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2)

1. 奇病論(四十五)

陽氣發生,因暴被摧折,郁其肝膽之氣,不得暢達,是以善怒。難決者,鬱氣莫泄,未經斷決也。怒狂者,怒不中節,性情狂悖也。其病名曰陽厥,陽厥者,足少陽之上逆也。以足之三陽,惟陽明者常動,頸脈之人迎是也(地倉、大迎皆動,不及人迎之大),巨陽少陽則不動,不動,其常也,而動忽大疾,此其候也。巨陽之動,應在天柱(項旁),少陽之動,應在聽會,(耳上。

)而肝膽主怒,則動在少陽之聽會。然足三陽自頭走足,降則皆降,未有少陽上逆而巨陽獨降者,皆逆則皆動,故連巨陽言之。飲食入腹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以穀精而化穀氣,藏於胃腑,以養五臟(「經脈別論」語),是為胃氣。脾為太陰,胃為陽明,是食入於陰而長氣於陽也。

「陽明脈解」所謂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者,乃陽明胃氣之盛滿而不降也。胃土不降,則膽無下行之路,膽鬱怒發,故病怒狂。奪其食則胃氣衰減,陽明清降,是以病已。使之服餌,但以生鐵落為飲。生鐵落重墜之性,下氣最疾,以金制木,甲木下行,則怒狂止矣。

(此段舊誤在「病能論」中)

帝曰:有病口苦,取陽陵泉,口苦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曰膽癉。夫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,此人者數謀慮不決,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。治之以膽募俞。論在「十二官相使」中。

陽陵泉,足少陽之經穴(穴在膝外),《難經》筋會陽陵泉是也。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,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,膽火上逆,是以口苦。取陽陵泉者,通足少陽之經脈,降逆氣而泄相火也。其病名曰膽癉,癉,熱也。「十二臟相使論」: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,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,故肝者,中之將軍也,雖謀慮出焉,而實取決於膽(「六節臟象論」:凡十一臟,皆取決於膽也)。肝脈循喉嚨入頏顙,肝膽表裡,是咽者肝膽之使道也。

此人者數謀慮而不決,是肝能謀慮而膽不決斷,則膽氣虛矣,膽虛根拔,火氣上溢,故口為之苦。治之以膽經之募俞,膽募在脅,少陽之日月也,膽俞在背,太陽之膽俞也,與陽陵泉穴皆可治也。「十二官相使」,即「十二臟相使論」也。

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,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此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
五味入口,藏於胃腑,脾為之行其精氣,故五氣散歸於五臟,今津液在脾,不歸五臟,則五氣上溢,令人口甘。此飲食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者。肥者令人氣滯而生內熱,甘者令人氣阻而生中滿,中氣鬱滿,內熱熏蒸,故其氣上溢,久而轉為消渴,消渴者,膽火上逆,而爍肺津也。治之以蘭,辛香開散之力,除其鬱陳之氣,郁消熱退,則上溢者順行而下矣。

白話文:

奇病論(四十五)

當陽氣生發時,若突然受到壓抑損傷,會導致肝膽之氣鬱結,無法順暢運行,因此容易發怒。難以決斷的人,鬱結之氣無法宣洩,是因為沒有果斷解決問題。憤怒狂躁的人,情緒失控,行為反常,這種病症稱為「陽厥」。陽厥是指足少陽經氣逆上衝。足部三條陽經中,只有足陽明經經常跳動,如頸部的「人迎」脈(地倉、大迎也有脈動,但不如人迎明顯)。太陽經和少陽經通常不動是正常的,但如果突然劇烈跳動,就是陽厥的徵兆。太陽經的跳動反應在「天柱」穴(頸部兩側),少陽經則在「聽會」穴(耳部上方)。

肝膽主掌怒氣,因此少陽經的聽會穴會跳動。足三陽經從頭部向下運行,正常情況下應往下走,若少陽經氣上逆,太陽經也不會單獨下降,兩者皆逆則都會跳動,所以連帶提到太陽經。

飲食進入體內後,脾氣散佈精微,上輸至肺部,將食物精華化為氣血,儲存於胃中滋養五臟(出自《經脈別論》),這就是「胃氣」。脾屬太陰,胃屬陽明,食物由陰(脾胃)消化後化為陽氣。

《陽明脈解》提到,病情嚴重時會脫衣狂奔、登高唱歌、胡言亂語甚至辱罵他人,這是因為陽明胃氣過盛無法下降。胃氣不降,膽氣也無出路,導致膽鬱發怒,形成「怒狂症」。減少飲食可讓胃氣減弱,陽明經氣下降,病情就會緩解。治療時可用生鐵落煮水服用,因其沈重下墜的特性,能快速降氣,以金剋木的原理使膽氣下行,怒狂症狀便會停止。(此段原誤載於《病能論》中)

黃帝問:「有人口苦,針灸陽陵泉後改善,此病名為何?成因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此病稱為『膽癉』。肝如同將軍,決斷依賴膽,咽喉是其通道。這類人常猶豫不決,膽氣上溢導致口苦。」治療可取膽經的募穴和背俞穴(詳見《十二官相使》)。

陽陵泉是足少陽經的穴位(膝蓋外側),《難經》記載此為筋脈交會處。火性炎上,味苦,足少陽屬木化相火,膽火上升故口苦。針灸陽陵泉可疏通少陽經,降逆洩火。膽癉的「癉」意指熱症。《十二臟相使論》說:「肝如將軍主謀略,膽主決斷。」因此肝雖謀慮,實由膽決定(《六節臟象論》提到十一臟皆受膽影響)。肝經循喉嚨上行,與膽互為表裡,咽喉是肝膽的通道。猶豫不決者膽氣虛弱,火氣上溢而口苦,可針灸膽募穴(脅部「日月」穴)或背俞穴(膀胱經「膽俞」穴)。

黃帝問:「有人口甘,病名為何?成因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五氣外溢,稱為『脾癉』。食物入胃後,脾運送精氣,若津液停滯於脾,五氣上溢則口甘。此症因長期過食肥甘厚味,肥膩生內熱,甜食致中焦氣滯,熱氣上衝久而化為消渴(糖尿病)。」治療可用佩蘭,其辛香能散鬱結之氣,鬱熱消除後,上溢之氣自然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