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7)
卷五 (17)
1. 瘧論(三十七)
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,閉其皮毛,寒氣內入,藏於骨髓之中,阻格二火,不得下蟄,蘊隆經絡,鬱熱常生。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應出矣,而皮毛斂閉,不能自出。因遇大暑炎蒸,腦髓熏爍,肌肉消減,腠理發泄,汗孔大開,邪應出矣,即不必大暑,或有所用力煩勞,毛理蒸泄,邪亦出矣,邪氣與汗皆出。此病邪藏於腎臟,腎主骨髓。
先從重陰之內出之於外也。寒邪外出,逼其經絡之陽,鬱蒸鼓發,如中者,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。盛極而衰,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。蓋陰陽之理,有勝必復,陰旺而逼陽氣。則陽鬱而為熱,熱勝而陰衰,陽旺而逼陰邪,則陰鬱而為寒,寒勝而陽衰,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
帝曰:癉瘧何如?岐伯曰: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而發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肌肉,命曰癉瘧。
癉瘧者,二火刑金,肺素有熱。肺主宗氣,而司皮毛,金被火刑,失其降下之令,氣盛於身。厥逆上衝,而皮毛閉斂,中氣盛實,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煩勞,腠理開泄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,郁其陽氣而發,發則陽盛而內熱作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
陽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壯火燔蒸,令人消爍肌肉,命曰癉瘧。
帝曰:善。論言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今瘧不必應者何也?岐伯曰: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異形者,反四時也,其以春病者惡風,以夏病者多汗,以秋病者寒甚,以冬病者寒不甚。
論言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(「生氣通天」論),今溫瘧因冬中於風,是瘧不必應此言也。蓋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先寒後熱,萬人皆同,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不必先寒後熱,而別有異形者,反四時也。
其以春病者風泄表疏而惡風,以夏病者濕蒸竅開而汗出,以秋病者陰氣收斂而寒甚,以冬病者陽氣格鬱而寒不甚(溫瘧因冬中於風,寒藏骨髓,格礙陽氣,不得蟄藏,故寒不甚),此其大較也。
帝曰:經言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今熱為有餘,寒為不足。夫瘧者之寒,湯火不能溫也,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餘不足之類。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須其自衰乃刺之,其故何也?願聞其說。
熱為有餘,陽有餘也。寒為不足,陽下足也。
岐伯曰:經言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漉漉之汗,故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陽,陽與陰復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發熱而渴。夫瘧氣者,並於陰則陰勝,並於陽則陽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
白話文:
瘧論(三十七)
溫瘧的形成,是因為冬天受了風寒之邪,風寒閉阻皮毛,寒氣侵入體內,藏於骨髓之中,阻滯了陽氣的下降,使熱氣鬱積在經絡之間,導致體內長期鬱熱。到了春天,陽氣旺盛,邪氣應該排出,但因為皮毛仍然閉塞,邪氣無法自行外出。等到盛夏炎熱之時,高溫燻蒸腦髓,肌肉減弱、腠理鬆開、汗孔大開,邪氣隨汗液排出。即便不在夏季,如果勞累過度導致毛竅汗出,邪氣也會隨之排出,邪氣與汗液一同外散。此病的邪氣原本藏在腎臟,而腎主導骨髓。
起初寒邪從陰寒之地(骨髓)向外透發,當寒邪外散時,逼迫經絡的陽氣,使其鬱積鼓動,如同被阻滯一般。由於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發熱;當熱極而衰時,陽氣又內退,導致陽虛,陽虛則惡寒。這是因為陰陽變化的規律:一方偏勝,必然產生相應的反擊。陰盛時逼迫陽氣,使陽鬱而發熱;熱盛後陰又衰弱,陽盛時又逼迫陰邪,使陰鬱而生寒;寒盛後陽氣再度削弱,因此先發熱後惡寒,這種情況稱為「溫瘧」。
黃帝問:「癉瘧又是什麼情況?」岐伯回答:「癉瘧是因肺中本有熱氣,全身氣血旺盛,氣逆上衝,體內熱氣充盛卻無法外散。當人因勞累導致腠理開放時,風寒趁機侵入皮膚與肌肉之間,鬱阻陽氣而發病。發病時陽氣極盛,若不衰退就會加重病情。由於邪氣未影響陰分,所以只有發熱而不惡寒。熱氣內藏於心,外留於肌肉之間,使人肌肉消瘦,這種病稱為『癉瘧』。」
癉瘧的成因,是體內陽火過旺剋制肺金,導致肺熱無法宣降。肺主導宗氣、掌管皮毛,肺金受火剋制,失去清肅下行的功能,使氣血壅盛於體表。氣逆上衝時伴隨皮毛閉塞,熱氣內鬱而無法發散。當勞累導致腠理鬆開,風寒侵入皮膚肌肉之間,鬱阻陽氣而爆發病症。發作時陽氣過盛,內熱加劇且持續不退。由於熱邪只涉及陽分,所以不會惡寒。
陽熱之氣內藏於心,外駐肌肉之間,如同烈火燔灼,令肌肉消耗,因此稱為「癉瘧」。
黃帝說:「說得好!醫書提到『夏天中暑,秋天必發瘧疾』,但如今的瘧疾未必如此,為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與四季相應的規律。若病症表現不同,則是違背四時變化的結果。春季病瘧者怕風;夏季病瘧者多汗;秋季病瘧者寒氣較重;冬季病瘧者寒氣較輕。」
春季病瘧者因風邪疏洩體表而怕風;夏季病瘧者因濕熱蒸騰、毛孔開洩而多汗;秋季病瘧者因陰氣收斂而寒重;冬季病瘧者因陽氣內鬱而寒氣不顯(溫瘧因冬季風寒藏於骨髓,阻礙陽氣潛藏,故寒冷感較輕),這是大致上的區別。
黃帝問:「醫經說『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』,瘧疾發熱時屬有餘,惡寒時屬不足。但當惡寒發作時,熱水暖爐也無法緩解;發熱時,冰水也無法降溫。這些都是『有餘不足』的表現。這種情況下,良醫也無法強行制止,必須等症狀自行消退才能針刺治療,為什麼呢?」
岐伯回答:「醫經告誡『不可在熱勢熾盛時針刺,不可趁脈象混亂時施治,不可在汗出如淋時乾預』,因為此時病勢逆亂,難以調節。瘧疾初發時,陽氣併入陰分,此時陽虛而陰盛,體表無衛氣,故先感到寒冷顫抖。當陰寒之氣達到極點,陽氣又再度外浮,陰陽相爭於體表,導致陰虛而陽實,因此發熱口渴。瘧疾的邪氣,與陰相爭則陰勝而惡寒,與陽相爭則陽勝而發熱。」