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逆調論(四十二)
帝曰:人有身寒,湯火不能熱,厚衣不能溫,然不凍慄,是為何病?岐伯曰:是人者素腎氣盛,以水為事,太陽氣衰,腎脂枯不長。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所以不能凍慄者,膽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。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
以水為事者,腎水用事也。腎為癸水,水中之氣,是為陽根,生木化火,全賴乎此。陽根者,手足少陽之相火蟄藏於癸水也,相火下秘,故水溫而髓滿。而相火蟄藏,太陽寒水之力也,太陽氣衰,不能蟄藏相火,腎水失溫,則脂枯不長。緣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骨髓者,腎精之所凝結也,腎氣不生,則髓不能滿,骨髓虛寒,故寒甚至骨也。所以不能凍慄者,水寒於下,火泄於上。
膽為相火,是一陽也,心為君火,是二陽也,一水雖是下寒,不能勝二火之上熱,故不能凍慄。寒水下凝,其病在骨,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關節拘攣也。
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
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痹塞,不能溫養皮肉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也。
帝曰:人之肉苛者,雖近衣絮,猶尚苛也,是為何疾?岐伯曰:營氣虛,衛氣實也。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人身與志不相有,曰死。
肉苛,頑木無覺也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氣以呴之,血以濡之(《難經》語),故肌肉靈覺,痛癢皆知。營氣虛則痛癢無覺而不仁,衛氣虛則動轉莫遂而不用,營衛俱虛則不仁而且不用,肌肉如故,與人之神志了不相關也。人身與人志兩不相有,曰死,是其枯槁無知,與死者無異也。(衛氣實者,痞塞不行,亦是虛也)
白話文:
[逆調論(四十二)]
黃帝問:有人全身發冷,用熱湯或火烤也無法暖熱,穿厚衣仍不能保暖,卻不會凍得發抖,這是什麼病?
岐伯回答:這種人平時腎氣旺盛,過度操勞腎水(如房事、勞累等),導致太陽經氣虛衰,腎中精脂枯竭無法滋長。腎主水,而水精生養骨髓,若腎氣不足則骨髓無法充盈,因此寒冷深入骨髓。之所以不凍得發抖,是因膽屬少陽相火(一陽),心屬君火(二陽),腎是孤臟(僅一水),一水不能勝過二火的上熱,故不發抖。此病稱「骨痹」,患者會出現關節拘攣。
(註解「以水為事」:指腎水過度耗損。腎屬癸水,內藏陽氣之根,能生木化火。陽氣之根即少陽相火潛藏於腎水,相火若固密,則水溫髓滿。而相火潛藏需賴太陽寒水的力量,若太陽經氣衰,相火外洩,腎水失溫便精枯不長。因腎主骨,骨髓由腎精凝結,腎氣不足則骨髓空虛寒涼,故冷入骨髓。不發抖是因下焦水寒、上焦火熱失衡。)
膽含相火屬一陽,心含君火屬二陽,腎水雖寒於下,卻不敵二火的上熱,故不顫抖。寒水凝滯於下,病根在骨,稱「骨痹」,患者關節會拘攣僵硬。
黃帝問:有人並非衣著單薄,體內也無明顯寒氣,卻感覺寒冷從內而生,為何?
岐伯答:此人多因氣血痹阻,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,陰氣鬱滯不得流通,無法溫養肌肉,所以身體寒冷如浸水中。
黃帝問:有人肌肉麻木,即使裹厚衣被仍無知覺,這是何病?
岐伯答:這是營氣虛弱、衛氣壅塞所致。營氣虛則失去知覺(不仁),衛氣虛則肢體無力(不用),若營衛俱虛則既麻木又癱軟,肌肉雖看似正常,卻與神志失去聯繫。當身體與神志完全分離,便是一種「類死」狀態。
(註解「肉苛」:指肌肉頑鈍無覺。營衛之氣本應滋養肌肉,營氣行於脈中濡養組織,衛氣行於脈外溫煦肢體,氣血協調則知覺靈敏。營氣虛則麻木不仁,衛氣虛則動作失能,營衛俱虛則兩者並現,肌肉雖存卻如枯木,與神志斷絕,形同死寂。所謂「衛氣實」實為瘀阻不通,本質仍是虛證。)
2. 腹中論(四十三)
黃帝問曰: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此為何也?岐伯對曰:胞之絡絕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胞絡者繫於腎,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
重身,懷子也。胞之絡脈繫於腎,足少陰之脈貫腎而系舌本,胎在胞中,壓其絡脈,絡脈不通,連及少陰之脈,牽引舌本,舌本強直,故不能言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無治也,當十月復。《刺法》曰:無損不足,益有餘,以成其疹,然後調之。所謂無損不足者,身羸瘦,無用鑱石也,無益有餘者,腹中有形而瀉之,瀉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,故曰疹成也。
當十月復,十月胎生,則胞絡鬆緩,而言語復舊矣。疹,病也。腹中有胎而瀉之,欲以去其痼病,瀉之徒傷正氣,而痼病獨留,其勢彌大。本以瀉之,適以益其有餘,反成大病,故曰疹成也。(二段舊誤在「奇病論」中。篇名「腹中論」,義取腹中有形語也)
帝曰:善。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岐伯曰: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
懷子將生,則身有病而脈無邪,是以知之。
帝曰:人生而有病癲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也。
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膽氣上逆而不下,精氣離根,並居上位,神氣迷亂,故令子感之,發為癲疾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奇病論」)
帝曰: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後血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血枯,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,若醉入房中,氣竭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
胸脅支滿,膽胃之上逆也。腥,肺氣。臊,肝氣。臭,腎氣。年少時有所大脫血,血枯則肝燥,若夫醉入房中,恣淫縱欲,泄其腎氣,以致氣竭而肝傷,風動血耗,肝木亦燥,故月事衰少不來。木以升達為性,腎氣亡泄,則水寒脾濕,己土陷遏,乙木不達。既不上達,則必下衝,風木沖決,疏泄失藏,故前後血下。
肝脾既陷,膽胃必逆,中氣不治,則升降皆反,相因之事也。胃位於中,膽位於左,胃逆則胸滿,膽逆則胃口及左脅支滿(膽脈自胃口行兩脅),上脘填塞,故妨於食。足少陽之脈起目銳眥,經陽升浮,故目眩轉。膽胃逆則肺金亦升,故腥氣先聞。臊臭者,肝腎下郁,氣隨心膽而上發(心腎表裡,肝膽表裡,故肝腎之氣隨心膽上發)。
出清液者,胃逆而涎湧也。唾血者,肺氣逆沖也。四肢清者,水寒土濕,胃逆脾陷,不能行氣於四肢也。此病清濁易位,升降反常,而發由中氣,中氣一郁,則諸病至矣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復以何術?岐伯曰:以四烏鰂骨、一藘茹,二物併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,以五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,利腸中及傷肝也。
白話文:
腹中論(四十三)
黃帝問道:有人懷孕到第九個月時,突然不能說話,這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這是胞宮的絡脈阻斷的緣故。黃帝又問:為什麼會這樣?岐伯解釋:胞宮的絡脈連接腎臟,足少陰腎經貫穿腎並連結舌根,因此當胞宮受到胎兒壓迫,絡脈不通,連帶影響少陰經脈,使舌根僵硬,導致無法說話。
懷孕即為「重身」。胞宮的絡脈繫於腎,足少陰經貫穿腎並連接舌根。胎兒在胞宮中長大,壓迫絡脈,導致經絡不通,牽動少陰經脈,使舌根強直,所以不能言語。
黃帝問:該如何治療?岐伯說:無需特別治療,等到十月分娩後自然恢復。《刺法》提到:不可損傷原本不足的氣血,也不可補益有餘的邪氣,以免加重病情,應等待產後再調理。所謂「無損不足」,指身體虛弱時不可用針石治療;「無益有餘」,指腹中有胎兒時不可用瀉法,否則會耗損正氣,反使病情加重。
十個月後胎兒出生,胞絡壓力解除,言語便能恢復正常。「疹」指疾病。若懷胎期間誤用瀉法治療,不但無法消除舊疾,反而會損傷正氣,導致病情更嚴重。這種情況就是「疹成」。
黃帝說:明白了。如何判斷孕婦即將生產?岐伯回答:孕婦雖有症狀,但脈象正常,無邪氣乾擾,由此可知。
黃帝問:有人天生患有癲癇,這是什麼病?如何形成的?岐伯回答:這稱為「胎病」,是因母親懷孕時受到極度驚嚇,氣血上逆不降,精氣失去平衡,導致胎兒出生後發病。
若母親懷孕時受驚,膽氣上逆不降,精氣脫離根本,導致神志紊亂,胎兒受此影響,出生後便會發作癲癇。
黃帝問:有人胸脅脹滿、食慾受阻,發病時先聞到腥臊臭味、流清涎、吐血、四肢冰冷、頭暈,並伴有前後陰出血,這是什麼病?如何形成的?岐伯回答:此病名為「血枯」,起因於年輕時曾大量失血,或酒醉後行房,導致氣血耗竭、肝臟受損,因而月經量少或閉止。
胸脅脹滿是因膽胃氣逆。腥味屬肺,臊味屬肝,臭味屬腎。年輕時大量失血,使肝血不足;若酒醉後行房,縱慾過度,損傷腎氣,導致氣血衰竭、肝臟受損,肝風內動而耗血,使月經減少或不來。肝氣本應上升,若腎氣虧損、脾濕水寒,肝氣鬱滯不升,反而下衝,導致前後陰出血。
肝脾下陷則膽胃上逆,中氣失調,氣機紊亂。胃逆則胸悶,膽逆則左脅脹滿(膽經循行於胃與兩脅),上脘阻塞,故食慾受阻。足少陽經起於眼外角,經氣上逆故頭暈。膽胃上逆則肺氣不降,故先聞腥味。臊臭則是肝腎鬱滯之氣隨心膽上衝所致。
流清涎是胃氣上逆所致,吐血因肺氣上沖,四肢冰冷因脾胃虛寒、氣血不達四肢。此病因氣機逆亂、升降失常而起,核心在於中氣鬱滯。
黃帝問:如何治療?用什麼方法?岐伯回答:將四份烏賊骨、一份茜草混合,以雀卵製成小豆大的藥丸,每次服五丸,飯後以鮑魚汁送服,可疏通腸道並修復肝臟損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