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0)

1. 熱論(三十八)

太陰居少陽之次,行身之前,四日太陰受之。其脈入腹絡胃,上膈挾咽,脾精枯燥,故腹滿而嗌乾。少陰居太陰之次,行身之後,五日少陰受之。其脈貫脊屬腎,入肺而挾舌本,腎水焦涸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厥陰居少陰之次,行身之側,六日厥陰受之。其脈過陰器,抵小腹,屬肝絡膽,肝血消爍,故煩滿而囊縮。

太陰曰脈布胃中,少陰曰脈貫腎,厥陰曰脈絡於肝,是則三陰之病,皆入於臟也。

其不兩感於寒者,七日巨陽病衰,頭痛少愈,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愈,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,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,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不滿,舌乾已而嚏,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日已矣。

六日而六經俱盡,臟陰弗衰,邪熱不能內傳,則經陽外發,汗出邪退。六日而六經俱解,共十二日而病全瘳,所謂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也。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之各通其臟脈,病日衰已矣。其未滿三日者,可汗而已,其滿三日者,可瀉而已。

腑亦稱臟,「十二臟相使論」:十二臟之貴賤相使是也。各通其臟脈,是何臟之經病,即針通其何臟之經脈也。其未滿三日者,所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臟者,故可汗而已,其已滿三日者,已入於臟,故可瀉而已。

熱病一傳三陰之經,即入於臟,經傳三陰,營熱深劇,則臟熱鬱發故也。汗瀉俱是刺法,詳見「刺熱」篇。《靈樞·熱病》:熱病三日,而氣口靜,人迎躁者,取之諸陽,五十九刺,以瀉其熱而出其汗。瀉之則熱去,補之則汗出,熱病陽有餘而陰不足,故瀉其陽而補其陰。

其在三陽之經,而未入於臟者,熱邪尚淺,補其經中之陰,則汗自出,其在三陰之經,而已入於臟者,熱邪已深,非瀉其臟中之陽,則熱不去。溫熱之病,所以不能死者,臟陰之未亡也。已入於臟而不瀉,則臟陰亡矣,故用瀉法。

帝曰:其病兩感於寒者,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?岐伯曰:兩感於寒者,病一日巨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口乾而煩滿,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身熱不欲食,譫言,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不知人,不知人,六日死。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病,營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矣。

兩感者,陽亢陰枯,其太陽之寒,隨少陰而化熱,太陰之濕,隨陽明而化燥,厥陰之風,隨少陽而化火。表裡同氣,故一日之內,兩經俱病,三日六經俱遍,精液消亡,是以死也。

帝曰:五臟已傷,六腑不通,營衛不行,如是之,後三日乃死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,十二經脈之長也,其血氣盛,故不知人。三日其氣乃盡,故死矣。

陽明多氣多血,三日之後,經絡臟腑俱病,又復不知人。三日陽明之氣血全消,然後死也。

白話文:

【熱論(三十八)】

當太陰經位居少陽經之後,循行於身體前側時,第四天病邪傳至太陰經。太陰經脈進入腹部連接胃部,向上穿過橫膈並循行咽喉兩側,若脾之精氣耗損,便會出現腹部脹滿與咽喉乾燥的症狀。少陰經位居太陰經之後,循行於身體後側,第五天病邪傳至少陰經。其經脈貫穿脊柱連屬於腎臟,進入肺部並絡於舌根,若腎陰枯竭,便會口乾舌燥而渴。厥陰經位居少陰經之後,循行於身體側面,第六天病邪傳至厥陰經。其經脈經過外生殖器,抵達下腹部,連屬肝臟並絡於膽,若肝血虧耗,便會心煩悶脹、陰囊收縮。

太陰經的脈氣分布於胃,少陰經的脈氣貫通腎臟,厥陰經的脈氣連絡肝臟,因此三陰經的病變都會深入臟腑。

若非「兩感於寒」的患者,第七天太陽經病勢減退,頭痛稍緩;第八天陽明經病勢減退,發熱減輕;第九天少陽經病勢減退,耳聾改善而能微聞聲音;第十天太陰經病勢減退,腹脹消失、食慾恢復;第十一天少陰經病勢減退,口渴停止、舌乾緩解甚至打噴嚏;第十二天厥陰經病勢減退,陰囊鬆弛、下腹舒緩,邪氣盡去而病癒。

若病邪在六天內傳遍六經,而臟腑的陰氣未衰,邪熱無法內傳,則經脈陽氣外發,可透過發汗驅邪。六日內六經病邪緩解,總計十二天完全康復,亦即所謂「病癒約需十日以上」。

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?」岐伯答:「調治需疏通各受病臟腑的經脈,使病勢日漸衰退。未滿三天的病證(邪在陽經),可發汗治癒;超過三天的病證(邪入陰經),可瀉法治癒。」

此處「臟」亦泛指腑,如《十二臟相使論》所稱「十二臟腑相互影響」。所謂「疏通臟脈」,是指針刺與受病臟腑相應的經脈。未滿三日者,邪在三陽經絡而未入臟,故可發汗;已滿三日者,邪已入臟,故需瀉法。

熱病傳至三陰經後即深入臟腑,因營分熱邪深重,引發臟熱鬱積。汗法與瀉法皆屬針刺療法,詳見《刺熱》篇。《靈樞·熱病》提到:熱病三日後,若氣口脈平靜而人迎脈躁動,可於陽經選五十九穴刺瀉,促使發汗祛熱。瀉法能除熱,補法則助汗出,因熱病屬陽有餘而陰不足,故需瀉陽補陰。

病在三陽經而未入臟時,熱邪較淺,補其經中陰氣即可發汗;病入三陰經且深入臟腑時,熱邪已重,必須瀉臟中陽氣才能退熱。溫熱病症之所以可治,關鍵在於臟陰未竭;若邪已入臟而未及時瀉熱,將導致臟陰枯竭而亡,故需用瀉法。

黃帝問:「兩感於寒的患者,脈象與症狀如何?」岐伯答:「兩感患者第一天太陽與少陰同時受病,出現頭痛、口乾、煩悶;第二天陽明與太陰俱病,表現為腹脹、發熱、厭食、譫語;第三天少陽與厥陰俱病,出現耳聾、陰囊收縮、昏厥不省人事,至第六天死亡。此因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邪侵,營衛阻滯,臟腑機能閉塞所致。」

「兩感」是陽氣亢盛、陰精枯竭之症,太陽寒邪隨少陰化熱,太陰濕邪隨陽明化燥,厥陰風邪隨少陽化火。因表裡同氣,故一日內兩經俱病,三日後六經俱損,終致津液耗盡而亡。

黃帝問:「若五臟已傷、六腑不通、營衛停滯,為何三天後才死?」岐伯答:「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,氣血旺盛,故病危時會神志昏迷。再經三天,待陽明氣血耗盡,方會死亡。」

因陽明經多氣多血,病發三天後雖臟腑經絡俱病且昏迷,仍需三天待其氣血徹底消耗,患者才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