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22)
卷五 (22)
1. 評熱病論(三十九)
狂言者,是失志,失志者死。今見三死,不見一生,雖愈,必死也。
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氣,穀氣即胃氣也(衛氣之本)。穀氣蒸發,泄而為汗,而氣化之原,實生於精。水穀消磨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而後氣化也,是汗乃精氣相合而醞釀者。今病溫熱發,邪氣不致內蒸臟腑,爍其陰精,乃致交蒸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熱外卻,而陰精里勝也。精勝邪負,則當能食,而不復熱。
復熱者,邪氣所為也。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而精負也。邪勝而不能食者,精無餘也(無俾,猶言無噍類也)。病勢如此,而人尚存留者,其壽可立待而傾殞也。且夫「熱論」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(《靈樞·熱病》語),汗後脈宜安靜,今脈不與汗後相應,此正氣不勝其病邪也,其死明矣。狂言者,是失志,失志者死,緣腎藏精,精舍志(《靈樞·本神》語),精亡則志亂也。
今見三死(脈躁疾一,狂言二,不能食三),不見一生,雖汗出暫愈,亦必死也。
白話文:
【評熱病論(三十九)】
人胡言亂語是因喪失神志,失去神志便會死亡。若出現三種死症(脈搏急促狂躁、神志失常狂言、無法進食),不見任何生機,即使暫時病癒,最終仍難逃一死。
汗液來源於飲食化生的穀氣(即胃氣,衛氣之根本)。穀氣蒸騰外洩形成汗液,而氣化之根本實則源自體內精氣。食物經脾胃消化後,精微物質上輸至肺部,經氣化作用方能生成汗液,故汗液實為精與氣融合轉化的產物。溫熱病發作時,若邪氣未向內侵蝕臟腑、耗損陰精,反而交蒸於體表肌肉而發汗,表示邪熱向外消退,陰精在體內佔上風。此時精氣勝過邪氣,患者應能進食且不再發燒。
若再度發燒,便是邪氣作祟;出汗後又反覆發熱,則為邪盛精衰之象。邪氣猖獗導致無法進食,代表精氣已耗竭(無可延續的生機)。病情至此而患者尚存,其性命旦夕將亡。
《熱論》記載:出汗後脈象仍躁動亢盛者不治(《靈樞·熱病》語)。正常脈象應於汗後趨緩,若脈搏未隨汗出恢復平靜,顯示正氣無力抗邪,死亡徵兆已明。胡言亂語是因腎精虧損致神志喪失(《靈樞·本神》言「腎藏精,精捨志」),精氣消亡則志識紊亂。
若同時具備三種死症(脈躁急、狂言、不食),毫無生還跡象,即使汗出後看似好轉,終必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