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9)
卷六 (9)
1. 腹中論(四十三)
心主脈,胞脈者,屬心而絡於胞中,血溫則行,寒則凝。血溫之行,心火之力,今逆氣上迫肺部,心氣不得下通,血脈凝澀,故月事不來也。(二段舊誤在評「熱病論」)
帝曰: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?岐伯曰:肺者,臟之蓋也,肺氣盛則脈大,脈大則不得偃臥。論在《奇恆陰陽》中。
肺者,五臟之華蓋也,肺氣盛者,胃土上逆,肺金莫降,壅滿於胸中也。肺氣上盛,則脈浮大,脈浮大者,肺胃上逆,故不得偃臥。《奇恆陰陽》,古書。
帝曰:人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?岐伯曰:臟有所傷及精有所寄,則臥不安,故人不能懸其病也。
臟有所偏傷及精有所偏寄,則臥不安,故人不能懸度其病也。(二段舊誤在「病能論」)
帝曰: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,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有得臥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臥而喘者,皆何臟使然?願聞其故。
息有音,喘息有聲音也。得臥行而喘者,能臥能行而喘也。
岐伯曰: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。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,陽明逆,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《下經》曰:胃不和則臥不安,此之謂也。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此肺之絡脈逆也。絡脈不得隨經上下,故留經而不行,絡脈之病人也微,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。
夫不得臥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。夫水者,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帝曰:善。
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足陽明之上逆也。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氣本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以陽明者,胃之脈也,胃者六腑之長,其氣亦下行,經腑相同,下行則濁氣降攝,倉廩開而水穀入,胃氣不降,則經氣上逆,不得從其故道而下,經腑皆逆,濁氣上填,故不得臥也。《下經》曰(古書):胃腑不和,則臥寐不安,正此謂也。
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此肺之絡脈逆也。絡脈塞礙,不得隨經脈上下,則留滯而不行,絡脈之病人也微,非如經脈之病,能改起居之常,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。夫不得臥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上客也。水者,隨津液而流行也,腎者水臟,職主津液,水位在下,而循津液逆行,客居肺部,氣被水阻,故不得偃臥,臥則氣閉而喘作也。(二段舊誤在「逆調論」)
白話文:
【腹中論(四十三)】
心主導血脈,而胞宮的經脈與心相連,並絡屬於胞宮。血液溫暖則運行通暢,寒冷則凝滯不通。血液的溫行,依賴心火的推動力,若氣機上逆壓迫肺部,導致心氣無法下達,血脈凝滯不暢,便會造成月經停閉的症狀。
黃帝問:人為何無法平躺安臥?岐伯答:肺如同五臟的華蓋,肺氣過盛則脈象洪大,脈大者氣機上逆,因而難以平躺。相關論述記載於《奇恆陰陽》中。肺居五臟之上,若肺氣旺盛,胃氣上逆,肺金之氣無法肅降,便會壅塞於胸中。肺氣上盛則脈象浮大,此現象反映肺胃之氣上逆,故無法平躺。《奇恆陰陽》為古醫書之名。
黃帝問:人臥床時感到不安,是何原因?岐伯答:若臟腑受損或精氣未能歸藏,則會臥不安穩。因此人無法憑空揣測自身病根(需具體診察)。
黃帝問:有人因氣逆而無法安臥且呼吸有聲,有人無法安臥卻呼吸無聲,有人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,有人能臥能走卻喘息,有人無法安臥也無法行走且喘息,有人一躺下就喘,這些現象各與何臟相關?請說明緣由。
岐伯答:無法安臥且呼吸有聲者,屬陽明經氣上逆。足三陽經之氣本應下行,若反逆上行,便會呼吸有聲。陽明經屬胃脈,胃為六腑之海,其氣亦當下行。若陽明經氣逆亂,不循常道,便致臥眠不安。《下經》雲:「胃氣不和則臥不安」,即此理。
若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,是肺之絡脈氣逆所致。絡脈無法隨經脈上下運行,停滯不通。因絡脈病變較輕微,不影響日常行動,僅表現為呼吸有聲。
至於無法平躺、一臥即喘者,乃水氣上犯之故。水液本該隨津液流動,腎主水液代謝,若水氣逆行肺部,阻滯氣機,便會躺臥時氣閉而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