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氣厥論(四十一)
黃帝問曰:余知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思則氣結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。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
義詳下文。
岐伯對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
肝膽主怒,怒則肝氣下陷,膽氣上逆,甚則肝木賊脾而為泄利,膽木刑胃而為嘔吐。血藏於肝,其上行而不吐衄者,肺金斂之也,大怒傷肝,不能藏血,而甲木上衝,雙刑肺胃(甲木化氣相火,甲木刑胃,相火刑金),肺胃上逆,收斂失政,是以嘔血。膽木逆升,故氣上矣。
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
心主脈,其志為喜,喜則心氣和調,志意暢達,經脈流行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
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脾主思,思則心有存注,神有所歸著,正氣停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
肺主悲,悲則心系迫急,肺布葉舉,氣道壅阻,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以胸中宗氣,衛氣之本,所以布呼吸而行營血者也。肺布葉舉,上焦不通,宗氣壅遏,不能四達,則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是以肺氣消爍也。
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
腎主恐,恐則精不交神,後卻而陷流,卻則神氣離根,奔逆阻格,而上焦不通,上焦閉塞,則下無升路,而氣還於下,還則下焦脹滿,故氣不行矣。
驚則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膽主驚,驚則膽木上逆,累及心君(膽為相火,心為君火,君相同氣)。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
勞傷氣血,則喘息汗出,皮毛洞開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
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
寒束皮毛,則腠理閉斂,衛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
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
炅則腠理豁開(炅,熱也),營衛通達,汗液大泄,故氣泄矣。(以上十段,舊誤在「舉痛論」)
帝曰: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?岐伯曰:腎移寒於脾,臃腫少氣。
腎移寒於脾,則濕土不運,肌肉凝滯,臃腫而少氣也。
脾移寒於肝,臃腫筋攣。
脾移寒於肝,土陷木鬱,脾被肝刑,則肌肉臃腫,肝被脾遏,則筋膜攣縮也。
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。
肝移寒於心,木不生火,喜怒乖常,則為狂易(肝主怒,心主喜。狂易,《西漢書》語)。寒阻君火,則為隔中(寒濕在中,陰陽阻隔)。
心移寒於肺,肺消,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
心移寒於肺,火不溫金,則為肺消。肺消者,收斂失政,精溺溢泄,飲一溲二,死不可治也。
肺移寒於腎,則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溜溜,如囊裹漿水之狀也。
白話文:
氣厥論(四十一)
黃帝問道:我知道許多疾病都是因氣的變化而產生。怒則氣往上衝,喜則氣趨於緩和,思則氣鬱結,悲則氣衰弱,恐則氣下沈,驚則氣混亂,勞累則氣耗損,寒冷則氣收斂,炎熱則氣外洩。這九種氣的變化各有不同,究竟會引發什麼疾病?
岐伯回答說:發怒時,氣往上逆,嚴重時會嘔血或腹瀉,所以氣往上衝。
肝膽主管怒氣,憤怒時,肝氣下降,膽氣上逆,嚴重時,肝木損害脾臟而引起腹瀉,膽木克制胃部而導致嘔吐。血藏於肝,正常情況下不會吐血或鼻血,是因肺金收斂的緣故。大怒傷肝,肝無法藏血,加上甲木(膽)上衝,同時影響肺與胃(甲木化為相火,相火傷肺),導致肺胃逆上,無法收斂,因此嘔血。因膽木逆衝,氣便往上走。
喜悅時,氣血平和,意志舒暢,營衛之氣運行通暢,所以氣趨於緩和。
心主導脈絡,其志為喜,喜悅時心氣調和、意志暢達,經脈運行、營衛通暢,因此氣趨於緩和。
思慮時,心思有所專注,精神有所寄託,使得正氣停滯不行,因此氣鬱結。
脾主導思慮,思慮時心有所想、神有所歸,正氣停滯而不運行,因此氣鬱結。
悲傷時,心繫緊張,肺葉張開,上焦堵塞,營衛之氣無法散發,熱氣積聚體內,因此氣衰弱。
肺主導悲傷,悲傷時心繫緊迫,肺葉擴張,氣道阻塞,上焦不通,營衛無法散佈,熱氣積於體內,導致氣衰弱。胸中的「宗氣」是衛氣的根本,負責呼吸與推動血脈運行。肺葉擴張、上焦不通,宗氣淤塞無法運行,營衛不散,熱氣聚集,因此肺氣衰弱。
恐懼時,精氣退卻,退則上焦閉塞,閉塞則氣往下沈,沈則下焦脹滿,因此氣無法運行。
腎主導恐懼,恐懼時精氣無法與神氣相交,反而退卻下陷,導致神氣脫離根本,往上逆衝受阻,上焦因此阻塞。上焦堵塞,氣無從上升,只能往下沈,使得下焦脹滿,因此氣無法運行。
驚嚇時,心無所依靠,神無所歸屬,思慮不定,因此氣混亂。
膽主導驚嚇,驚嚇時膽木逆上影響心(膽為相火,心為君火,二者性質相近),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思慮不定,因此氣亂。
勞累時,氣喘出汗,內外之氣皆外散,因此氣耗損。
過度勞累消耗氣血,導致氣喘汗出,毛孔大開,內外之氣散失,因此氣耗損。
寒冷時,毛孔收縮,氣無法運行,因此氣收斂。
寒氣侵襲皮膚,毛孔閉合,衛氣無法運行,因此氣收斂。
炎熱時,毛孔開放,營衛通暢,大量出汗,因此氣外洩。
炎熱使毛孔擴張,營衛暢通,汗液大量排出,因此氣外洩。(以上十段,原誤載於「舉痛論」)
黃帝問:五臟六腑之間寒熱互相轉移會如何?岐伯回答:
腎的寒氣轉移到脾,會導致肌肉腫脹、氣虛。
腎的寒氣影響脾,使脾土濕氣不運,肌肉凝滯,腫脹而氣虛。
脾的寒氣轉移到肝,會導致肌肉腫脹、筋脈攣縮。
脾的寒氣影響肝,使土氣下沈、木氣鬱滯,脾被肝克制而肌肉腫脹,肝被脾壓抑則筋脈攣縮。
肝的寒氣轉移到心,會導致發狂、胸膈阻塞。
肝的寒氣影響心,使木不生火,情緒失常而狂躁(肝主怒,心主喜)。寒氣阻礙心火,形成胸膈阻塞(寒濕居中,陰陽不通)。
心的寒氣轉移到肺,會導致肺消(消渴症),患者喝一排出二,屬於不治之症。
心的寒氣影響肺,火不溫暖肺金,導致肺消。肺消者,收斂失常,精氣隨尿液流失,喝一尿二,無法救治。
肺的寒氣轉移到腎,會形成「湧水」,症狀是按壓腹部不堅實,水氣停留於大腸,快走時腹部有水聲,如同袋子裝著晃動的水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