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舉痛論(四十)統舉諸痛而言,故曰舉痛。

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,寒氣客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因之,故喘動應手矣。

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(任脈穴名,在臍下),隨腹直上(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),寒氣客之,則脈道不通,脈道不通則經氣因之而生阻格,故其痛處喘動應手矣。

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血脈澀,脈澀則血虛,血虛則痛,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,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

寒氣客於背俞之脈(足太陽經行身之背,臟腑腧穴,皆出於此,是謂背俞之脈),入於心俞,則血脈凝澀,脈澀則血不流行而營氣虛,血虛則痛(經氣壅阻故也)。其俞內注於心,故背心相引而痛。按之則君火鬱閉而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

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厥陰之脈者,絡陰器,繫於肝,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澀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

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厥陰之脈絡陰器,抵小腹,屬肝,布脅肋,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澀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

寒氣客於陰股,厥氣上及少腹,血澀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矣。

寒氣客於陰股,傷及厥陰太陰之經,二經皆自少腹而上,胸膈寒閉,血澀在下相引,筋脈短急,故腹痛引陰股矣。

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澀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

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絡血凝澀,不得流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於膜原空虛之處,結而不行,故宿昔而成積聚矣。

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,死不知人,氣復反則生矣。

寒氣客於五臟,五臟陰也,而內藏陽氣,是謂陽根,臟寒則陽不藏,厥逆而上泄,臟中全是陰氣,陰氣已勢極而力竭,陽氣猶升泄而未歸,故卒然痛,死不知人。以陽主生,陰主死,人之所以生而有覺者,陽氣之虛靈也,陽氣升泄,故人死無知。此氣復反,陽根下蟄,則生矣。(陰氣竭者,陰氣盛極而將衰也)

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

寒氣客於腸胃,腸陷則泄,胃逆則嘔。胃氣壅迫,水穀莫容,大腸以燥金之腑,魄門斂固,下竅不開,中氣盛滿,逆衝上竅,故腹痛嘔吐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者,傳化物而不藏,不得成聚,腸寒脾濕,風木陷沖,故後泄而腹痛矣。

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

熱氣留於小腸,小腸以丙火之腑,其中癉熱焦渴,則糞粒堅干而不得出,故痛而閉塞不通矣。

帝曰:所謂言而可知者也,視而可見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固盡有部,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青黑為痛,白為寒,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。帝曰:捫而可得奈何?岐伯曰:視其主病之脈,堅而血及陷下者,皆可捫而得也。帝曰:善。

白話文:

舉痛論(四十)
(本篇總結各種疼痛的成因與表現,因此稱為舉痛。)

寒氣侵襲衝脈時,衝脈起於關元穴(任脈穴位,位於臍下),沿腹部向上直行。寒氣停滯會使脈絡不通,脈絡不通則氣血受阻,因此疼痛處會出現搏動感,按壓時可感受到跳動。

寒氣侵襲背部俞穴所屬的經脈(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背部,臟腑俞穴皆分布於此),若寒氣進入心俞穴,會導致血脈凝滯。血脈凝滯則氣血運行不暢,造成氣血虛弱而引發疼痛(因經氣壅塞)。這些俞穴與心相連,因此背部與心區互相牽引疼痛。按壓時,君火鬱閉的熱氣會散發,熱氣達到後疼痛便停止。

寒氣侵襲厥陰經脈(厥陰經絡環繞陰器,連接肝臟,分布於脅肋),寒氣滯留脈中會使血液凝澀、脈絡緊急,因此脅肋與少腹互相牽引疼痛。

寒氣積聚於大腿內側,影響厥陰經與太陰經(兩經皆從少腹上行至胸膈)。寒氣閉塞使下方氣血凝滯,筋脈拘急,因此腹痛會牽連大腿內側。

寒氣滯留於小腸膜原間的血絡,使血行凝澀無法注入大經脈,氣血停滯不散,日久便形成積聚。

寒氣侵犯五臟時,五臟屬陰而內藏陽氣(陽氣的根本)。臟腑受寒會導致陽氣外洩逆行,陰氣極盛而衰竭,陽氣未能內歸,因此突然劇痛昏迷。若陽氣復返、生機恢復,人便能甦醒。

寒氣侵入腸胃,胃氣上逆則嘔吐,腸氣下陷則腹瀉。若寒氣滯留小腸(小腸主傳導消化物,無法積存),加上脾濕與風木之氣下陷,會造成腹瀉腹痛。

熱氣積聚小腸時,小腸屬丙火之腑,熱氣燻灼使糞便乾硬難以排出,導致疼痛與便閉。

黃帝問:「這些可通過問診得知,但如何用望診觀察?」岐伯答:「五臟六腑在面部有相應區域,觀察面色:黃赤為熱證,青黑為痛證,蒼白為寒證,此即望診之法。」
黃帝再問:「觸診如何判斷?」岐伯答:「檢查病變經脈,若脈絡堅硬瘀血或塌陷,均可通過觸摸確認。」黃帝說:「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