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逆調論(四十二)
黃帝問曰:有病身熱汗出煩滿,煩滿不為汗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汗出而身熱者,風也,汗出而煩滿不解者,厥也,病名曰風厥。
汗出而身熱者,風氣之疏泄也,汗出而煩滿不解者,陽氣之厥逆也,故其病名曰風厥。
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巨陽主氣,故先受邪,少陰與其為表裡也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厥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表裡刺之,飲之服湯。
巨陽為三陽之綱領,總統營衛,是為主氣(「熱論」: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,故為諸陽主氣也)。經在皮毛,故先受邪,邪閉皮毛,則陽鬱而熱發。少陰與巨陽為表裡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陽氣厥逆而不降也。
蓋足太陽以寒水主令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,丙火之不上逆者,寒水降之也,陽盛陰虛之人,丙火不化寒水,多生上熱,而經居三陽之表,一感風寒,則先受其邪,邪束表閉,是以發熱。少陰君火與手太陽相為表裡,本以下行為順,而同氣相感,得手太陽之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二火上炎,厥逆不降,是陽氣逆上之原也。
厥陰風木,君火之母,火炎血熱,木燥風生,開其皮毛,泄而為汗,而經熱鬱隆,不為汗解,是以煩滿莫除也。治法,表裡刺之,雙瀉太陽少陰之熱,飲以涼營清熱之湯,則火退煩消矣。(二段舊誤在「評熱病論」)
帝曰:人身非常溫也,非常熱也,為之熱而煩滿者,何也?岐伯曰:陰氣少而陽氣盛,故熱而煩滿也。
陰氣少而陽氣盛者,水不足而火有餘也。汗亡津液,煩熱彌增,故不為汗解。
帝曰:善。有病身熱解墮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酒風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
飲酒中風,謂之酒風。風性疏泄,而酒家濕熱鬱蒸,皮毛不斂,益以風力疏泄,孔竅常開,故身熱而汗出。「風論」:飲酒中風,則為漏風,以其汗孔漏泄也。熱爍汗泄,肺氣耗傷,故解墮而少氣。表疏衛弱,不能防護皮毛,是以惡風。以澤瀉、朮、麋銜,燥脾土而泄濕熱,則汗收而氣復矣。
三指撮者,撮以寬長三指之器也。為後飯者,先藥而後飯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病能論」中)
帝曰:人有四肢熱,逢風寒如炙如火者,何也?岐伯曰:是人者陰氣虛,陽氣盛。四肢者,陽也,兩陽相得,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,獨勝而止耳。逢風而如炙如火者,是人當肉爍也。
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(「陽明脈解」語)。陰虛陽盛之人,四肢處陽旺之所,是兩陽相得也,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則陽氣獨治,故四肢常熱。孤陽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,不過獨勝而止耳。陽氣愈勝則陰氣愈消,逢風而如炙如火者,風寒閉其經熱,是人當肌肉消爍也。(所謂不能生長也)
白話文:
逆調論(四十二)
黃帝問道:有人身體發熱、出汗且煩悶,煩悶不因出汗而緩解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出汗且身體發熱是風邪所致,出汗而煩悶不緩解是陽氣逆亂所致,這種病稱為「風厥」。
出汗且身體發熱,是因風氣宣散;出汗而煩悶不緩解,是因陽氣逆亂上衝,因此這病稱為「風厥」。
黃帝說:請詳細說明。岐伯解釋:太陽經主導人體陽氣,故最先受邪;少陰經與太陽經表裡相應,受熱後會隨之上逆,進而引發陽氣逆亂。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答:針刺表裡經穴,並服用清熱湯藥。
太陽經為三陽之綱領,統率營衛之氣;其經脈行於體表,故先受風寒。邪氣閉阻皮毛,陽氣鬱積而發熱。少陰經與太陽經表裡相應,受熱後隨之上逆,導致陽氣無法下降。因足太陽屬寒水,手太陽屬丙火而化寒水;若陽盛陰虛者,丙火不化寒水,易生上熱,受風寒外束則發熱。少陰君火與手太陽相表裡,本應下行,但遇熱則上炎,二火相合而逆升,成為陽氣上逆的主因。
厥陰風木為君火之母,火旺血熱則木燥生風,迫使毛孔開洩出汗,但經熱仍盛,故煩悶不消。治法應針刺表裡經穴,瀉太陽、少陰之熱,再服涼血清熱湯藥,火退則煩悶自消。
黃帝問:有人並非平時發熱,卻感到燥熱煩悶,為何?岐伯答:因陰虛陽盛,水不制火,汗出傷津後煩熱更甚,故不因汗解。
黃帝說:好。另有人身體發熱、倦怠、大汗如浴、怕風氣短,是何病?岐伯答:此為「酒風」。黃帝問:如何治?岐伯答:用澤瀉、白朮各十分,麋銜五分,混合後取三指撮量,飯前服用。
「酒風」指飲酒後受風。因風性開洩,加上酒客濕熱內蘊,毛孔不閉,風邪更促汗出。熱耗氣津,故倦怠氣短;表虛衛弱,故惡風。澤瀉、白朮、麋銜可健脾燥濕,清熱止汗,使氣血恢復。
「三指撮」是以三指寬度的容器取藥,「後飯」指服藥後再用餐。
黃帝問:有人四肢發熱,遇風寒後灼熱如火,為何?岐伯答:此因陰虛陽盛。四肢屬陽,陽盛之地再加風寒閉鬱經熱,導致火更旺而陰更虛,猶如「少水難滅盛火」。陽氣獨亢無法生化陰液,終致肌肉消瘦(「肉爍」)。
(四肢為陽氣根本,陰虛者陽氣獨勝,故常年發熱;風寒外束時,熱不得散,故灼熱感加劇,陰氣持續受損而形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