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9)
卷五 (19)
1. 熱論(三十八)
黃帝問曰: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?不知其解,願聞其故。
熱病者,春夏之月感冒風邪之病也。風秉木氣,其性疏泄,衛秉金氣,其氣收斂,春夏中風,開其皮毛,衛氣愈泄而愈斂,皮毛斂閉,營鬱熱發,是為熱病。其營熱之所以盛發者,以其冬水蟄封之日,相火失藏,升揚渫越,蘊隆於經脈之中,營熱蓄積,已成素秉。而冬時不病者,寒水司令,木火未交也。
一交春氣,寒去溫來,經陽郁發,營熱漸劇,襲以風露,表閉熱隆,則成溫病,所謂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也(「生氣通天論」語)。發於春,則為溫病,發於夏,則為暑病,因時而異名,總皆熱病也。熱病感春夏之風,非傷冬令之寒,故曰傷寒之類,實非傷寒也。
岐伯對曰: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,其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。
外感之病,統曰傷寒,《難經》:傷寒有五,有中風、有傷寒、有濕溫、有熱病、有溫病是也。溫熱之病,本非傷寒,日傷寒者,感病之總名如是。人之春夏感傷,風泄其衛,衛閉而遏營血,則為病熱,熱雖至甚,而經盡熱泄,不至於死。其陽盛陰微,外被邪束,而表裡雙傳,一日兩經,是謂兩感,陰精枯槁,必不免於死也。
帝曰:願聞其狀。岐伯曰: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,故為諸陽主氣也,其脈連於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痛而鼻乾,不得臥也。三日少陽受之,少陽主膽,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臟者,故可汗而已。
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巨陽者,經居三陽之表,最先受邪,是諸陽之所屬也,故為諸陽之主氣也。病傳三陽之經,總以太陽為主,以其為諸陽之主氣故也。督居脊背,總督諸陽,太陽行身之後,其脈連於督脈之風府(穴在頭後)。風府者,招風之府,其竅常開,風襲此穴,傳之太陽。
太陽之脈,自頭下項,挾脊抵腰,風閉皮毛,郁其經脈,經氣不舒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陽明居太陽之次,行身之前,風邪在表,日傳一經,二日則陽明受之。陽明主肉,其脈挾鼻絡於目,陽莫盛於陽明,陽明不降,胃氣上逆,肌肉熏蒸,燥火升逼,故身熱目痛而鼻乾,不得臥也。少陽居陽明之次,行身之側,三日少陽受之。
少陽主膽,膽木化氣相火,其脈循耳下頸,貫膈而循脅裡,膽火逆升,經氣痞塞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三陰之臟,經鬱熱發,汗之泄其經熱,則病已矣。
四日太陰受之,太陽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五日少陰受之,少陰脈貫腎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六日厥陰受之,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
白話文:
熱論(三十八)
黃帝問道:現今所說的熱病,都屬於傷寒一類,有些能痊癒,有些會導致死亡。死亡多發生在發病後的六、七日之間,而痊癒則通常在十日以上,這是什麼原因?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能聽您解釋。
熱病是在春夏季節因感受風邪而生的疾病。風屬木氣,具有疏洩的特性;衛氣屬金氣,具有收斂的特性。春夏季節感染風邪,會使皮毛開洩,衛氣越是外洩就越收斂,導致皮毛閉塞,營氣鬱滯而發熱,這就是熱病。營熱之所以會劇烈發作,是因為在冬季寒水封藏的時節,相火未能潛藏,反而升發散越,蘊積於經脈之中,使營熱蓄積,成為潛伏的病根。冬季之所以不發病,是因為寒水主令,木火之氣尚未交接。
一旦春季到來,寒氣退去、溫氣上升,經脈中的陽氣鬱而發散,營熱逐漸加劇,再受到風露的侵襲,表閉熱盛,就形成了溫病,這就是《生氣通天論》所說的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。發病在春季稱為溫病,發病在夏季稱為暑病,名稱隨季節而異,但都屬於熱病。熱病是因感受春夏季的風邪而生,並非冬季的寒邪所致,所以說是「傷寒之類」,實際上並非真正的傷寒。
岐伯回答:人若受寒邪侵襲,就會發熱病,熱勢再嚴重也不會致死;但若同時受表裡兩經的寒邪侵襲而發病,則必然難以避免死亡。
外感病通常統稱為傷寒,《難經》提到:「傷寒有五種,包括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、溫病。」溫熱病原本不屬於傷寒,之所以稱為傷寒,是因為這是外感病的總稱。人在春夏季感受病邪,風邪使衛氣外洩,衛氣閉塞而阻遏營血,則發為熱病。即使熱勢極盛,只要經氣疏通、熱邪外洩,就不至於死亡。但若陽氣過盛、陰氣微弱,外邪束縛,病邪同時在表裡兩經傳變,一天內侵犯兩經,稱為「兩感」,此時陰精耗竭,必然難以救治。
黃帝問:希望能聽您具體說明病狀。岐伯回答:傷寒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。太陽經統領諸陽,是諸陽氣的主導,其經脈連接風府穴,所以會出現頭頸疼痛、腰背僵硬的症狀。第二天,陽明經受邪。陽明經主司肌肉,其經脈上行挾鼻、絡於目,因此會發熱、眼睛痛、鼻乾,甚至難以入眠。第三天,少陽經受邪。少陽經主司膽,其經脈循行脅肋、絡於耳,因此會出現胸脅痛、耳聾的症狀。這三陽經絡雖受邪,但尚未深入臟腑,此時發汗解表即可痊癒。
太陽經居於三陽經的表層,最先受邪,是諸陽氣的統領,因此主導諸陽之氣。外邪傳變至三陽經,均以太陽經為主導,因其為諸陽氣的主宰。督脈行於背脊,總督諸陽,太陽經行於身後,其經脈連接督脈的風府穴(位於頭後)。風府是受風邪侵襲的門戶,其孔竅常開,風邪由此穴入侵後傳至太陽經。
太陽經的脈絡從頭部下行至頸項,沿脊椎抵達腰部。風邪閉塞皮毛,阻滯經脈,使經氣不通,因此出現頭頸痛、腰背僵硬的症狀。陽明經居於太陽經之後,行於身體前方。風邪在表層傳變,每天侵入一經,第二天即傳至陽明經。陽明主司肌肉,其經脈上行挾鼻、絡於目。陽氣最盛的莫過於陽明經,若陽明經氣不降、胃氣上逆,會使肌肉蒸騰、燥火上炎,導致發熱、目痛、鼻乾,甚至無法安臥。少陽經居於陽明經之後,行於身體側面,第三天時少陽經受邪。
少陽經主司膽,膽木化生相火,其經脈循耳下頸,貫穿膈膜而沿脅肋內側行走。膽火上逆,經氣壅塞,因而胸脅痛、耳聾。三陽經絡皆受邪侵,但未深入三陰臟腑。此時經氣鬱熱,以發汗法疏洩經絡熱邪,病即可痊癒。
第四天,太陰經受邪。太陰經分佈於胃中,絡於咽喉,因此出現腹脹、咽喉乾燥的症狀。第五天,少陰經受邪。少陰經貫穿腎臟,絡於肺,連繫舌根,所以會口乾舌燥、口渴。第六天,厥陰經受邪。厥陰經循行陰器、絡於肝,因此會心煩胸悶、陰囊收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