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4)
卷七 (4)
1. 針解(五十二)
黃帝問曰:願聞九針之解,虛實之道。岐伯對曰:刺虛則實之者,針下熱也,氣實乃熱也。滿而瀉之者,針下寒也,氣虛乃寒也。菀陳則除之者,出惡血也。邪勝則虛之者,出針勿按。徐而疾則實者,徐出針而疾按之。疾而徐則虛者,疾出針而徐按之。言實與虛者,寒溫氣多少也。
若無若有者,疾不可知也。察後與先者,知病先後也。為虛與實者,工勿失其法。若得若失者,離其法也。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者,為其各有所宜也。補瀉之時者,與氣開闔相合也。九針之名,各不同形者,針窮其所當補瀉也。
此解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凡用針者,虛則實之,滿則瀉之,菀(苑同郁)陳則除之,邪勝則虛之。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。言實與虛,若有若無,察後與前,若存若亡,為虛與實,若得若失。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,補瀉之時,以針為之。九針之名,各不同形。(「九針十二原」文)
刺法:虛則實之者,針下熱至則實,氣實乃熱也。滿而瀉之者,針下寒則虛,氣虛乃寒也。菀陳則除之者,出其惡血也。邪勝則虛之者,出針勿按,使其邪去而經虛也。徐而疾則實者,徐出針而疾按之,令裡氣之莫瀉也。疾而徐則虛者,疾出針而徐按之,令裡氣之得出也。言實與虛者,寒溫二氣之多少也。
若無若有者,疾之有無虛實,不可知也。察後與先者,察知病氣之先後也。為虛與實者,工於補瀉,勿失其法也。若得若失者,似若離其法也。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者,為其或補或瀉,各有所宜也。補瀉之時者,與經氣開闔之宜,適相合也。九針之名,各不同形者,針之長短大小各異其制,窮盡其所當補瀉之法也。
(針形,詳見《靈樞》)
刺實須其虛者,留針,陰氣隆至,針下寒,乃去針也。刺虛須其實者,陽氣隆至,針下熱,乃去針也。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者,勿變更也。深淺在志者,知病之內外也。近遠如一者,深淺其候等也。如臨深淵者,不敢墮也。手如握虎者,欲其壯也。神無營於眾物者,靜志觀病人,無左右視也。
義無邪下者,欲端以正也。必正其神者,欲瞻病人目,制其神,令氣易行也。
此解「寶命全形論」:刺虛者須其實,刺實者須其虛。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,深淺在志,遠近如一,如臨深淵,手如握虎,神無營於眾物,義無邪下,必正其神(「寶命全形論」文)。刺實須其虛者,留針,候之陰氣隆至,盛至也。針下寒生,乃去針也。刺虛須其實者,留針,候之陽氣隆至,針下熱生,乃去針也。
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者,勿變更而失守也。深淺在志者,知病之內外,針之淺深皆宜也。近遠如一者,病之深淺不同,而測候之法,皆以氣至為準,適相等也。如臨深淵者,不敢怠墮也。手如握虎者,欲其力壯也。神無營於眾物者,靜志而觀病人,無左右旁視也。義無邪下者,針入孔穴,欲其端以正也。
白話文:
針解(五十二)
黃帝問道:我想瞭解九針的原理及虛實的道理。岐伯回答:針刺虛證使其充實,是指針下產生熱感,正氣充實才會發熱。對盛滿的病證用瀉法,是指針下出現涼感,邪氣虛弱才會發涼。對郁結陳久的病症要清除,指的是放出惡血。邪氣旺盛時用瀉法,指拔針後不要按壓針孔。緩慢出針而迅速按壓針孔,是補法;快速出針而緩慢按壓針孔,是瀉法。所謂虛實,是指寒熱之氣的多寡。
若有若無的感覺,是指疾病的虛實難以察覺。觀察病情先後,是為了瞭解病的發展過程。施行補瀉時,醫者不可違背法則。若效果似有似無,是偏離了正確方法。虛實的關鍵在於九針的巧妙運用,因其各有適用的病證。補瀉時機的選擇,需與經氣的開闔相配合。九針名稱不同,形狀各異,正是為了全面實現補瀉的效果。
(此段解釋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相關內容)
針刺實證需使其轉虛,應留針至陰氣強盛,針下發涼才出針;針刺虛證需使其充實,應留針至陽氣強盛,針下發熱才出針。經氣已至時,需謹慎守候不可失誤,不可隨意改變手法。針刺深淺要根據病情內外而定,無論病位遠近,候氣標準相同。操作時要如臨深淵般謹慎,持針如握虎般專注,心神專注而不分心,下針時端正無偏斜,並凝視患者眼睛以安定其神志,促使氣血順暢。
(此段解釋《寶命全形論》相關內容)
刺實證需使其轉虛,留針等待陰氣盛至,針下發涼後出針;刺虛證需使其充實,留針等待陽氣盛至,針下發熱後出針。"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"指不可隨意更動手法。"深淺在志"需根據病位內外決定針刺深度。"遠近如一"指無論病位深淺,均以氣至為判斷標準。行針時如臨深淵般警惕,持針如猛虎般有力,心神專一不旁騖,下針端正不偏斜,並注視患者以穩定其神,使氣易行。
(針具形狀詳見《靈樞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