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 寶命全形論(五十一)

帝曰:余念其痛,心為之亂惑,反甚其病,不可更代,百姓聞之,以為殘賊,為之奈何?岐伯曰: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,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,黔首共飲食,莫知之也。一曰治神,二曰知養身,三曰知毒藥為真,四曰制砭石小大,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,五法俱立,各有所先。

五行之理,克其所勝,萬物盡然,不勝其數。故針法五行,有懸布天下者五,黔首(黔,黑也,秦謂百姓為黔首,言其黑頭無知也,其語始此)共飲食,而已莫知之也。一曰治神,治其神明,以存針也(義見下文)。二曰知養身,知去邪扶正,以養人身也。三曰知毒藥為真,知毒藥攻邪,以為真也。

四曰知制砭石小大,制砭石小大之度,以適病也。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,知腑臟血氣陰陽虛實之分,補瀉無差也。五者之法俱立,因病制宜,各有所先也。

今末世之刺也,虛則實之,滿者瀉之,此皆眾工所共知也。若夫法天則地,隨應而動,和之者若響,隨之者若影,道無鬼神,獨來獨往。

末世之刺,虛補實瀉,眾工皆知,非其至也。若夫法天則地,隨應而動(隨宜而動),氣血之變,若影響之逐形聲,道無鬼神,而獨來獨往,此則眾工所不解矣。

帝曰: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,五臟已定,九候已備,後乃存針。眾脈不見,眾凶弗聞,外內相得,無以形先,可玩往來,乃施於人。人有虛實,五虛勿近,五實勿遠。至其當發,間不容瞚,伏如橫弩,起如發機,手動若務,針耀而勻,靜意視義,觀適之變,是謂冥冥,莫知其形,見其烏烏,見其稷稷,從見其飛,不知其誰。

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,我以神往,人之五臟已定,九候已備,後乃存意於針。針貴得要,眾脈不必盡見,眾凶弗容盡聞,法在外內相得,無以形先,待其可玩往來(可以玩索而得獨往獨來之意),乃施於人。人有虛實,五虛勿近,不可補也,五實勿遠,易於瀉也。至其當發之時,間不容瞚,轉瞬而已晚也(瞚,轉瞬也)。

伏如橫弩不動,起如發機之速,手動若務(務與鶩同)。勢至捷也。針耀而勻(耀與躍同),力至均也。靜意視義,觀其虛實所適之變,是謂冥冥無象,莫知其形。見其烏烏,見其稷稷(烏烏,烏鳥鳴聲。《漢明帝起居注》:帝東巡過亭障,有烏飛鳴聖輿上,亭長祝曰:烏烏啞啞。

又歌聲。《史·李斯傳》:歌呼烏烏。稷稷,疾也。《詩。小雅》:既齊既稷。《注》:齊,整。稷,疾。烏烏稷稷,喻針之妙捷,若飛鳥也),從見其飛行絕跡而已,不知其誰所使之也。

帝曰:何如而虛?何如而實?岐伯曰:刺虛者須其實,刺實者須其虛。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,深淺在志,遠近若一,如臨深淵,手如握虎,神無營於眾物,義無邪下,必正其神。

白話文:

寶命全形論(五十一)

黃帝說:「我想到病患的痛苦,心中因此混亂困惑,反而加重他們的病情,卻無法代替他們承受。百姓聽到這些,會認為我殘忍無情,該如何是好?」

岐伯回答:「五行相剋之理,萬物皆然,無法窮盡。例如木遇金被伐,火遇水則滅,土遇木則疏通,金遇火則損缺,水遇土則阻絕。針刺之法有五項要領廣傳天下,但百姓日用而不知:一是調治心神,二是懂得養生,三是明辨藥性,四是掌握砭石尺寸,五是通曉臟腑血氣的診斷。五法並用,需按病情優先施行。」

當今醫者針刺,虛證補之、實證瀉之,這只是常識。唯有順應天地法則,隨機而動,如響應聲、如影隨形,不賴鬼神之力,獨具超然境界,才是真正高明的醫道。

黃帝問:「請詳述其中道理。」岐伯說:「針刺的關鍵在於先安定心神,待患者五臟穩定、脈象清晰,再專注下針。不執著表象,需內外協調,把握氣機往來時機。虛實之證,五虛不可妄補,五實不宜延瀉。施針時機稍縱即逝——靜如張弩待發,動如扣動扳機;運針迅捷均勻,專注觀察氣血變化,看似無形無跡,卻如飛鳥掠空,難測其妙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處理虛實?」岐伯答:「刺虛證要引其氣充實,刺實證要導其氣虛散。經氣到位後需謹守不失,深淺遠近沈著如一,如臨深淵般謹慎,持針如握虎般穩重,心神不為外物所擾,下針端正無偏,方能調和其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