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3)

1. 奇病論(四十五)

(津液在脾,則治以蘭,及成熱中消中,則蘭為芳草,不可用矣)

帝曰: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,石藥發癲,芳草發狂。夫熱中消中者,皆富貴人也,今禁高粱,是不合其心,禁芳草石藥,是病不愈,願聞其說。岐伯曰,夫芳草之氣美,石藥之氣悍,二者其氣急疾堅勁,故非緩心和人,不可以服此二者。帝曰: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?岐伯曰,夫熱氣慓悍,藥氣亦然,二者相遇,恐內傷脾。

脾者土也而惡木,服此藥者,至甲乙日更論。

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,是熱中消中乃高粱所生,而石藥燥烈發癲,芳草香竄發狂,故皆不可服。以久食高粱,致成熱中消中之病,而芳草之氣美,石藥之氣悍,二者之氣急疾堅勁,更益其疾,故非緩心和氣之人,不可服也。蓋熱中消中之家,熱氣剽悍,原不和平,而芳草石藥之氣,與之正同,二者相遇,燥熱倍增,恐內傷脾中衝和之氣。脾者土也,而惡風木之相賊,脾精枯槁,不敵風木,一當木旺之時,脾病必劇。

服此慓悍之藥者,脾精消爍,至甲乙日木旺之期,當更論之。甲乙不困,乃可治也,不然則木賊土敗,不可救挽,未可與常日並言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腹中論」)

帝曰:有癃者,一日數十溲,此不足也,身熱如炭,勁膺如格,人迎躁盛,喘息氣逆,此有餘也,太陰脈微細如髮,此不足也,其病安在?名為何病?岐伯曰:病在太陰,其盛在胃,頗在肺,病名曰厥,死不治,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。帝曰:何謂五有餘二不足?岐伯曰:所謂五有餘者,五病之氣有餘也,二不足者,亦病氣之不足也。今外得五有餘,內得二不足,此其身不表不里,亦正死明矣。

頸膺如格,如有物阻格不通也。人迎,陽明胃之動脈,在結喉兩旁。太陰脈,太陰肺之寸口也。此病在太陰脾土,其盛在於胃,次則頗在於肺。以陽衰濕旺,脾陷肝鬱,不能疏泄水道,故小便閉癃,此脾氣之不足也。濕旺胃逆,濁氣上填,故頸膺阻格,人迎躁盛,胃逆則膽肺莫降,膽火升泄,故身熱如炭,肺金上壅,故喘息氣逆,此胃家之有餘也。肺氣壅阻,不得暢達,故太陰脈細如髮,此肺氣之不足也。

本以太陰濕土之旺,是病在太陰。因濕旺而胃逆,是其盛在胃。因胃逆而肺壅,是亦頗在肺。陽氣拔根,升浮渫越,陰氣失位,沉陷郁遏,升降倒置,皆緣中氣虧敗,病名曰厥,死不可治(升降倒行,皆曰厥逆),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。五有餘者,陽明之外盛,如身熱如炭,頸膺如格,人迎躁盛,喘息氣逆是也,二不足者,太陰之裡虛,如小便閉癃,寸口脈細是也。

外得五有餘,內得二不足,則表非真盛,是陽氣之外脫也,里非真虛,是陰氣之內凝也,此其身不表不里,亦正死明矣。

白話文:

奇病論(四十五)

(津液積聚在脾臟時,可用蘭草治療;但若是發展成「熱中」或「消中」的症狀,蘭草屬於芳香草藥,就不適宜使用了。)

黃帝問:「先生多次提到,熱中與消中的患者不可食用肥膩美食或服用芳草、礦物類藥物,因礦物藥會引發癲症,芳草藥則會導致發狂。然而,熱中與消中的患者多半是富貴之人,若不允許他們享用肥膩美食,會讓他們難以接受;若禁止使用芳草與礦石藥物,病情又無法痊癒。請問這該如何解釋?」

岐伯回答:「芳草的氣味濃烈,礦石藥性峻猛,兩者的特性皆急疾剛勁,若非性情平和之人,不宜服用。」

黃帝追問:「為何這兩類藥物不能使用?」

岐伯解釋:「熱中消中的患者,體內熱氣本就剽悍猛烈,而芳草與礦石的藥氣同樣強烈,兩者相互作用,恐怕會損傷脾臟。脾屬土,忌諱木氣剋制,服用此類藥物後,到甲乙日(木氣旺盛之時),病情可能惡化,需進一步觀察。」

肥胖者易生內熱,甘味食物會導致中焦脹滿,熱氣上沖,轉為消渴症。因此,熱中與消中實為過食肥膩美食所致,而礦石藥燥烈會引發癲症,芳草香竄則會導致狂症,皆不適用。長期飲食不節致使熱中消中,加上芳草與礦石的峻猛藥性,只會加重病情,唯有氣性緩和之人方可慎用。

這類患者體內熱氣暴烈,本就不平和,再使用性質相近的芳草礦石藥,燥熱相疊,恐損脾中調和之氣。脾屬土,忌憚風木剋制,若脾精衰竭後遇木旺之日(如甲乙日),病情必將惡化。此時應重新評估,若患者能撐過木氣旺盛期,尚有治癒可能;否則脾土衰敗,便難以輓救。

(此段原誤置於《腹中論》)

黃帝問:「有患者小便不通(癃閉),一日排尿數十次,屬氣虛之症;但身體卻灼熱如炭、頸胸緊繃如物阻隔、人迎脈躁動強盛、呼吸急促,此為實症;而太陰脈細如髮絲,又屬氣虛。此病究竟為何?該如何稱呼?」

岐伯答:「病根在太陰脾,盛邪在胃,兼及於肺,病名為『厥』,屬不治之症。此即所謂『五有餘、二不足』。」

黃帝問:「何謂五有餘、二不足?」

岐伯解釋:「五有餘指五項實症:身熱如炭、頸胸阻格、人迎脈躁盛、喘息氣逆;二不足則指兩處虛症:小便癃閉、太陰脈細微。外表見五項實症,內在兩處虛損,既非純表證亦非純裡證,已屬必死之候。」

「頸膺如格」形容頸胸緊繃如物阻塞。人迎脈屬陽明胃經,位於喉結兩側;太陰脈指肺經寸口脈。此病因脾土濕盛下陷,肝氣鬱結無法疏洩水道,故小便閉阻(脾氣虛);胃氣上逆致濁氣填塞,故頸胸梗阻、人迎脈躁盛(胃實)。胃逆使膽肺不降,膽火外洩則身熱如炭,肺氣壅滯則喘息氣逆;而肺氣受阻又致太陰脈微弱(肺氣虛)。

病本在太陰濕土過旺,濕盛引發胃逆(盛在胃),胃逆再波及肺(兼及肺)。陽氣浮越、陰氣沈滯,全因中氣衰敗,稱作『厥逆』,屬死症。外顯五項實症實為陽氣外脫,內在兩處虛症實為陰氣內凝,既非真實邪盛,亦非純粹正虛,生死已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