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1)

1. 評熱病論(三十九)

黃帝問曰: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?岐伯對曰:夫寒盛則生熱也。此段舊誤在「水熱穴論」。

寒盛於外,束閉皮毛,營血鬱遏,則生內熱也。

帝曰: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?岐伯曰:病熱者,陽脈也,以三陽之動也。人迎一盛少陽,二盛太陽,三盛陽明,入陰也。夫陽入於陰,故病在頭與腹,乃䐜脹而頭痛也。此段舊誤在「腹中論」內。

病熱者,風邪在表,郁其陽脈也。病熱而有所痛者,以三陽之郁動而衝突也。太陰行氣於三陰,脈動寸口,陽明行氣於三陽,脈動人迎,人迎一盛,是少陽之郁發,二盛(二倍)。是太陽之郁發,三盛(三倍)。是陽明之郁發。三陽以陽明為長,病及陽明,陽旺極矣,由是自陽分而入陰分也。

夫陽入於陰,則經氣盛滿,脈絡弗容,故在上之經逆沖頭上,在下之經陷遏腹裡,乃腹脹而頭痛也。

帝曰:善。熱病已愈,時有所遺者何也?岐伯曰:諸遺者,熱甚而強食之,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相薄,兩熱相合,故有所遺也。帝曰:病熱當何禁之?岐伯曰: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,帝曰:善。治遺奈何?岐伯曰:視其虛實,調其逆從,可使必已矣。

熱病已愈,時有所遺者,餘熱遺留,纏綿未去也。諸遺者,以其熱邪猶甚,而遽強食之,脾土虛弱,未能消克,水穀不消,中氣脹滿,熱邪郁發,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,皆病勢已衰,而餘熱有所伏藏,因其飲食新下,與穀氣相薄,兩熱相合(內熱與飲食之熱相合),故有所遺也。大凡病熱少愈,而餘熱未清,食肉而不消則病復,多食而難化則病遺,此其禁也。

治遺之法,視其臟腑之虛實,補瀉無差,調其經絡之逆從,升降如故,可使其病必已矣。

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二段舊誤在「熱論」中。

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夏至以前謂之病溫,夏至以後謂之病暑,以其時令而異名也。溫暑之病,皆由風閉皮毛,郁其內熱而成,當泄其皮毛,令經熱與汗皆出,勿止也。熱病之遺者,熱未透泄耳,汗之既徹,經熱全清,則無所遺留矣。

帝曰:有病溫者,汗出輒復熱,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為何?岐伯曰:病名陰陽交,交者,死也。

陰陽交者,陰陽交併,獨陽無陰也。

帝曰:願聞其說。岐伯曰: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汗者,精氣也,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,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。復熱者,邪氣也,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。不能食者,精無俾也。病而留者,其壽可立而傾也。且夫「熱論」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,今脈不與汗相應,此不勝其病也,其死明矣。

白話文:

評熱病論(三十九)

黃帝問道:「人受寒後轉為發熱,是什麼原因?」岐伯回答:「寒氣過盛反而會生出熱氣。這是因為外在寒氣強盛,束縛閉塞了皮膚毛孔,使氣血鬱滯體內,因而產生內熱。」

黃帝問:「發熱時伴有疼痛,又是為什麼?」岐伯答:「發熱是陽脈的病變,與三陽經的氣機擾動有關。人迎脈搏若比平時旺盛一倍,病在少陽;旺盛兩倍,病在太陽;旺盛三倍,病在陽明,進而可能深入陰分。陽氣進入陰分後,頭部和腹部受到影響,因而腹脹頭痛。」

這段解釋發熱疼痛的機制:風邪在表鬱阻了陽經脈氣,三陽經的鬱滯與衝突導致疼痛。太陰運轉三陰經之氣,脈動見於寸口;陽明運轉三陽經之氣,脈動見於人迎。人迎脈旺盛程度反映三陽經的鬱發狀況。當病及陽明,陽氣極盛,便會由陽分進入陰分,造成經氣壅滿,脈絡無法容納,上逆衝擊頭部,下陷鬱積腹部,產生腹脹頭痛。

黃帝問:「熱病痊癒後有時會反覆,是什麼原因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熱勢尚盛時強行進食所致。此時病勢雖減,餘熱未清,食物與體內殘留的熱氣相互糾結,導致病情延續。熱病稍退時,若吃肉會復發,吃太多則殘留不癒,需嚴格節制飲食。」

治療餘熱殘留的方法,須辨別臟腑虛實,調理經絡氣機的順逆,方能徹底康復。

凡因傷寒轉為溫熱病症者,夏至前發病稱「溫病」,夏至後稱「暑病」。暑症應讓熱氣隨汗排出,不可止汗。此類病症皆因風邪閉表、內熱鬱結而生,需透發汗液使熱散盡。

黃帝問:「有病人出汗後仍發熱,脈搏躁動不減,狂言無法進食,這是何病?」岐伯答:「此為『陰陽交』,是死症。」

陰陽交指陰陽錯亂,陽氣獨盛而陰精耗竭。出汗需依賴食物精微化生,汗出熱退代表正氣勝邪,應能進食且不再發熱;若汗後仍熱,是邪氣佔上風。無法進食使精氣無從補充,病勢將危殆。若脈搏躁動與汗出不相應,顯示正氣無法抗衡病邪,預後極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