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5)
卷六 (5)
1. 氣厥論(四十一)
肺移寒於腎,金冷水聚,則為湧水。湧水者,按其腹不堅硬,水氣客於大腸(大腸與肺表裡),疾行則其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之狀,動即有聲也。
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
脾移熱於肝,肝藏血,血舍魂,魂不寧謐則為驚,血失斂藏則為衄。肝膽同氣,此膽木上逆之證也。
肝移熱於心,則死。
肝移熱於心,陽根全泄,則死也。(肝木生於水中之陽,風木疏泄,腎氣無餘,則死)
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
心移熱於肺,君火刑金,傳為膈消。膈消者,膈上燥熱,水至膈間,而已消也。
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痓與痙同。
肺移熱於腎,金燥水枯,傳為柔痓。柔痓者,筋骨痿軟而蜷縮也。
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可治。
腎移熱於脾,濕土鬱蒸,遏抑風木,中氣被賊,虛敗難復,風木陷沖,腸澼不斂,陽根脫泄,死不可治也。
脾移熱於膀胱,則癃,溺血。
脾移熱於膀胱,濕土賊水,水府濕熱,前竅閉癃,風木陷沖,肝血失藏,泄於溺孔也。
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
膀胱移熱於小腸,小腸與心為表裡,其脈絡心,下胭而屬小腸,故膈腸不便,而心火上炎,則口舌糜爛也。
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,為沉痔。虙與伏通。
小腸移熱於大腸,以丙火而刑庚金,大腸下陷,為伏結而生瘕聚,為沉瘀而生痔瘡也。
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亦。
大腸移熱於胃,以庚金而傳戊土,濕化為燥,善食而瘦,水穀消磨,而肌肉不生,此燥氣大旺,而濕氣全虧也。又謂之食亦,食亦者,食而亦若不食也。(大腸以陽明燥金主令,胃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,故大腸移熱,善食而瘦也)
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
胃移熱於膽,以燥土而傳相火,燥熱隆盛,故善食而瘦,亦曰食亦也。
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,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,傳為衄蔑瞑目。皆得之氣厥也。
膽熱移於腦,以相火逆沖,腦髓蒸淫,液流鼻竅,則辛頞(鼻痠)鼻淵,鼻淵者,濁涕下流不止也。熱邪淫泆,傳為衄(鼻孔流血)蔑(汗孔流血)、瞑目(目光昏黯)之證也。
此上諸條,皆得之氣厥也。(厥逆反常,升降失職)
白話文:
【氣厥論(四十一)】
當肺的寒氣轉移到腎,因肺屬金、腎屬水,金寒則水液停聚,形成「湧水」。湧水的症狀是按壓腹部不覺堅硬,水氣停留於大腸(大腸與肺為表裡關係),快走時腸鳴聲明顯,如同袋子裡裝著晃動的水漿,一動就有聲響。
若脾的熱氣轉移到肝,會導致驚恐和鼻衄(流鼻血)。因肝藏血,血為魂之居所,魂不安則驚恐,血失固攝則鼻衄。此為肝膽氣機上逆之證。
肝的熱氣轉移到心,可能致死。因肝木生於腎中陽氣,若風木疏洩過度,腎氣耗盡,陽根外洩,則生命危殆。
心的熱氣轉移到肺,會形成「膈消」。膈消是因心火灼傷肺金,使膈上燥熱,即使水飲至膈間,也迅速被消耗。
肺的熱氣轉移到腎,會引發「柔痙」(痙攣)。這是因肺燥耗損腎水,導致筋骨萎軟蜷縮。
腎的熱氣轉移到脾,會造成虛弱、痢疾(腸澼),甚至不治。因脾土濕熱鬱蒸,壓制肝木,中氣受損,虛敗難復,加上肝氣下陷衝擊,使痢疾不癒,陽氣外脫而死。
脾的熱氣轉移到膀胱,會導致小便困難(癃閉)或尿血。因脾濕侵犯膀胱,濕熱積聚,阻礙排尿,且肝血失藏,隨尿液排出。
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,會使腸道不通,並引發口腔糜爛。因小腸與心相表裡,熱氣上炎至心,再反映於口舌。
小腸的熱氣轉移到⼤腸,會形成隱伏的結塊(虙瘕)或痔瘡(沈痔)。因小腸火剋大腸金,使氣血瘀結成瘕或痔。
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,會導致食量增但消瘦,稱為「食亦」。因大腸燥金之氣傳至胃,使消化過快卻無法吸收養分,猶如進食卻無實際得益。
胃的熱氣轉移到膽,同樣稱為「食亦」。因胃燥熱影響膽火,使人多食卻消瘦。
膽的熱氣轉移到腦,會引發鼻痠、流濁涕(鼻淵),甚至鼻衄、汗孔出血(衄蔑)及視力模糊。此因膽火逆沖,蒸灼腦髓,熱邪蔓延所致。
上述病症,皆因氣機逆亂失常(氣厥)而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