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2)

1. 異法方宜論(五十)

黃帝問曰:醫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何也?岐伯曰:地勢使然也。東方者,天地之所始生也,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,其民食魚而嗜咸,黑色而疏理,皆安其處,美其食。魚者使人熱中,咸者勝血,其病皆為癰瘍,其治宜貶石,故砭石者,亦從東方來。砭,音邊。

血熱蒸發,汗孔常開,故其理疏。感冒風寒,閉其營衛,格阻不行,則生臃腫,瘀熱蒸腐,則成癰瘍。砭石,石針也。(《山海經》:高氏之山,有石如玉,可以為針)

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也,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華食而脂肥,邪不能傷其形體。其病生於內,其治宜毒藥,故毒藥者,亦從西方來。

風氣清涼,皮毛斂閉,不病外感而病內傷,故宜毒藥。

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也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。臟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焫,故灸焫者,亦從北方來。

乳酪寒滑助濕,易生脹滿之病,經絡凝澀,故宜灸焫。
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也,其地下,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,其民嗜酸而食胕,致理而赤色。其病攣痹,其治宜微針,故九針者,亦從南方來。

濕熱熏蒸,多病骽足攣痹之證,故宜微針通其經絡,以泄濕熱。

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,其民食雜而不勞。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蹺,故導引按蹺者,亦從中央出也。

濕傷經絡,營衛不運,易生痿厥寒熱之證,故宜導引按摩,以通氣血。

聖人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,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體也。

聖人雜合諸法以治萬民,各得其方土之所宜。治之所以不同而病皆愈者,得病情而知治要也。

白話文:

異法方宜論(五十)

黃帝問道:「醫生治療疾病時,同一種病卻用不同的方法醫治,最後都能痊癒,這是為何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因為各地環境不同所導致的。」

東方是天地初生之處,盛產魚鹽,居民靠海居住,喜歡吃魚和鹹味食物,膚色偏黑,肌肉紋理較疏鬆。他們適應當地生活,飲食也符合環境。然而,魚類吃多易生內熱,鹹味過重則傷血,因此容易患癰瘍之症,適合用砭石治療,所以砭石療法源自東方。(砭石是一種石製針具。)

西方盛產金玉,地勢多沙石,氣候乾燥多風,水土剛烈。當地居民衣著簡樸,飲食豐盛,身形豐腴,外邪不易侵襲形體,但易生內傷病症,適合用藥性較強的藥物治療,因此強效藥物療法源自西方。

北方是天地閉藏之地,地勢高聳,氣候寒冷,居民喜居野外並以乳製品為食。臟腑受寒易生脹滿之疾,適合用艾灸治療,所以艾灸療法源自北方。

南方是陽氣旺盛之處,地勢低窪,水土濕潤,霧露聚集。居民偏好酸味和發酵食物,皮膚紋理細密,膚色偏紅。濕熱之氣易致筋脈拘攣、麻痹之症,適合用細針治療,因此九針療法源自南方。

中原地勢平坦潮濕,物產豐富,居民飲食多元且生活安逸。濕氣易傷經絡,導致氣血不暢,常見痿弱無力、寒熱交替之症,適合用導引按摩治療,因此導引按摩療法源自中原。

聖人綜合運用這些療法,因應不同地區的特性施治。雖然治療方法各異,卻都能使疾病痊癒,這是因為瞭解病情本質,掌握治療的關鍵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