞其詳。」岐伯答:「形,指具體可見的軀體。看似可察,但深入探究經絡病變時,雖覺明晰在前,觸按卻無實跡,終難確知其情,故稱『形』。」黃帝又問:「何謂神?」岐伯答:「神,超越感官。耳不能聞,卻能心目洞開而預知,獨自領悟卻無法言傳。衆人同視,唯其獨見;看似混沌,卻昭然明晰,如風吹散浮雲,無形無定。故曰『神』——只可意會,不可言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