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卷六
2. 病論
3. 舉痛論(四十)統舉諸痛而言,故曰舉痛。
黃帝問曰:余聞善言天者,必有驗於人,善言古者,必有合於今,善言人者,必有厭於已,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,所謂明也。今余問於夫子,令言而可知,視而可見,捫而可得,令驗於已而發蒙解惑,可得而聞乎?岐伯再拜稽首對曰:何道之問也?帝曰:願聞人之五臟卒痛,何氣使然?岐伯對曰: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泣與澀通。
要數,至數也。極,盡也。發蒙,發其矇蔽也。解惑,解其疑惑也。經脈一日一夜五十周,原自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也。皮毛偶泄,寒氣入經,經脈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而不流(衛行脈外,氣阻而血凝也),客於脈中則氣閉而不通(營行脈中,血凝而氣阻也),營衛壅迫,故卒然而痛也。
帝曰:其痛或卒然而止者,或痛甚不休者,或痛甚不可按者,或按之而痛止者,或按之無益者,或喘動應手者,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,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,或腹痛引陰股者,或痛宿昔而成積者,或卒然痛,死不知人,少間復生者,或痛而嘔者,或腹痛而後泄者,或痛而閉不通者。凡此諸痛,各不同形,別之奈何?
義詳下文。
岐伯曰: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細急,細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則痛立止。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
寒氣容於脈外,阻其衛氣,營血失其呴養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不舒,縮蜷則絀急不伸,絀急則外引小絡,牽掣短促,故卒然而痛。得熱氣溫之(炅,熱也),寒消脈暢,則痛立止,此所以卒然而止也。因重中於寒,寒深脈閉,則痛久矣,此所以痛甚不休也。
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薄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
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血中溫氣相薄,迫也。營血堙阻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緣寒氣積留,阻其營血,營血欲行而不能,因度越寒邪而出其上,溫氣從寒上而行,離其本位(營行脈中,是其本位),而浸及衛分,則脈充大而氣亂(營衛易位),按之則益痛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
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,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。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,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膜與募通。
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膜,腸胃之募,原,肓之原也(「病能論」: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)。遏其經血,血不得散,經脈蜷縮,小絡急引,故痛。而膜原空虛,非如經脈充盈,按之則血氣散於空虛之處,隧路通暢,故按之痛止。
寒氣客於挾脊之脈,太陽之經,入於伏膂之中(伏膂,衝脈之伏行於膂者,即伏沖也,「瘧論」作伏督,《靈樞·歲露論》亦載此段,作伏沖),則其地深,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
白話文:
【舉痛論(四十)整體論述各種疼痛,故稱舉痛論】
黃帝問說: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,必能從人身上驗證;善於談論古代的,必能與現代相合;善於談論他人的,必能讓自己有所領悟。這樣才能對道理不迷惑,掌握關鍵而透徹明白。現在我想請教先生,能否透過言語說明、觀察可見、觸摸感知等方式,讓我親身體驗以解開疑惑?
岐伯恭敬回答:您想問什麼呢?
黃帝問:我想瞭解五臟突然疼痛的原因是什麼?
岐伯回答:經脈氣血運行不息,循環不止。若寒氣侵入經脈,就會使氣血遲滯不暢。寒氣停留在脈外則血虛少;侵入脈內則氣不通,因此突然疼痛。(「泣」與「澀」意思相通。)
經脈日夜運行五十週,本應暢通無阻。若皮毛疏漏,寒氣入侵,經脈遲滯澀塞,停留脈外則血少不流(衛氣行於脈外,氣阻則血凝),停留脈內則氣閉不通(營血行於脈中,血凝則氣阻),營衛受阻,因此突然疼痛。
黃帝問:疼痛有時突然停止,有時劇痛不止,有的按壓更痛,有的按壓能止痛,有的按壓無效,有的痛處跳動應手,有的心背互相牽引疼痛,有的脅肋與少腹牽連疼痛,有的腹痛延伸至大腿內側,有的長期疼痛形成積塊,有的突然劇痛昏厥後又甦醒,有的疼痛嘔吐,有的腹痛後腹瀉,有的疼痛且便秘。這些疼痛表現各異,如何區分?
岐伯回答:
- 寒氣在脈外:脈受寒則收縮拘急,牽引周圍小絡脈,突然疼痛。若得熱氣溫暖,寒散脈暢,痛即停止;若反覆受寒,則疼痛持久。
- 寒氣在脈中:與陽氣相爭致經脈脹滿,按壓會加劇疼痛。寒氣滯留,陽氣被迫上行,脈搏充大而氣血紊亂,故劇痛拒按。
- 寒氣在腸胃膜原:阻礙氣血運行,小絡脈拘急而痛。按壓使氣血散開,故按之痛止。
- 寒氣在脊椎深處:位置深層,按壓無法觸及,因此無效。
(「膜」與「募」相通,指臟腑間膜狀結構;「原」指肓之原,位於臍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