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10)
卷六 (10)
1. 病能論(四十四)
黃帝問曰:有病心腹滿,旦食則不能暮食,此為何病?岐伯對曰:名為鼓脹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之以雞矢醴,一劑知,二劑已。帝曰:其時有復發者何也?岐伯曰:此飲食不節,故時有病也。雖然其病且已時,固當病氣聚於腹也。此段舊誤在「腹中論」。
心腹痞滿,旦食則不能暮食,此水旺土濕,中氣不運,脾陷不能消,胃逆不能納也,病名鼓脹。雞矢醴(仲景雞矢白散,即此),利水泄濕,疏通小便,濕去則滿消食下,鼓消脹平,故一劑其效可知,二劑其病全已。病已而時有復發者,此愈後飲食不節,傷其脾胃,故有時病發也。
雖緣愈後調攝不善,而其先病且已時,固當病氣聚於腹中,舊根未絕,是以一傷即發也。
帝曰:有病脅下滿氣逆,二三歲不已,是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息積,此不妨干食,不可灸刺,積為導引服藥,藥不能獨治也。此段舊誤在奇病論。
肺主氣,自右脅下行,脅下滿,氣上逆,此肺金不降。呼吸為息,息積者,肺氣之結積也(《難經》:肺之積,名曰急賁,即此)。積在右脅,不礙胃口,故不妨於食。此不可灸刺,宜積為導引行氣之法,兼以服藥,藥不能獨治也。
帝曰: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,環臍而痛,是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伏梁,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也。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。
《難經》:心之積,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身體髀股䯒皆腫,環臍而痛,病名伏梁。緣肝木克賊脾土,中氣痞塞,心火莫降,故成伏梁積聚。此風木不能上達,根蟠於土位故也。其積聚之位,在於臍上心下之間,而其氣則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心下膈上日肓(足少陰之肓俞也),肓之原在臍下,一氣相通,故環臍而痛也。
此不可動之,若輕施攻下,而妄動之,則脾愈傷而肝愈陷,不能疏泄水道,必為水溺淋澀之病也。
帝曰: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為何病?可治不?岐伯曰:病名曰伏梁。帝曰:伏梁何因而得之?岐伯曰: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。不可治,治之每切,按之致死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此下則因陰,必下膿血,上則迫胃脘,生隔,挾胃脘內癰。此久病也,難治。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從,勿動亟奪。論在《刺法》中。
少腹盛滿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亦脾陷肝遏,風木賊土之病,病亦名伏梁。肝脾郁迫,濕熱蒸腐,化生膿血,居於腸胃之外。不可治之,治之則愈劇(切,甚也),按之則致死。此其下則連於後門,必下膿血,上則迫於胃脘,生隔,挾胃脘之內癰。此非旦夕所成,乃久病也,最為難治。
其居臍上,在心脾之間為逆,恐其腐敗熏心也,其居臍下,在肝脾之間為從。不可輕易動之,使其正氣亟奪也。《刺法》,古書。(二段舊誤在「腹中論」)
白話文:
病能論(四十四)
黃帝問道:有心腹脹滿的病,早上吃了東西晚上就吃不下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叫做鼓脹。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說:用雞矢醴治療,一劑見效,兩劑痊癒。黃帝問:為什麼有時會復發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所以偶爾會發病。即使病快好了,病氣仍會聚集在腹部。
心腹脹滿,早上進食後晚上無法再吃,這是因為水氣過盛、土氣濕滯,中氣運行不暢,脾氣下陷無法消化,胃氣上逆無法受納,這種病稱為鼓脹。雞矢醴(仲景的雞矢白散就是此方)能利水祛濕,疏通小便,濕氣去除後脹滿消散、飲食恢復正常,鼓脹消退,所以一劑就見效,兩劑就治癒。病癒後偶爾復發,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傷害脾胃,所以有時會發病。
雖然是病癒後調養不當,但原先病快好時,病氣本就會聚集在腹中,舊病根源未完全消除,所以一受損傷就馬上發作。
黃帝問:有人脅下脹滿、氣逆,兩三年都好不了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叫息積,不影響飲食,不可針灸,需長期進行導引並配合服藥,單靠藥物難以根治。
肺主氣,經右脅向下運行,脅下脹滿、氣逆,是肺氣不降。呼吸稱為「息」,息積就是肺氣鬱結積聚(《難經》:「肺之積,名為急賁」就是這種情況)。積聚在右脅,不影響胃部,所以不妨礙飲食。此病不可針灸,宜長期以導引行氣之法配合服藥,僅靠藥物無法單獨治癒。
黃帝問:如果有人身體、大腿、小腿都腫脹,並有繞臍疼痛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叫伏梁,是風邪的根源。邪氣漫溢至大腸,積聚在肓膜(肓的源頭在臍下),所以繞臍疼痛。不可猛攻,否則會導致小便不暢的病症。
《難經》記載:「心之積,名為伏梁」,症狀為臍上隆起如臂粗,上至心窩下,身體、大腿、小腿都腫脹,繞臍疼痛,病名伏梁。起因是肝木剋制脾土,中氣阻塞,心火無法下降,形成伏梁積聚。這是因為風木之氣無法上升,根源盤踞在脾土之位。積聚部位在臍上與心窩之間,而邪氣漫溢至大腸,附著在肓膜(肓指心下膈上的部位,即足少陰腎經的肓俞),肓的源頭在臍下,氣機相通,所以繞臍疼痛。
此症不可強行攻下,若輕率施治,會使脾氣更傷、肝氣更陷,無法疏洩水道,導致小便困難。
黃帝問:有人少腹脹滿堅硬,上下左右都有根結,這是什麼病?能否治療?岐伯回答:這也叫伏梁。黃帝問:伏梁是怎麼形成的?岐伯說:裡麵包裹大量膿血,位於腸胃之外,難以治療,強行治療會加重病情,按壓可能致死。黃帝問:為什麼?岐伯回答:此病向下影響陰部,會排膿血;向上壓迫胃脘,導致膈肌阻塞,形成胃脘內癰。這是長期累積的病,很難治。若積聚在臍上為逆症(凶險),在臍下為順症,不可輕易攻伐,否則正氣會快速耗損。相關論述見《刺法》一書。
少腹脹滿堅硬,上下左右都有根結,也是因為脾氣下陷、肝氣鬱阻,風木剋伐脾土所致,病名亦稱伏梁。肝脾鬱塞,濕熱腐化,生成膿血,積聚在腸胃之外。不可強行治療,否則會惡化(「切」指嚴重),按壓可能致死。此病向下連接肛門,會排出膿血;向上壓迫胃脘,引發膈肌阻塞及胃脘內癰。這並非短期形成,而是久病,極難治癒。
若積聚在臍上(心脾之間)是逆症,恐腐敗之氣燻擾心神;在臍下(肝脾之間)是順症。不可輕率攻伐,以免正氣急劇耗損。《刺法》是古代醫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